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开贵 《新闻界》2001,(4):29-30
2000年6月22日,泸州市合江县发生特大翻船事故,造成221人落水,死亡、失踪达131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引起了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我与本报的几位记者一道,以最快的速度,先后发回10余篇稿件,分别被《四川日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成都晚报》和《成都商报》等多家媒体采用。此次报道受到国务院工作组和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的表扬。回顾这次突发性新闻采访,确实令我心有所得。一、重大突发事件采访需要敏捷迅速,随机应变。突发事件采访的主要特点是任务紧急,…  相似文献   

2.
近日,一位年轻记者向人倾诉:他最近采写什么,什么都难采写好,时常有“掉链子”的感觉,与自己以前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有时候写稿甚至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往外挤,越想挤就越挤不出来,越挤就越痛苦不堪。  相似文献   

3.
4.
马越舟 《军事记者》2009,(12):28-28
做体育记者十几年来,经历过的“补救采访”还真不少。  相似文献   

5.
庞艳 《新闻窗》2007,(2):83-84
做了多年记者,总是听见同行在议论某某写稿是一流的,某某又写不了好东西,没有水平等等。笔者深不以为然:同行们只看见了现象,没看到本质。其实作为一个真正的新闻人,采访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一个记者水平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事件是指那些发生之前没有前兆、不可预测或难以预测,突然发生、场面转瞬即逝的事件。在事发时间、地点、性质无法提前预测的情况下,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迅速作出反映和判断,客观、及时、准确地采访、写作、编辑出好的稿件来满足读者的需要。具体来说,在采访和报道突发性新闻时应做到以下“五要”:  相似文献   

7.
杨忠厚 《记者摇篮》2009,(10):19-19
今年6月11日至18日,我参加了由中宣部组织的对吴大观先进事迹的集体采访。这恐怕要成为我记者生涯中空前绝后的一次采访了。8天里,采访对象记录下名字的就多达45位,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年纪都在60岁以上,最长者94岁。一次密集采访这么多人,年纪又都这么大,这样的情形以后不会遇到了。  相似文献   

8.
尽管老总们一再教诲阶级兄弟姐妹们切勿在工作中“耍大牌”,坏了咱们的光辉形象,俺在10多年的艰苦岁月里,也确确实实诚惶诚恐地以“低调做事,高品为人”  相似文献   

9.
张越 《新闻出版交流》2000,(4):29-29,37
新闻采访 ,是新闻工作者通过访问和调查 ,迅速采集新闻的职业性活动。它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素材、新闻资料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法 ,是记者最基本、最经常的业务活动之一 ,被新闻界认为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采访是一门学问 ,一门艺术。但是 ,我们也不能否认 ,一次采访活动的成功 ,并不完全取决于采访者使用的具体技巧和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采访者个人素质以及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关系的影响。以往 ,每当一次采访活动不太成功的时候 ,我们多会从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否不够充分、提问时的语气是否不够贴切等方面去寻找原因 ,而往往忽视了自己对…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0月14日下午,我和大众日报记王学从河北省易县出发,前往在巴基斯坦被绑架的中国人质王鹏的老家——塘湖镇南柳泉村采访(前一天,我们已经去过王家,夜宿易县)。近16时,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凤凰卫视的同行给我打来电话,称人质刚刚被解救出来,问王鹏的家人是否已得到消息。  相似文献   

11.
动态性报道,尤其是其中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虽然在新闻中的比例有限,但却是最吸引受众的报道形式之一。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尤其是今年南方抗击冰冻灾害期间的新闻报道经历,探讨一下在动态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以便更快更准地寻找到“新闻点”。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在哈尔滨,提起哈尔滨电业局客户服务中心的李庆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庆长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不管工作岗位怎样变动,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让顾客满意”的服务宗旨,李庆长的…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活动的主要对象是人物。在采访的过程中,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采访工作的成败与所写稿件的质量。对于采访者来说,在采访中如何调控好与被访者之间的情感关系,取得良好的采访效应,从而获得足够的资料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长期采访实践,笔者认为需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才可能与被访问者迅速沟通,达到令人满意的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14.
真实是对新闻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新闻工作,沉下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用高度的责任感和火热的激情采写出真实的、全面的、客观的新闻,也是对一个记的最起码要求。而不到现场、人云亦云;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感情用事、偏听偏信是新闻采访之大忌。  相似文献   

15.
6月末,人民日报新闻培训中心陆振华同志约我写写记如何深入采访的章。他说,时下通讯工具现代化,记打开网页找资料,守着电脑写稿子,还要不要继续深入采访呢?  相似文献   

16.
范玲 《记者摇篮》2007,(10):30-31
记者这一行当并不是很轻松的职业,暂且不提"爬格子"的清苦,就是在写稿之前的采访阶段,就足以让许多人头疼。那么,怎样采访才能  相似文献   

17.
何为新闻采访?业界早就给出了权威的定义:“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很多记者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得到一些线索往往都是别人采访过的,或者是被别人写得不能再写的东西。面对着一些老话题、老毛病、老问题、老现象,一些记者很难再推陈出新。笔者认为,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应学会“翻新”,面对“旧闻”要不断努力地尝试着新的发现,寻找新的不同的切入点,使“旧闻”变“新闻”。  相似文献   

19.
20.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