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知白以独特的贵州山水创造了风格特异的“泼墨大写意”山水画风格,深刻反映了贵州的地域自然精神,并达到一种审美文化的高度,使自己成为一位极有价值的山水画家.  相似文献   

2.
西晋时期名噪一时的"金谷宴游"具有深远的审美文化意义——山水进入了士人的文化生活中。上层社会整体的享乐风气造就了西晋文化独特的审美情趣,"金谷宴游"集中体现了士人群体对山水的关注,并将愉情山水的审美情趣与对生命的感叹结合在一起,成为山水文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自五代以来因南北地理位置形成了北派山水与南派山水,究其根本原因是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条件造就了不同的游览方式——北方主要以山为中心徒步游览,南方主要以水为中心乘船游览,由此也早就了两种不同的山水画构图——以山为中心的全景立轴式构图与以水为中心的长卷式构图。以五代与北宋时期两派山水的代表画家和作品对此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自五代以来因南北地理位置形成了北派山水与南派山水,究其根本原因是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条件。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条件造就了不同的游览方式——北方主要以山为中心徒步游览,南方主要以水为中心乘船游览,由此也早就了两种不同的山水画构图——以山为中心的全景立轴式构图与以水为中心的长卷式构图。以五代与北宋时期两派山水的代表画家和作品对此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山水诗发展到唐代,掀起了一个高潮。以王、孟为首的诗坛大家,彼此呼应,群星闪耀,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壮观的山水田园诗派,与当时诗坛的边塞诗派形成鼎足之势,一时波澜壮阔,好不热闹。 继谢灵运之后,在唐代最杰出的山水诗人,当然首推盛唐时期被后人景仰的“诗佛”王维。他的山水诗,比之谢灵运,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步。谢灵运的笔下,还只是把山水当做一个倾诉对象,而王维则把山水当成知己,俨然将山水看做是相见恨晚的朋友。当然,文学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王维的山水诗,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个性化的生活情趣、高妙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山水卓绝的感觉有关。  相似文献   

6.
特殊的社会条件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清逸超俗以及整体把握自然山水的审美取向,形成了艺术家们简淡玄远的美感和艺术观,奠定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7.
关于后秦逍遥园与草堂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秦时期长安地区的逍遥园和草堂寺,古代文献和今人论述多将其混为一谈。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考证,确定了逍遥园和草堂寺的具体位置分别在今西安市汉长安城故址北和今户县东南,并对澄玄堂、西明阁、波若台、须弥山、八宝玉石塔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的玄学,由老子"自然"思想产生并发展而来。此时的玄学家将老子"自然"的最初本意内化,形成自身的主观精神;同时也将其外化,在这一审美思想的统摄下,玄学"贵无"派和"崇有"派的大量山水诗歌达到了人与自然山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分析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流变,根据各时期的情景表现特点,可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分为景物手段化、对象化、主体化、意理化等阶段。  相似文献   

10.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以清新淡远、空灵流动的诗风在诗坛上独树一帜,其诗通过空美幽寂的禅意营造了物我相融的意境和相融相谐的禅趣。王维山水田园诗有着诗中有画、幽寂静谧、禅意盎然、朴素清丽的艺术特征,对后世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诗歌所反映的客观物象的完美统一,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从审美意境出发探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以求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艺术精神,不是以人物作国对象的美为满足,自然的水方是其不期然而然的归结之地。把山水自然视为独立的观照对象,使人与山水完全融合,是由于“虚静”之心而来的主客一体的“物论”结果。庄学的这种上虚静审美方式,不仅培养了魏晋文人对山水的审美观念和旅游意识,使使他们亲近自然,喜爱山水,因而出现了文人结伴集体旅游的热潮,而且也必然渗透于当时的山水旅游文化中,当人们把它转化为艺术创造的内驱力时,使出现了山水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作了宏观性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人物或情节之烘托和映衬.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深受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影响,以时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两篇山水画理论文献最为重要,他们提出了画山水就要写山水之神的自然美学观,倡导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从而确立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取向。宗、王二人的山水画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不仅指导了古代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对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派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派者。陶谢为唐代山水田园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完成了从题材到精神层面的合流,将山水田园诗创作推向了艺术的最高峰。王孟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上有大致相同的地方,即诗的双重境界:浑厚雄奇、素朴宁静。但由于人生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也彰显诗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5.
陇右地区以炳灵寺、麦积山石窟、南北石窟寺为代表的三大石窟群,约有石窟寺建筑50余处.在佛教文化东传的过程中,古代的艺匠们不断改革与创新,使陇右石窟建筑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形制风格,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艺术财富.由于陇右地区地质地理环境相差较大,地域文化非常丰富,因而受地理、地域文化影响,三大石窟群在窟群、审美标准及艺术形式上面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开宝藏》是我国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经,也是官版大藏。太平兴国寺时期,译经场所与印经院共处,将佛典的翻译、校对、雕版、印刷及流通事务由官方统一管理。自太平兴国八年建立太平兴国寺印经院以来,至熙宁四年废,前后存在88年的印经院始终处于政府管理之下。考察官板大藏经的雕刻印刷流通制度,对研究大藏经版本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冯雪峰的诗歌创作共计77首,分为三个时期.三个时期的诗歌都体现了质朴、耿直、倔强、刚毅精神,并分别呈现出清新美、沉雄美、哲理美.  相似文献   

18.
北魏神加鹿四年(431年)平城长庆寺《造七级舍利塔砖铭》,为王银田教授2005年12月于日本京都人文科学研究所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所见。此石入藏后并无拓本流行,更未在日本或中国国内作过任何形式的介绍。此次不仅照录了铭文,而且阐述了作为皇家寺院的平城长庆寺的大致情况。铭文所记北魏平城长庆寺劝缘兼作铭记的僧人永慈、建造佛塔的僧人恬静、译大藏经30部并置之入塔的僧人苴倩和昙云,则对北魏平城时期的高僧有了新的认识。《长庆寺造塔砖铭》本身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北魏早期书迹,其隶楷即楷书而带有隶意的面目,又揭示了北魏平城时代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现象。这就是北魏早期的碑版书即铭刻书,或楷隶,或隶楷,起决定作用的并不全在于时间的早晚,而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碑石自身的规格,同时也取决于书手对各种书体的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19.
海西山翠萝寺是舟山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一座寺院。文章从宋元时期(洪武海禁之前)昌国县四乡分界入手,考证出海西山的具体位置为今岱山岛西部,再从现今岱山岛的形成历史考证出"海西山"是岱山本岛茶前山至宫后山一线山脉及沿岸平地滩涂形成的岛屿,改写了明清及现当代舟山历史地理上一直将岱山全岛整体作为蓬莱乡属地的错误。以南宋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所记翠萝寺所处地理位置在岱山作为应证,解决了宋朝岱山镇(市)的区域不包括岱山西面岛屿的问题。在翠萝寺所处岛屿海西山问题解决之后,文章从历代地方志史料中确定现今的资福寺遗址就是翠萝寺,并就翠萝寺遗址被错认为创于五代后晋天福八年的北界村(嵊泗列岛)的资福寺这个张冠李戴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是中唐改革复兴的积极人士,也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时代和自身的因素造就了他的散文成就,其山水游记广受赞誉.他的作品描摹山水详尽、真实、自然,而且倾注了自身浓烈的情感.此外,其文简洁流畅、传神生动、骈散结合、恰到好处,开启了山水游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