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墙上的镜框里是穿着长衫,昂首前行的鲁迅先生的像片,书柜里满满地排列着良友版的各种图书,写字台上是有些散乱的书刊和摊开的信稿。小客厅显得十分雅致和宁静。我和他坐在临窗的小沙发上边喝茶边聊天,较多的是我聆听着他的谈话,娓娓地。和家璧同志已有过多次这样的小谈,只要有机会去上海,我都在这小客厅里受过他的亲切接待,有时也被留在那里,和他一起享用由他夫人烹制的佳肴……三十年代位于北四川路海宁路附近的良友图书公司和《良友画报》、《良友文学丛刊》等,于我都并不陌生;但开始和家璧同志交往,则已是七十年代后期的事了。可能出于对…  相似文献   

2.
韩泽 《视听界》2004,(1):62-63
2003年9月中旬在天津开会期间,听说梅益同志去世了。又听说大约十天前,国际台的同志去看他,他仍然思维清晰,问了许多关于广播电视的事。梅益同志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并且长期主持这个系统的工作,建树很大,他怎么能忘情这一事业呵!知道梅益的名字,最早是从那本深深影响我国几代青年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是译者。他的这一译作,  相似文献   

3.
吴昊 《新闻与写作》2006,(12):32-33
没想过他是正部级高干,新闻界大名人。只是在他离开我们以后,忆起当年那些场景,才觉得那样的岁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在人们的生活中经常被人思念的人,通常就是最熟悉、最亲近或者是最受崇敬的人.我的老上级金沙,就是新闻宣传战线上的一位良师益友.我和他在西藏高原相处十多年,他的言传身教,使我获益良多,长时期的耳濡目染,更使我受到许多深刻的教育.现在他虽然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六年多,但他的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却依然深埋在人们的脑海里,以至于他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还时不时地让人怀念.  相似文献   

5.
有幸在李庄同志领导下工作了十几年,他是我的领导、长辈、老师,也是我的同志和朋友.按说我应当称他"李总"或"李老师",但是报社早已约定成俗,众口同音,连工厂的工人都叫他李庄.  相似文献   

6.
2006年3月15日上午9时多,最后送别至善同志以后,不禁想起了许多往事,令人追忆,令人怀念。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同志们: 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向当代中国著名图书馆学理论家于鸣镝先生遗体惜别. 于鸣镝先生祖籍云南,三岁而孤,后迁大连金州,先毕业于大连海运学校,后又进入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专业一期,先后供职于大连海运学院图书馆和大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对上述两馆业务建设、读者服务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过重要作用.先生也曾为大连市和辽宁省图书馆事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新闻实践》2008,(11):15-15
本刊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天津市委原副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市第七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陈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0月7日逝世,享年88岁。陈冰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于10月15日在杭州举行。天津市和浙江省党政军领导以及  相似文献   

9.
程绍沛 《出版科学》2009,17(5):95-96
阙道隆同志精于编辑,成绩卓著;致力于编辑学研究,卓然成家.但他一生为人低调、待人谦和,从来不愿麻烦别人.2008年3月是老阙80岁生日,出版社领导和业界同仁提出为他开一个编辑思想研讨会,他极力坚辞.  相似文献   

10.
一位了不起的编辑——叶至善同志,与世长辞了。我内心十分悲痛!唉,又少了一位老开明和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同事!  相似文献   

11.
2009年2月25日,王益同志走完了他92年的人生旅途.噩耗传来,不胜悲痛.他的音容笑貌,半个世纪以来对我的关注和指导,历历往事一一涌上心头,久久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12.
很多事。难用巧合、偶然等词说明道清——在嘎隆拉隧道打通的头一天,也就是西藏墨脱即将出现真正的公路前夜,对那片神奇的土地情有独钟的解放军报社军事部原高级编辑周宗奎同志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13.
曹成章 《出版史料》2010,(3):104-105
曹余章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十四年了,我还经常想起他。我们相识于1983年,我出任浙江教育出版社负责人,而他是上海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当时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四省市正在合作编写出版六年制小学教材;上海、江苏、四川、浙江四省市又在合作小学教师进修教材。  相似文献   

14.
王益同志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老师,心中十分悲痛。1947年我从山东大众日报调入山东新华书店,在他领导下工作,以后又一起南下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又一起调到北京,在新华书店总店工作,及至上世纪末他主导筹建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一直得到他的帮助和教诲。这里回忆几件事,以表纪念。  相似文献   

15.
非常感谢各位前辈、领导和各位同志在我父亲住院期间多次去探望,9月11日还向我父亲作最后的告别,尤其是彦修同志,这么大年纪也抱病参加,这些都让我们全家十分不安、十分感动。  相似文献   

16.
程荣贵 《军事记者》2006,(10):60-60
老吴比我父亲小两岁,按理说,我该叫他叔,可部队有规定,官兵之间的称呼不是辈分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我曾几次试着在老吴的尊姓后面加上同志二字,总感到语气有些生硬。为了避免称呼上的尴尬,每次见面我只好跟着大家一起叫老吴。老吴也不计较这些细节,朋友同事间无论年龄大小,有事无事只要叫一声老吴,他都会面带微笑乐呵呵地应着。认识老吴是在2001年夏天。当时,我们的刊物《部队管理》刚从长沙迁到北京,为提高刊物质量,减少差错,急需聘请一位文字校对编辑。经过多方打听和联系,一些同行都异口同声地推荐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吴汇,说老吴业务能…  相似文献   

17.
怀念高扬     
《档案天地》2009,(5):60-61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党校原校长高扬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3月29日14时1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相似文献   

18.
<正>范慕韩同志是一位曾领导我们实现告别铅与火历史使命受人尊敬的老领导,与我们新闻科技工作者共同战斗过的平易近人的老朋友。他生前一直关心、支持和领导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现代化,并为此付出了他晚年所有的心血。范老虽  相似文献   

19.
陶膺 《出版史料》2010,(4):27-31
1949年7月,我进入上海三联书店《英华大词典》编辑室,在郑易里同志的指导下做《英华大词典》索引的编辑工作。1950年7月调来北京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分配到范用同志主管的期刊出版部校对科工作,1952年随范用同志调到总编办公室做编辑业务管理工作,一直到1991年1月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我在范用同志手下工作了四十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版科学研究工作相对薄弱。王益同志曾在《出版工作》发表的文章中说:“像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且在世界上影响甚大的国家,对出版、发行的学术研究工作落后的现状是相当惊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