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航 《华章》2012,(17)
在发展中国自己的流行音乐过程中,并没有衡量“中国风”这种新兴音乐形成的标准,所以造就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中国风”.而草根音乐家黄晓亮在《中国风音乐史》中对这种新兴音乐解释为: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对于这种新兴音乐,如果我们把任何含有民族元素的音乐都称之为“中国风”的作品,也许就自欺欺人了.中国现代流行的歌曲大都是基于西方音乐之上的,因此要发展中国自己的音乐就需要植根于民族音乐土壤上,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流行歌曲,创作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音乐作品,使其在世界乐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流行歌曲逐渐成为乐坛的发展趋势。中国风渗透着中国古典韵味,备受听众喜爱。本文阐述了"中国风"的内涵、特征以及在流行唱法中的发展状况,结合典型"中国风"音乐作品的实例,科学分析了"中国风"流行歌曲的优势以及缺点,希望能对音乐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形式新颖创作别致的“中国风”歌曲传遍大街小巷,深得人们喜爱,越来越多的歌手为迎合大众审美心理,更是不断的推陈出新,从而使这种音乐形式一夜之间成为大众娱乐的首选.中国风歌曲的盛行,在音乐创作上引起了一场流行歌曲向古典回归的潮流,主要表现在歌词,编曲和唱法,整体风格上.本篇论文也主要从中国风歌曲歌词的美学角度来分析和阐述流行歌曲中歌词的古典寓意,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美学效果,从而体现中国风歌曲整体的含蓄,忧愁,优雅的传统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包楞调》作为一首经典民歌,在演唱中体现了民族唱法的审美个性与艺术魅力。既包括传统的民族唱法,也包括在传统民族唱法基础上融合了美声呼吸方法、共鸣方式等技巧而形成的"民族新唱法"。在当前"民族新唱法"已成为民族歌曲演唱主流技法的情况下,选取传统民族唱法中的特定技法与之有机融合,进一步强化彰显民族声乐审美情韵的表演方式,是笔者演唱民族歌曲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风"歌曲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与流行的现代歌曲相融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因此,本文从"中国风"歌曲的艺术特色以及审美价值的角度进行探索,以期为将来的音乐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教唱法     
在中小学的音乐课里,教唱歌曲是主要的教学内容。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与训练,也要通过或结合歌曲来进行。教唱歌曲一般采用听唱法与视唱法。下面我把这两种方法作一简要的介绍。听唱法听唱法是一种较初级的方法,也是学生学习音乐必经的阶段。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小学低、中年级。但目前,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致使中小学生的音乐水平较低,所以在其他没有视唱能力的年级,也可以暂时采用听唱法,逐步向视唱法过渡。听唱法可以分为全曲听唱与分句听唱。一般说来,全曲听唱只能教唱较短小的歌曲,而分句听唱则可以教唱任何长度的歌曲。分句听唱法比全曲听唱法有较多的优点,它能较准确、细致地解决歌谱上的问题,同时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为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笔者尝试一种音乐游戏教学方法,用"做法"形象地解释"学法",让学生知道老师教什么。这样的做法,不仅让课堂充满了知识,也让课堂充满欢笑。使学生充满兴趣,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里作一个说明:本文所出现的"唱法"并不是指专业的唱法,只是一种代替部分歌曲中音乐旋律的正确的演唱。  相似文献   

8.
小学音乐课程是一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发展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致力于学生音乐审美与欣赏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创造潜能的激发,发展学生难能可贵的音乐个性。如何将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笔者尝试从诵读、演唱、表演这三要素中寻找音乐与审美的纽带,以真情的诵读情境、多变的歌曲唱法、丰富的表演活动为小学音乐审美教学"锦上添花"。一、真情诵读,领略歌曲的唯美意境  相似文献   

9.
吴瑜 《华章》2013,(19)
在音乐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各类音乐形式之间相互融合,交叉发展逐渐成为现代音乐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在歌唱领域,很多歌手的演唱很难被归为哪一种唱法,演唱者在诠释某一首作品时,往往会运用多种唱法的技巧。越来越多的专家及业内人士也不再拿唱法的框框限制歌手对歌曲的二度创作,允许歌手在歌曲的唱法处理上加进适当的个性化元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随着听众欣赏品位提高,审美意识进一步的多元化,各类融合了多种形式和唱法的歌曲也层出不穷,为歌唱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色彩。“交叉”型的艺术形式逐渐开始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0.
浅谈民族声乐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及时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民族声乐应该包括民歌、戏曲、曲艺等一切用来表演的各种艺术形式,也有人把它分为民歌、说唱、戏曲和民族新唱法四大类。本文所提及的民族声乐指的是“民族新唱法”,它是继承了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特点和精华,并借鉴了美声唱法融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唱法。因而既不同于前三类唱法。也不同于美声唱法,是具有民族声乐特点的新唱法。它适应性较强,既能演唱各种传统唱段,又能演唱新时期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和歌  相似文献   

11.
民族唱法是民族声乐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歌唱形式,在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民歌演员要想更好地演唱民族风格的歌曲,必须提高音乐修养,加强民族唱法体系中的技术训练.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唱歌教学中,音乐教师范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范唱,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唱歌的欲望和兴趣,提高学生学唱歌的积极性。音乐教师如何使自己的范唱达到较好效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训练与提高。 一、唱法的选择要准确合理 有的音乐教师只会美声唱法,或只会民歌唱法,这样在范唱时就有局限性。擅长美声唱法的教师往往把一些活泼、风趣、具有民族风味的儿童歌曲,用美声唱法去范唱,而改变了歌曲应有的风格,把一首好端端的歌曲唱成了“四不像”。擅长民歌唱法的教师,把具有“洋味”的儿童歌曲用…  相似文献   

13.
"歌改戏"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借鉴了戏曲唱腔和旋律,赋予了歌曲"中国风"的新旋律。这种跨界实践给传统戏曲、声乐观念和音乐美学一缕新的气息,本文通过对‘戏歌’以及国色天香节目中‘歌改戏’等声乐"跨界"现象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借鉴其尝试经验为推动声乐艺术多元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歌曲总集,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的一部极其宝贵的资料。本文从音乐用途的分类对《诗经》进行了初步探索,分析了"风"、"雅"、"颂"与音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歌唱艺术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感情。中国现当代民族唱法的歌唱情感通常是在深入理解歌曲思想内容之后产生的,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情感内容,而不同的情感内容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吟唱古诗词歌曲,是少年儿童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扇窗口。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古诗词歌曲,在该类体裁作品不足的现状条件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探究古诗词歌曲的"教"与"学"。  相似文献   

17.
在音乐教学中,一首新歌的教学是否成功与教师的范唱有很大的关系。范唱一般安排在新歌教学以前进行,它的目的和作用是教师运用歌声的鲜明艺术形象直接感染学生,使学生对新歌的内容、思想感情和风格等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而引起学生对歌曲的喜爱,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怎样处理“范唱”,在唱歌课中如何作好“范唱”呢? 一、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唱法 根据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有些音乐教师只限于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但这两种唱法不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不能运用于儿童歌曲的演唱,它会使儿歌失去童真,失去应有的韵味,由于声音的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音乐艺术发展快速,声乐艺术作为其中之一,也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我国内地歌坛上,出现了不少"跨界"现象,比如美声唱法、戏剧、歌曲和通俗唱法等,我国不乏一些跨界演唱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给高校声乐教学以启示。在高校现代声乐教学中,教师开始注重培养学生跨界唱法的能力,这是一个新的教学角度。本文对跨界唱法的概念以及跨界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必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使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在声乐教学中有效开展跨界演唱教学,从而培养学生更全面的音乐能力。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非常迅速,歌曲作为最受人们喜爱的文化艺术,其主要发展出美声、民族和通俗等唱法。虽然三种唱法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三种唱法的融合成为当前歌曲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特点与关系,阐述了三种唱法融合的作用,并针对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融合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推动我国音乐教育和声乐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音乐及歌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歌词作为一种别样的语言艺术,借由乐谱广为流传,已然成为大众不可缺少的消遣方式。随着时代风气和社会潮流的发展,"中国风"歌曲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这既是时代风潮的驱使,也是词人心境和情感的影射。"词圣"方文山凭借其具有古典情韵的"中国风"歌曲成为歌坛"中国风"词人的中坚力量,而后起之秀许嵩亦用自创自唱的"中国风"歌曲展现了其深厚实力。本文将就二人的"中国风"歌曲进行比较,研究他们歌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