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的《夜》揭示了一个异化世界中的男女生存图景。这个世界一切以男性的要求为准则,男性不仅是女性身体的主宰更是女性精神的主宰,女性在这种附属的状态中.沦为无价值的.工具性的存在,《夜》昭示了性别压迫的不合理,从而启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男女尤其是男性思考历史以来男权中心的文化生成,从而为创造两性和谐发展的男女世界做心理和文化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海明威、劳伦斯、简.奥斯丁、艾丽斯.沃克笔下几位女性人物的特点,对比了男女作家创造的女性形象的不同,揭示了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男女两性地位的不平等——男性企图占据主体地位,支配控制女性,而女性逐渐觉醒,竭力改变被支配、被控制的客体地位,试图找到一种能够消除男女霸权中心意识,使两性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奥斯丁的创作表明,她深刻地了解男性,了解不可能脱离男女两性之间的联系来理解和表现女性生活和女性心理。男女两性,既是相对独立的性别存在,更是相互映衬、相互依存的人类的一体存在。因此,在她的作品中,男性形象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也不只是女性形象的陪衬。他们在奥斯丁小说世界中不站在舞台中心,不是焦点人物,但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深具个性魅力的鲜明形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学在中国坛独领风骚。女性学的本风貌可用一个公式来表述,那就是社会生活化——生活个人化——个人心灵化。八九十年代的女性学,走过了一条争取被男权化接纳、建构女性联盟、解构男权化的心灵之路。女性学的主流对男权化堤坝产生着强大的冲决力,也对女性自我解放产生着不可缺少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5.
女性作家徐坤常常以学者理性的目光不断观察审视着处在父权制文化社会中的女性自身及其现实文化处境,书写现代女性的命运。但是,徐坤认为颠覆男女两性二元对立模式的目的并不是让女性站在男性的对立面,更不是用女性的特权压制男性。徐坤呼吁两性应建立和谐的关系,共筑彼此温暖的家园。同时,在对两性关系思考的基础上,徐坤对女性主义也做了进一步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凯特·肖班及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有着浓郁的孤独意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创伤性的经历是其孤独意识的起源,被禁锢在家庭樊笼中是她们恒常的生存境遇,而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使她们毅然抛弃传统的社会道德风尚,执着地追求爱情和自由。然而,她们的行为得不到父权制社会的认可,被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进行着最艰苦的斗争。孤独带给她们痛苦和疏离感,但同时也是她们建构女性主体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7.
女性散文对两性关系的思考是女性主体建构的重要方面。上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洞穿了男性偶像的虚妄和父权文化所建构的爱情神话的虚幻,反思女性在寻找爱情偶像的过程中自身主体性的消泯,从而在正视男性精神缺陷的基础上,回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女人与男人的日常生存中,建构一种全新的男女互为主客体的主体与主体间关系。  相似文献   

8.
追溯九十年代女性诗歌中的女性历史境遇,沉默的女性通过语言觉醒重新挖掘女性生存境遇;在两性情感关系中反思女性自我存在价值;在现代行程中透视生命本质欲望,寻找女性历史命运坐标。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教育史中,柏拉图和卢梭对女性的教育持不同的观点。柏拉图认为,男女两性的教育不取决于性别,应该为女性提供与男性相同的教育;而卢梭则认为,男女两性是存在性别差异的,因此,应该为女性提供与男性不同的教育。这两种女性教育观都使女性在教育中处于劣势。文章分析这两位西方教育思想史学家关于女性教育的观点及其影响,希望对当今男女两性教育问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男女道德是否存在差异和优劣之分,是传统伦理学和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话题。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一直被认为是道德上低劣的一方。但自从《女权辩护》以来,西方出现了许多反对男性道德优越性的声音,它们从社会、伦理、心理等各个方面,重新审视了女性道德的本质,论证男女道德不存在先天的优劣之分。女性主义思想家波伏娃、卡罗尔·吉利根等人对男性道德至上的观点进行有力的驳斥,并具体地指明了女性道德培育的方向和途径,不仅有利于女性培育德行、发展自我,也对伦理学的修正和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