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反训”传统训诂学术语,学者对其看法不一。我们肯定了“反训”的存在,从本质上看,“反训”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所导致的一种词汇现象;其性质也决定了“反训”的范围只属于词汇学;其产生的根源是“一个词从不同的角度中心引申”,而“引申的结果恰好是两义相反”。  相似文献   

2.
论汉语的“反义同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反义同词”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汉魏经传训诂文献中就记录保存了的大量例证。晋郭璞注《尔雅》、《方言》,开始了对“反义同词”现象的探讨。钱大昕称为“反训”,胡朴安称为“相反为训”,皆是从训诂角度对“反义同词”的认识运用。“反义同词”形成原因多种,字数众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消长分化。而且两个相反意义有时又不易区分,以至有误解误传误用、至今不为人所识解者。  相似文献   

3.
丁士虎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0-73,86
反训既可指称汉语训诂学的一种训释方法,它属于义训的一种;又可指汉语词汇学中的义兼正反的语言现象。反训现象非常奇特。古代学者对此有过探讨,但停留在感性、直觉的层面,未对产生反训的原因作过深入的探究;现代学者对反训的分析比较深入、细致,但见解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反训是客观存在的,促其产生因素则是多面的。了解反训内涵,对词义研究,古籍的阅读与训释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4.
"反训"绎义     
丁士虎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0-73,86
反训既可指称汉语训诂学的一种训释方法,它属于义训的一种;又可指汉语词汇学中的义兼正反的语言现象.反训现象非常奇特.古代学者对此有过探讨,但停留在感性、直觉的层面,未对产生反训的原因作过深入的探究;现代学者对反训的分析比较深入、细致,但见解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反训是客观存在的,促其产生因素则是多面的.了解反训内涵,对词义研究,古籍的阅读与训释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说文广义》是反映王船山语言文字思想的重要著作。文章从训诂实践中概括出了王氏词义训释的体例,对其中以形索义,据本义求引申义和关注社会用字等三个方面的训释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指出"形义统一"是其研究《说文》的指导思想,也是其词义训释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7.
《说文通训定声》是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朱骏声的代表作,考本字是全书的重要内容,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多失误。造成朱骏声本字考求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直接根据前人的传注训诂材料确定本字。《诗·鸱鸮》"予所蓄租"之"租"义为"蓄积",属于引申义而非假借义,朱骏声对传注训诂材料未加辨析而据此所考出的四个本字"贮""储""作""祖"是错误的;《庄子·达生》"公反,诶诒为病"之"诶诒"为连绵词,无本字可考,朱骏声根据前人训释考出两个本字"绐"和"眙",误;《周礼·宫正》"凡邦之事,跸",其"事"为祭祀义,乃引申义,朱骏声根据古注判定为假借并为之考出本字"祀",误。  相似文献   

8.
在句法层面上相反的两个句子最终表达相同的语义,在语义层面上看似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却最终产生相同的语义,本文主要研究汉语言中这种句法互反和语义互反现象。我们认为一种句法互反现象,是句子成分的应对性造成的;第二种句法互反现象是一肯一否却同义。语义互反现象与反义复合词、偏义复合词和同词反义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反义同词"是指同一个词形下的多个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为相反或相对义位的现象。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这种现象,它是"反训"的基础。"反义同词"虽然是多义词的一种特殊现象,但却普遍存在于多种语言中,例如英语中的"marry"具有"嫁"和"娶"两种相反义,德语中的"einmal"具有"过去"和"曾经"两种相反义,法语中的"hote"具有"主"和"客"两种相反义。反义同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本文就其生成机制对其认知成因进行多角度探索分析,以期能廓清这一特殊现象的认知本质。  相似文献   

10.
后世对于《诗经》毛传的研究可谓非常细致了,对单音词的研究却不多,对单音词相训中的"某,某;某,某也"这种特定形式的研究则更少。这种单字相训的形式在毛传中是很普遍的,从意义远近的角度来讲,被训释词和训释词可以有义同相训、义近相训、义隔相训及义反相训等不同的类型。文章从义隔相训入手,对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从引申关系、假借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结构语义学中,反义是最为突显的隐含一语义关系。词义可以看作是词语相互之间的意义关系。而反义则是意义关系上的对立关系。反义有渐次反义、互补反义、关系反义等主要次类。很好地了解隐含一语义关系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找到学习英语的不同途径。详细介绍反义关系以及反义关系如何应用到英语学习中特别是词汇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词语的交际 ,是在特定的情景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非语言行为形式众多 ,内容丰富 ,地域性强 ,民族文化背景制约着非语言行为的内涵。非语言行为既有先天本能性 ,又有后天习得性 ;既有自觉性 ,又有不自觉性 ;既有确切含义的 ,也有示意模糊的 ;既有语境敏感性、多义性 ,又有同义性和反义性。  相似文献   

13.
词汇记忆是语言学习中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语言应用的先决条件. 无论何种语言的学习都得从词汇学习开始,且词汇学习的效率对整个语言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语词汇看似一个个孤立的单词,但注意观察,还是可以找到规律,如上下义关系、同义与反义关系、相似与相近关系等,把这些规律联想、应用到一起,形成网状式英语词汇记忆法.  相似文献   

14.
反义词,表达相反、相对的概念,乃缘于事物与行为及属性等原本相反、相对,其广泛存在于历代文献。由商殷至后世,在汉语发展中,反义词逐渐演变、丰富。研究甲骨刻辞的反义词,溯源寻流,可探索语言表现手段演化之一隅,并窥见人们认识水平进化之一斑。  相似文献   

15.
结合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讨论同义、反义和上下义三种语义关系在能够产生会话含意的现实语境中的语义变化情况,进一步探讨了言语交际中词汇的语义和语用意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出自《诗经.谷风》的"不我屑以",含义一直悬而未决。先秦语料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表明,"不我屑以"中的关键字"屑"是谓宾动词,也体现了训诂学中"反训"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7.
词的内涵意义是基于概念之上的意义,它总能引发出一种甚至多种联想:同一个词的内涵意义因人、因时、因文化而异,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因此,要准确地把握词的内涵意义需结合多种因素。另一方面,词的内涵意义的表现方式也复杂多样,而最常见的是与一些修辞手段的结合,从而取得特殊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动类双宾句是"为之名"结构最常见句式,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到战国时期,逐渐向为动状中结构转变。给予类"为之名"句式是典型的双宾语句,春秋中后期用泛义动词"为"表示给予。由于动词"为"的给予义很模糊,到战国时期,出现的"为之赐"则以"赐"作为"给予"标记。此外,三种新类型的"为之名"准双宾结构也在战国时期出现。  相似文献   

19.
“正始之音”一词含义甚丰、用法多样,其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皆不止一端;“正始之音”可以用来表达“魏晋玄学清谈”、“雅正的诗乐传统”等含义;在文学史上,“正始之音”可以用来指“正始诗歌”,属于它的引申义之一,但是这一含义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又需辨其源流。  相似文献   

20.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是指一对反义词在使用时其范围大小、频率高低并不相等 ,它不同于男与女的使用情况 ,二者存在 3个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