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楚文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开拓空间,应该将楚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与辽阔的空间领域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做整体研究,这就需要一种“大楚文化”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挑制工艺,它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堪称民间艺术的奇葩。黄梅挑花纹饰繁富,色彩绚丽,风格浪漫抽象具有浓郁的楚域风格。黄梅挑花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研究其中的楚文化意蕴对我们传承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楚地玉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从工法、造型、纹饰等多方面表现出楚地的风格与特色。玉器的制作、使用也表现出丰富的楚文化内涵,融道德、宗教、政治、审美于一体,体现着楚人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4.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文化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5.
楚骚文化是建立在楚地文化风俗基础上的一种独特文化,蕴含着意蕴沉厚的美学思想,并积淀于汉代艺术的文化精神的深层,对汉代儒家情性关学的发展及演进具有极大的影响。文章通过研究楚骚文化对汉代儒家“情性”思想影响的发展轨迹,进一步审视汉代个体抒发其情性的文化美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中原文化影响楚文化六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典籍史料、出土文物、尤其是不断发掘的郭店楚墓竹简等考察研究表明:中原文化对楚文化影响深广而悠久,这在楚夏同源、北人南下的文化传播、楚地出土文物与中原文化、楚人与中原儒家经典的情结、楚与中原的制度文化及方言现象、楚与中原文化的龙图腾及其习俗等六方面最为明显,由此可以证明中原文化的代表《诗经》对楚文化的代表《楚辞》确有诸多之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动荡、大变革、大进步是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征.楚地发生了时代诸元与文学发展规律相统一的聚合效应,逐步形成了楚文化圈.本文结合当时楚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从楚地的个性特征入手,分析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8.
《激楚》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地流行的一支歌舞曲,与“郑卫之音”并称,具有急促交迫的音乐特点。到了汉代,新兴俗乐《激楚》仍然流布很广,对汉乐府相和歌的演唱方式、汉代乐舞文化精神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魏晋以后,《激楚》在文人中获得认同,被视为汉人刚健慷慨文化精神的象征。这一文化现象的成因,与楚地巫舞文化的深层影响、汉代劲健磅礴的文化特质的汇入等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日益增多和对古代文献研究的深入进行,对于楚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国内学者,即使国外学者,对于楚地出土文物及其文化也很感兴趣。作为一种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古代民族文化,它与中原华夏文化是有着密不可割的渊源关系和演进轨迹的。本文试图对此作出轮廓式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民间年画是我们所熟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因其用木板雕刻印制而成,也被称为木板年画。湖南滩头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九大产地之一,以其古拙夸张的造型,鲜俗火辣的色彩及大胆生动的创新,在木版年画艺术中独树一帜。滩头木版年画艺术源远流长,本文通过对其文化渊源和艺术特色的浅析,传达出楚南特色的民间美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湖北荆州是闻名的楚文化之乡,是哺育长江中游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楚国物阜民丰、文化灿烂,特别是音乐文化独领风骚,“楚辞”、“楚声”、“楚歌”、“楚舞”,驰名天下。 2500年后的今天,为了使人们了解楚乐舞艺术和楚文化的概貌,荆州地区博物馆于1992年9月创办了“楚乐宫展演”,以出土的楚乐器为原形,仿制或复原成楚乐舞器,演奏和表演古代楚宫廷乐舞,在现代舞台上再现了中国古代楚乐舞的艺术神韵。  相似文献   

12.
楚辞产自楚地,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楚地歌谣的特点的分析,来推测楚地歌谣衍化为楚辞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吴楚文化既指史称“吴头楚尾”之地的区域性文化,亦可指古吴楚之地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它们皆包含着极丰厚的吴文化、楚文化及其混融共生的吴楚文化的物质成果和精神积淀。在先秦吴、楚立国前后,吴楚之地即已呈现“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瑰丽的吴楚文化景观,展示出吴楚文化自有的人文风貌和文化特质,尽管王朝更迭,这种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是不会随着吴、楚灭国而消失的;秦大一统后,尤其两宋以后,吴楚文化充满光辉。因而,我们应以清晰的历史理念和文化自觉,立足于吴楚地域的文明创造,努力开拓吴楚文化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14.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功的一系列寻根小说和他作于九十年代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中,表现了浓郁的楚地特色,作家深受楚文化的滋养与浸润,使得他的寻根小说蕴含着深厚的楚文化底蕴。他作品中表现的原始巫性思维方式和楚地风俗以及屈骚艺术精神对其作品的潜在影响都是楚文化底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鄢维新 《鄂州大学学报》2005,12(4):22-25,49
吴楚文化,即指从古到今存在于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其中心区域是指鄂东、皖南、赣北等史称“吴头楚尾”之地。就广义的吴楚文化而言亦可指源自先秦、历代不绝而延续至今的故吴楚之地的文化,或日长江中下游文化。该文从历史和地域性的文化视野,梳理、点评吴、楚文化及其后续文化之间因撞击、融合而成的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的吴楚文化之源起、流变,撮举其要,略述吴楚文化的特色及成因,揭示其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地位。  相似文献   

16.
楚民族在繁衍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一些与当时中原大国迥异的特点:历史悠久,原始氏族制形态浓厚,民族融合贯穿始终,中原歧视和讨伐挥之不去。这形成了楚民族乃至楚文化独有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楚庄王洛邑问鼎,历代史家对此颇多微词。但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楚庄王的争霸及其取得的成就,对楚国历史的发展、楚文化的的形成以及古代中国多民族的统一等,都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楚文化是在楚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遗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利用网络媒介广泛有效地传播楚文化,是摆在网络媒介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据此提出了一些建议:整合媒介资源,提高楚文化传播质量;建立网络基地,开展楚文化学术交流;增强传播意识,生产楚文化传播精品。  相似文献   

19.
"乐"在古代被赋予多重的功能作用和审美作用,在《楚辞》中展现出楚地的乐文化蕴藏之深厚。通过《楚辞》与楚地出土文物的相互印证,可以发现楚乐与中原乐的不同,不仅较少地受到"礼"的束缚,而且在相对开放的政治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崇巫风俗的背景下,楚乐体现出了对个体的重视与尊重。  相似文献   

20.
楚地乡歌“下里巴人”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里巴人”和“阳阿薤露”源于巴文化、周文化与楚文化。楚灭巴后,巴人成为楚客,而“下里巴人”和“阳阿薤露”仍在楚地传唱,成为“乡歌俚调”。传承或受其影响的还有“扬歌”、“竹枝歌”、“鸡鸣歌”和巴人后裔土家族的“穿号子”、“跳丧鼓”、“摆手社巴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