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应学院学报》2016,(3):78-82
采用生命意义、自我效能感、抑郁问卷对65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生命意义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1)大学生抑郁检出率为12.9%,男生检出率(14.7%)高于女生(11.4%);(2)存在意义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抑郁,追寻意义对大学生抑郁预测不显著;(3)自我效能感在存在意义和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抑郁感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感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DS、SCL-90、EMBU三个量表对468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大学生具有抑郁感达到了46.2%,抑郁组与正常组大学生在SCL-90的九个因子均具有显著性差异,抑郁与父母亲情感温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具有抑郁感的大学生伴有其它的精神症状,父母不良的养育方式与大学生的抑郁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周情情 《成才之路》2022,(6):142-144
在了解高职大学生抑郁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大学生抑郁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能找到干预和预防的对策.研究表明,大学生抑郁心理与人格、人际、情感及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对高职大学生的抑郁心理现状及其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抑郁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针对性对策,对改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和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4.
贾萍  卢杰 《教书育人》2024,(6):31-33
抑郁障碍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和持久的抑郁症状群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意志活动降低并伴随不同躯体症状[1]。新冠疫情后,抑郁障碍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其中,抑郁障碍大学生患病率也有所提升。据2021年调查数据显示,18.5%的大学生具有抑郁倾向,4.2%的大学生具有抑郁高风险倾向[2]。患有抑郁障碍的大学生不仅要忍受抑郁症状带来的痛苦,还要面对抑郁障碍带来的消极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不但给大学生心理上带来很大压力和冲击,而且影响了他们寻求专业治疗的救助行为。文章以抑郁障碍大学生的临床表现为出发点,分析了抑郁障碍大学生消极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梳理了近年来有关抑郁障碍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抑郁障碍大学生刻板印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大学生抑郁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正确认识引起抑郁的原因,以及具体的影响机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帮助大学生从容应对抑郁,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对大学生抑郁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对此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抑郁心理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可以看出,抑郁的根源在于个体的非理性认知。因此,应从认知视角出发,帮助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理性分析,并帮助他们掌握最终真正走出抑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的情绪加工特点,从而为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中文版情绪加工量表对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进行调查,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轻度抑郁组和中重抑郁组在情绪加工总分及其下属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情绪失调、情绪回避、体验枯竭和加工不足能有效预测正常对照的抑郁水平、情绪回避能有效正向预测轻度抑郁组的抑郁水平、情绪失调能有效正向预测中重抑郁组的抑郁水平。结论:抑郁大学生存在情绪加工的问题,且不同抑郁水平大学生的情绪加工呈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概念量表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D-S)对356名大学生自我概念和抑郁进行测量,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自我概念许多因子与抑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交际、家庭、容貌、友善、学业自我概念对抑郁有较强的预测能力。结论:自我概念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大学生生活倦怠、应对方式和抑郁的关系,为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活倦怠问卷、简易应对问卷(SCSQ)和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修订版,对整群抽取的新乡市某高校的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大学生抑郁水平高于女大学生抑郁水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生活倦怠与积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P〈0.05),生活倦怠与消极应对方式、抑郁显著正相关(P〈0.01,P〈0.01),积极应对方式与抑郁显著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显著正相关(P〈0.0...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压力的增大,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各种人际事件,引发抑郁情绪。本文探讨了大学生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分析了抑郁对大学生情绪、认知和生理的影响,最后总结了三种治疗抑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大学生网络强迫性网购、成人依恋、抑郁三者的关系,并检验成人依恋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量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662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依恋回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2)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可以通过依恋回避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3)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与依恋焦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网络强迫性购物与抑郁均呈显著正相关;(4)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可以通过依恋焦虑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大学生网络强迫性购物可以直接预测抑郁,且依恋焦虑、依恋回避部分中介于大学生网络强迫购物与抑郁.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儿童期虐待经历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及自我接纳和自尊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流调用抑郁量表、自我接纳问卷和自尊量表对1 05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儿童期虐待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接纳、自尊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在控制性别、留守经历和年龄后,儿童期虐待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在儿童期虐待与抑郁之间,自我接纳和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和自我接纳—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均显著。这表明,儿童期虐待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抑郁情绪,还可以通过自我接纳和自尊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研究结果对大学生抑郁的“防”和“治”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楠 《现代企业教育》2014,(20):261-261
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很多个体悲哀的抑郁症状,造成了过失行为、攻击行为、注意问题、思维问题、社会问题、身体不适、退缩的现象。大学生抑郁之后,对生活、人际交往、学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产生抑郁和自我效能感有很大的关系,认真的探究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抑郁的联系,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理工科院校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特点。方法:首先运用Beck抑郁问卷筛选抑郁症状大学生,其次运用自编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问卷调查研究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特点;结果: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在不同的因子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特点在年级上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不大;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在专业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艺术专业学生的攻击性要强于文科和理工科学生。结论:不同性别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方式有显著差异;年级因素在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方面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专业的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攻击性有极其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应激与内、外在目标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通过对599名大学生的抑郁、焦虑、日常生活应激与内、外在目标进行问卷测评,发现大学生日常生活应激与第一次抑郁和第二次抑郁均存在显著相关,在控制了第一次抑郁与焦虑得分后,日常应激对抑郁水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内在目标以及应激与内在目标的交互作用则均对抑郁水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由此可见,内在目标在应激—抑郁关系中起着调节效应,本结果支持抑郁的目标定向易感性—应激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抑郁状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作为一种负性情绪状态,在21世纪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大一至大四的78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不同程度的抑郁检出率较高;不同性别、不同出生地、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抑郁状态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被试、不同类型的大三学生抑郁状态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邢台学院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邢台学院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及其原因,对邢台学院4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抑郁检出率为20.90%;贫困生和艺术生的抑郁情绪显著高于一般学生,不良人际关系和消极思维方式是产生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进行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和认知疗法个体咨询可有效减少抑郁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某地方本科大学的大学生为测试对象,以抑郁自评量表(SDS)为研究工具,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现状及特点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部分数量的抑郁情绪人数;不同家庭所在地、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分别与抑郁分组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我国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现代大学生更多的开始表现出抑郁、苦闷、烦恼,甚至自杀、杀人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频繁的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中,严重影响和干扰了高校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校中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者也越来越多.本文将提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合理的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孤独量表(UCLA)和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工具,随机抽取平顶山学院325名全日制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孤独感和抑郁的现状、相关关系以及恋爱在孤独感与抑郁之间的调节作用.调查结果显示, 40.31%的大学生体会到孤独, 11.6%的大学生存在中度或高度抑郁;孤独感与抑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恋爱与抑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恋爱在孤独感和抑郁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