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红山文化晚期达到鼎盛的积石冢,在距今5000年前后突然消失,红山文化的消亡和辽东地区积石冢的兴起和发展存在着时间上的契合,这是一种考古学文化意义的迁徙,就目前的发现看,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分布以大凌河上游一带最为集中,地理位置偏于辽西地区的东南部,在时间上又有承接可能。  相似文献   

2.
红山文化积石冢是为当时社会少数上层人物设祀的产物。西辽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积石冢的考古发掘材料表明,当时的社会分化,是从家族内部开始的,而这种分化的最初起点,似乎不是由于财富占有的不均,而是起源于为少数上层人物的设祀。红山文化积石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分布地点,客观上存在着的明显等级差别,意味着当时出现的社会分化和分级现象已属常态。深入探索和解析隐含在这种差别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将是我们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牛河梁积石冢、阜新胡头沟墓地、白音长汗墓地三个典型的红山文化墓地为例,根据其墓葬形式和随葬品的特征,探讨红山文化墓葬与文明起源的关系,从而分析了红山文化具有文明社会的雏形。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乡土史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概念,红山文化及其高峰期的东山嘴遗址和牛河梁遗址。其中重点掌握女神庙、祭坛、积石冢、女神  相似文献   

5.
最新科学发掘的红山文化玉人出土,为全面认识红山文化玉器历史作用增添了又一重要根据。本文通过对红山文化玉人的信息资源进行社会学视域的综合整理研究,率先探讨了红山文化玉人出土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渊源,并解析了红山文化玉人对中国古代玉人文化发展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红山文化最新的科学考古信息资源,从实物分析入手,研究及考证红山文化玉凤起源的王、客观基础;通过对考古资料的分析,着力获取古人行为的有关知识。在对红山文化玉凤信息资源综合整理和研究的基础上,从其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统一的角度,提出了认识上的5个新观点:一是红山文化玉凤高度的艺术性令人瞩目,其创作原型是被先民驯化了的正在孵化小鸡的母鸡;二是红山文化玉凤的探源表明:红山文化先民在把握鸟类文化发展方面具有连续性;三是红山文化玉凤的探源说明:红山文化中早期琢磨的玉鸟(鸡)蛋、玉鸟(鸡)胎、玉鸟(鸡)和玉鸟(鸡)神,为中晚期玉凤的创作奠定了各方面的基础;四是红山文化玉凤的探源证明:早于殷商3000年的红山文化早期先民就已经巧妙地利用材料的色彩琢磨俏色玉器了,巧作玉鸟(鸡)神就是其中的俏色玉器代表作品;五是红山文化玉凤的探源告诉我们:红山文化中晚期的先民对人与鸟(鸡)类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认识上的飞跃,玉凤展现了“人鸟感应”的思想境界,这一传统观念对人们利用大自然和保护生态平衡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东北教育史的意义东北教育史是中国东北地区史的一个分支。东北地区作为具有古老文明的中国的一部分,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早在四、五十万年以前,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发展.辽西红山文化女神庙、积石冢等遗址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各族人民在共同生活和开发、建设祖国东北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进行着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四平山积石冢总体年代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早期到中期,个别墓上限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晚期。虽然出土有部分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器,但其文化仍归为小珠山三期文化。从四平山墓地各冢和冢中各墓所处的位置、随葬玉器、黑陶器及陶鬻的多寡等分析,当时已出现社会分层现象。因而,四平山积石冢对于探讨辽东半岛南端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义上的"石构遗存",是指史前先民遗留下来的堆石、组石、铺石、立石、列石等石质建筑的统称。西辽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石构遗存密集分布的中心区域,石构遗迹普遍存在于本区新石器时代各种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中。小河西文化的石构灶,是目前所见中国境内史前遗存中出现的时代最早的石构遗存,具有独立起源的文化发生学意义,可视为本区史前石构遗存起源时期。兴隆洼文化时期是本区早期石构遗存获得初步发展时期,此间的石构遗迹,除了在本区土著文化传统上继续普遍被利用为上层分子和殷实人家居室中的灶外,还在当时社会精神层面的宗教礼仪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兴隆洼文化积石冢,应是红山文化积石冢的直接文化渊源。查海遗址发现的大型龙形石塑与后世帝王皆以真龙天子自居,并且皆在城中的宗庙祭祖的传统礼俗,也应有着某种内在的文化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的礼制贯穿在五千年的文明中。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无疑是中华文明中原始礼制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文明的礼制核心反映为祭祀天地、崇拜祖先和崇尚王权,基于这三点可以看出红山文化中的“坛、庙、冢”正是这三个表现的原始礼制体现。  相似文献   

11.
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较有影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1935年,在赤峰红山脚下发现了它的第一处遗迹,1954年,由著名的考古学家尹达正式命名。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红山文化研究的历程和涉及的领域是:(1)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确认;(2)红山文化的源流、性质特征和分布;(3)红山文化的分期与类型;(4)红山文化的玉器;(5)红山文化坛、庙、冢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些研究尽管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深入,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学术分歧。但学术界尚能在一些关键点上达成共识,即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的一支极富生命力和美好发展前景的文化,而孕育红山文化的辽河流域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李澄渊《玉作图》、明宋应星《琢玉图》的砣机与20世纪上半叶的砣机相比,其构造相似。借此上溯追寻古代琢玉机的结构,可分为铜砣几式砣机及原始砣机两种磨玉机。红山文化、凌家滩古遗址及良渚文化时期三地玉人先后发明并使用原始砣机磨制玉器,标志琢玉业从制石工艺彻底分离出来,成为史前社会独立的手工业,出现了第一代专业玉人。  相似文献   

13.
辽东半岛地区的先史文化,存在着三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一种是分布在沿黄海、渤海沿岸的山丘或崖壁上的贝丘遗址,一种是用石块有规则的砌成台阶形的积石墓(又称积石冢),此外,还有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大石棚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历史绝对年代,大致在距今3700年~5000年之间。研究辽东半岛的上述三种文化现象,对于理解和深入研究辽东半岛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山文化是整个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一种考古学文化。由于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朝阳市喀左东山嘴祭坛和建平牛河梁坛庙冢的发现,学术界认识到,红山文化在见证中华五千年国家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1935年红山后遗址正式发掘算起直到2015年,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已经走过了80年的历史,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约始于清末,终于1949年。这个阶段为红山文化的发现探索期。第二阶段始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约终于20世纪70年代末。此间是红山文化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获得正式命名及其文化谱系编年得以初步确立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是红山文化发现与研究的第三阶段。此间是红山文化研究被正式纳入中华文明起源这一重大研究课题的时期。如今,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中国早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进入初级国家文明阶段、红山文化代表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观点,遂渐成共识。  相似文献   

15.
西夏陵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总面积5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的西夏陵里究竟有多少座陪葬墓?这个历史之谜最近有了新的进展。不久前考古人员又陆续在陵区内发现60座陪葬墓,从而使西夏陵陪葬墓的总数增加到253座。专业人员还基本搞清了陪葬墓的分布情况。按陵区地貌和陵墓遗存格局将50平方公里陵区自南向北分为4区:1区以一、二号陵园为中心,有62座陪葬墓;2区以三、四号陵园为中心,有65座陪葬墓;3区以五、六号陵园为中心,有108座陪葬墓;4区以七、八、九号陵园为中心,附近残存18座陪葬墓和一座西夏祖庙。253座陪葬墓可分为夯土冢、土家冢、积石冢三…  相似文献   

16.
兰州大学是百年高等学校,在经历不同社会时期时,多次变更名称。图书馆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文化的象征。在国立兰州大学时期新建的图书馆——积石堂,是其悠久历史的标志。后经迁建、扩建,而积石之名沿用至今。顾颉刚先生立撰以记此时期兰州大学建设之盛事。通过研读、梳理、分析顾颉刚撰记,来了解图书馆建立之历程,全面认识积石命名之寓意。以明命名者之良苦用心,图书馆创建之艰辛。  相似文献   

17.
唐诗零笺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指韩绰.句谓不知韩绰在明月之夜的扬州何处教吹箫,含意甚明.但社科院文学所《唐诗选》注:“玉人、美人,指扬州的歌妓”.其意大约从冯集梧《樊川诗集注》引申而来,冯注引《拾遗记》云:“蜀甘后玉质柔肌,态媚容冶,河南献玉人,高三尺;乃取玉人置后侧,后与玉人,  相似文献   

18.
正红山文化玉器分布区域广阔,不仅出现在辽宁、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还有河北、天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市区。红山文化类型玉器不仅出土于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遗址,在商周、汉代、辽金的遗址也有发现。红山文化玉器收藏是世界性的,全球各大博物馆都将其作为镇馆之宝,国内外高古玉器收藏家都将其作为终极收藏目标。由于红山文化玉器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及研究价值极大,经济价值也屡创拍卖市场的天价。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红山文化玉器作为印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瑰宝,必将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文化因素在现代旅游活动中地位的上升和影响的日益扩大,历史文化类资源的旅游开发受到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分析和梳理历史文化类资源旅游开发的形式及其经验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建设红山文化主题公园、打造红山文化景观廊道、建立红山文化数字博物馆、开发红山文化参与型旅游产品等方式对红山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红山文化资源,更能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红山文化以精美玉器而著称于世。红山文化动物形玉器与几何造型玉器的抽象化,赋予了玉器新的社会意识,催生了原始的玉礼器发展,形成了近乎完整的红山文化玉礼器系统,并且影响了其它史前文化玉礼器的形制演变。红山文化玉礼器不仅具有祭祀天地四方功用,还有联姻、结拜、诚信、威慑,以及显示身份地位等文化内涵,是中华远古文明传播的重要基石,与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