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恨水终其一生的文化实践,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在"学思""知行""义利"方面做到了"三个合一".挖掘张恨水的"三个合一",对于引导当代文艺创作者树立正确的"学思"观、"知行"观、"义利"观,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
经济利益与道德伦理的关系是经济伦理的核心,古代社会如此,现代市场经济下也是同样.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伦理建设的关系.而“义利”观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先秦诸子的“义利”内涵,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仍有资可鉴.  相似文献   

3.
本从《孟子》一书出发,首先分析了孟子对“义“、“利”范畴的一般界说,对义利关系一般原理的论述,然后着重考查了孟子义利并重的政治观、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的人生观.以期较全面地厘清孟子的义利学说及其对我们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4.
传统义、利观有三种典型代表:即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墨家的义利合一观,理学家的义利对立观.当今中国所谓义利之辨,表现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合理利己主义;二是一切向钱看;三是功利主义,这些观点或一无可取或有一定片面性,只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才是值得提倡的价值导向原则.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李觏和叶适为代表批评义利对立观,主张义利统一论,在提倡大胆言利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义利和合的经济伦理思想,具体表现为坚持本末并重的经济发展模式.宋代反传统的义利思想体系与其时代历史背景紧密相联,并对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仁"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义利兼顾的道德观,人我有别的境界观和敬业诚信的价值观.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将上述四观作为着眼点,关节点,突破点,根本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探析儒家"义利之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深刻内涵,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对当代社会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针对儒学的"理欲"观和"义利"观,魏源突出人性,提出了关于人的主体地位思想,强调个性自我,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并对儒学性情论提出了批评,彰显人文关怀。尤其是在对人个性发展的宣扬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世界观为核心的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他对传统儒家人文价值观深刻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辩"被称为"儒家第一要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义利之辩"持续了几千年,大体上形成"利者义之和",重视"利"但必须受到"义"的规范。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言,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必须在在国家整体利益为先的前提下,以义为上,利在义中,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义利观,在新形势下,义利观具有了科学的内涵;从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看,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完全有可能形成科学的义利统一观,从现实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规范各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并克服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弊端,有必要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义利统一观。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坚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义利观。他提出要做到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认为义利两有,应重义轻利,以义节利。董仲舒以"三纲"代替"德"成为法律价值标准,并强调"正礼义"治民以安社稷。董仲舒义利观对社会发展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丑陋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在继承借鉴先秦诸子义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义利观,在事实上承认"义利两养"的同时,在个体道德实践中强调"重义轻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典型推理方法叫推类或类推。要解读"推类",唯有从中国古代"类"的观念入手,考察中国古代"‘类’的观念"的基本内容,包括"类同观"、"类别观"、"类法则观"、"类同理同观"、"类整体观",比较了中国古代"类"的观念与西方"类"概念的差异,就能说明中西推理类型或逻辑类型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对于传统价值观念中的"义利之辨",严复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把义利分割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进步缓慢。他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并吸收进化论思想,对"义利之辨"的旧说进行批评,构建了自己的合理利己主义价值观,试图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小说叙事中的人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心理性"人物观着眼于人物的心理可信性,"功能性"人物观侧重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心理性"人物观着重分析了福斯特的"扁形人物"和"浑圆人物","功能性"人物观着重分析了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人物观,"心理性"人物观和"功能性"人物观都表明叙事人物身上含有叙事主体的某种评价态度.  相似文献   

17.
"义利之辨"为孟子思想中被重点研究的问题,前人多从义利对举的角度分析,认为孟子的思想有重义轻利或重义不轻利或兼重义利等不同的观点,出现了很多争论。从根本上看,孟子提出"何必曰利"是为了强调言辞谨慎精确的重要性,从而最终达到自己"仁政"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8.
南宋时期事功学派代表人物叶适在义利关系上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叶适所提出的义利思想本身是儒学核心价值的传统表现形式,叶适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通过从"义利之辩"到"公私之辩",推动了儒学本身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对待义利关系问题,既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又是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阐发了义利关系问题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利统一观,是当前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光辉指南.笔者认为,邓小平义利观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分属层面.  相似文献   

20.
在"义利(理欲)之辩"领域中,近代中国价值观经历了一场变革.在现代化和人文主义的双重推动之下,儒家重义轻利论受到批判,随着功利主义的高涨,利益原则被普遍接受为重要的价值.但是,"义利合"始终是各派人物的共同理想.随着功利主义所招致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伴之以集体主义的道德,普遍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新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理想主义的途径,反抗物化的趋势,"谋人类生活之安".功利主义如何防止物欲横流的弊病?道义论如何避免禁欲主义的复归?义和利如何统一?还需要价值观变革的深化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