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梅 《文教资料》2013,(14):128-130
庚款留美教育是1909年由美国和晚清政府合力实施的留学教育,在这次留美计划中,这批庚款留美学生很具特色,他们留学前英语水平颇高,留学中重视学习理工科,归国后多任职于教育领域,对这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剖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批留美学生及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钱草 《留学生》2010,(9):54-55
公元1872年8月11日.一批年龄在9~15岁的中国少年,从上海登船出发.经过28天的海上航行,抵达了美国的旧金山港。他们便是清政府设立的留学计划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学生。  相似文献   

3.
晚清对留英归国学生的奖励和任用,是清政府留学录用政策的一个缩影。晚清归国的官费留英生,甲午战前以同文馆留英生和船政留英生为主,清政府对他们的奖励办法是直接授奖,并给予官职或军职,基本上都得到了任用,体现了清政府在与外洋交涉以及在兴办海军的过程中,对于这些掌握西方专门知识人才的重视与依赖。20世纪初,随着留学归国人员的增多,清政府改变直接任用的办法,以考试的方法授予留学生出身或官职;对早年留学归国且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留学生则直接赐予功名,以视优奖,从而表明中国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留学符合了社会的需求,得到了清政府的提倡;在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留学成为社会培养精英阶层的途径之一,逐渐为社会接纳。  相似文献   

4.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几乎同时派遣留学,而几十年后,所得到的结果却迥然不同。无论从人数上还是从持续时间上,中国都超过了日本。到20世纪初年,中国留学日本者就达2399人,这还不包括未到中国驻日使馆注册者和自费生,留学运动可谓盛极一时。但是,这声势浩大的留学运动非但未能挽救清政府的覆亡,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还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清政府派遣留学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事与愿违,原因何在?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留  相似文献   

5.
清末公费留学经费情况考察(1895-191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午战后,为了有效地学习"西方"文明,探求其富强原因,清朝留学教育再度兴起.但清政府财政拮据,各项事业经费开支困难.在此情况下,清政府多方罗掘以保证留学经费,特别就"特约"五校留学经费作了详细规划,同时采用严格措施以保证其贯彻施行,并接受美国的"庚子"赔款作为留学经费来源之一.随着留学热的到来,公费留学人数不断增加,且经费开支涉及学费、补助等方面,加上经费供给渠道不一,结果晚清留学经费除留美学生外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境地.为此,清政府加强了留学生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经费配置不当等原因,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留美第一人、耶鲁毕业生容闳的推动下,1872~1875年,大清政府每年遴选30名少年赴美留学,4年共派出120名,是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留学幼童精进好学,努力接受西学教育,但在国内和驻洋肄业局顽固派的干扰之下,1881年6月2日,清廷下令撤回留美幼童。其实,幼童留美计划从实施的那一天起就出现了不和谐音。  相似文献   

7.
论甲午战前的晚清留学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午战争以前晚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留学生的选派、管理和录用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逐步调整,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剖析这一时期留学政策的得失有助于了解整个晚清留学政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中国官派留学生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中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的第一批留学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于1881年陆续裁撤回国。直到清末再度掀起留学热潮,而此时的留学教育较之于之前的留学欧美,在留学人员构成、留学国别趋向、留学生管理上呈现出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9.
第一批留德军事生的派遣是清政府创建海军计划的衍生品,是中德双方利益考量的结果.军事生留德计划从最初商议到最后成行不到半年,其效率既源于中方改善武备、壮大军事力量的迫切愿望,也来自德方跻身中国,弥补其欧洲"迟到民族国家"之遗憾的强烈需求.军事生在德留学期间受到德方高度关照.七人中三人在普鲁士陆军部队受到良好军事训练,学成归国,其他人则因种种原因学业半途而废.第一次军事生留德行动乃为偶发行为,且规模有限,管理缺少定规,但为清政府未来的留学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后来选拔留学生的重要参考条件;其次,它为中德未来的军事合作找到了方向.留德军事生的派遣此后逐渐形成规模,德国军事教官和顾问也自此源源不断来到中国.1876年第一批留德军事生的派遣将中德军事关系推向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詹天佑》一课的教学参考书上说,詹天佑1861年出生,1872年被清政府派遣出洋留学。按此计算,这一年他才11岁,这么小就出洋留学吗?书上有没有印错?  相似文献   

11.
庚款留美教育是1909年由美国和晚清政府合力实施的留学教育,这一别具一格的公费留学教育在中国近代留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媚 《留学生》2011,(1):16-16
历史回溯到140年前。 140年前.中国最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被后辈尊为“留学之父”的容闳,历经侣年的奔波和努力,终于促成清政府派遣120名9~15岁的少年留学大洋彼岸的美国。  相似文献   

13.
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逼迫下,为维护其统治根基,不得不接续“百日维新”之遗绪“重行新政”。变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养。但当时国内教育无法培养新式人才,只能仰赖出洋留学来达成。晚清政府采取的鼓励官绅东渡取经和奖劝学生留学东瀛的两大强力措施推动了留日浪潮的形成,“自强”运动所确立的“中体西用”思想的中庸选择是留学日本的行动指南,知识精英“新民德”“开民智”的呐喊在观念层面促成了留日浪潮的兴起,而留学日本“同文”“费省”的两大优势则助推了留日浪潮。  相似文献   

14.
钟佑洁在《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清末女子留学虽是清末留学热潮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政府在施行“新政”的过程中,为了培养“新政”所需要的人才,实行了鼓励留学的政策,其中包括女子留学,  相似文献   

15.
晚清的留学教育在政府方面呈现应急留学、中体西用、精英主导等问题,在留学群体方面则体现为目标功利、知识结构中轻西重、留学资格权势把持等倾向。与此相应,晚清留学教育陷入诸多难以解脱的困境:因现代留学事业与传统专制政府之间根本对立,大批留学生反成为颠覆清政府的重要力量;政府必要的鼓励、奖励留学政策在先天不足的急迫改革环境中,在一定意义上反使诸多留学生离现代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6.
晚清留学美国运动是清政府第一次官派留学运动,出于为洋务运动储蓄人才的目的,清廷自1872年至1875年先后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由于其所处的年代,它体现出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主要从三个特点分析幼童赴美留学的特点,分别是留学对象幼童的西化,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其产生的影响,腐朽政治对留学运动的阻挠。尽管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幼童留学美国运动最终夭折,但是这次留学运动拉开了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大幕。  相似文献   

17.
海军留英教育是晚清海军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大致划分为甲午战前的船政留英和甲午战后的海军留英两大阶段。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计划续派船政留英生,但未能实施;20世纪初,江南水师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相继派出了留英学生;特别是随着晚清海军重建计划的展开,以国内海军教育的发展为基础,清季海军留英规模超过了甲午战前,海军留英教育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晚清留学教育创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选派首批幼童赴美,终于1911年选派庚款留学生。清政府制定的留学制度,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凌乱到逐渐完整、统一的过程。总的看来,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留学制度的草创,1901年以后留学制度的发展完善和1908年庚子赔款后的留美风潮。  相似文献   

19.
百年留学大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州学人》2000,(12):13-17
1901年 清政府发布实行“新政”的诏书,把派遣学生留学日本作为一项新政积极推行。 留日学生创办《国民报》。1902年 鲁迅、何香凝赴日留学。到这年底,赴日女学生已有十余名。 清政府令各省督抚:“筹给经费,(选学生)派往西洋各国,讲求专门学业,务期成就真才,以备任使。”1903年 张之洞从江南水师学堂选派学生16人赴英国、法国留学,学习军事技艺。 湖广总督端方两次从湖北各学堂选拔学生58人,派往欧美各国留学。与张之洞所派不同,这些学生所学为机械制造、路矿学等。 管学大臣张百熙于年末派出16名学生分赴欧洲各国,作为回国师…  相似文献   

20.
论清政府对回国留学生的奖励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学者对清末留学生出国的原因、经过及作用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和研究成果,但对留学生回国后所享受的各种待遇问题却很少涉及,即使偶有涉及也往往因资料欠缺而一笔带过。为此,本文仅就清政府对回国留学生所实行的直接、间接和考试奖励等政策作一探讨,以揭示其对清末留学教育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一甲午战前,清政府对数量稀少的回国留学生实行了直接奖励政策。早在派遣留学生出国的初期,清政府对其回国后所受的奖励已做了粗略规定。1871年,在清政府批准陆续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前夕,曾国藩、李鸿章对其回国后所享受的待遇曾规定:“此系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