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8年2月,经过长达6年、多达150次的申请,企业领导终于批准了魏书生当一名普通教师的请求。他的六载夙愿,一朝得偿,喜悦之情,难以言喻。魏书生兴高采烈地到盘山县三中报到。当时,校领导分配他的任务是教两个班:一个班是同年组各个班选拔出来的成绩优秀、好学、上进的学生组成的初二(六)班,他当班主任,教语文  相似文献   

2.
李奇志 《中国教师》2012,(21):37-42
<正>与众教育家相同,魏书生言必称教育幸福与师者快乐;与众教育名人不同,魏书生即使畅谈"改革创新",念念不忘的还是"守住常识和长处"。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说过的话,被他认定为万年不变的铁律,整新词儿、"掀高潮"被他说成来回折腾。他教语文,长期不上课,不留作业,不批作文,不测验,但学生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他当班主任,把各班倒数5~10名的学生"调"到自己  相似文献   

3.
正与众教育家相同,魏书生言必称教育幸福与师者快乐;与众教育名人不同,魏书生即使畅谈"改革创新",念念不忘的还是"守住常识和长处"。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说过的话,被他认定为万年不变的铁律,整新词儿、"掀高潮"被他说成来回折腾。他教语文,长期不上课,不留作业,不批作文,不测验,但学生成绩在全省名列前茅。他当班主任,把各班倒数5—l0名的学生"调"到自己班里,不盯、不堵。  相似文献   

4.
“教学、教学”,无非是教与学二个方面的相关相因。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虽众说纷纭,各具特色,但最根本的要点还是教学生以方法;从学生方面说,就是学方法。本文试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谈中学语文的教学问题。 教法的把握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是突出代表。他身兼数职,既是校长、书记,又是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据他自己说,一年因社会工作。常常一半以上的上课时间不在校,耽误的课,学生说不用补,学习成绩却在当地最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难上,语文教师辛苦,这恐怕已成公论。原因之一就在于语文课文处理难度较大。那么,语文教师当如何处理语文课文呢?一、指导思想要正确教语文就是教教科书,上课就是讲课文,已成为眼下不少教师心目中不成文的规矩。课表上排的语文课一定是用来学课文的吗?一学期中课文学习到底应用多少课时?这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最现实的问题。魏书生每学期仅用40左右的课时处理课文。当然,他有他的特殊情况,社会兼职多,在外活动多。不过,他这样做并没有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相反,他所教学生语文成绩要远远高于同级同类的学生,这难道不足以给我们启发…  相似文献   

6.
正魏书生老师从农村教小学时起,就教学生唱歌;到中学任教后,更是每周教一首新歌。使他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愿意学、愿意唱。他外出开会归来后,落了语文课,学生不让补,可少教了一首歌,却非补不可。魏老师想起了自己的管理原则:"班  相似文献   

7.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六年了。这几年一直非常迷茫:每天累死累活,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怎么总也学不会?学生真是太笨了!工作一直是一边发牢骚一边干。都说"没有笨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怎么不会教了?别的老师在喝茶时,我在研究怎么上课,怎么提高成绩呢!可事实却是:我教的班级一直成绩都不好。我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学生基础太差,学生太笨……很少去考虑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蒋光宇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2,(19):7-I0002
学魏书生的故事之四十九:打雪仗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当普通老师的时候是班主任,当了校长之后依然也当班主任。他与历届学生有一个约定:每年冬天下大雪之后,全班师生一起到郊外的大河上去玩打雪仗。返校后写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打雪仗》。  相似文献   

9.
魏书生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担任两个班班主任、教两个班语文课,还在社会上兼二十多职,经常外出开会、学习、讲学,但从不让人代课.他不大讲课,不批改作文、不出考题,也不判试卷,那么学生的成绩是怎么提高的呢?魏书生真是个神秘人物,我就是怀着这种神秘感来向魏书生学习的. 他很文静朴实、待人平易谦和,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慷慨的激情,难怪他自己说是属于“文竹系列”呢.然而  相似文献   

10.
十余年没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十余年学生都是自己留作业,自己出题考试、评卷;一人兼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在外讲学半年也无须别人代课或代理班主任,学生能按部就班上课并取得好成绩;无论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一会儿便与他成了老朋友似的……这些让同行们感到不可思议、近乎天方夜谭的事,却真真切切地存在于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少人到魏老师那里取经回来后都说:魏书生简直“神”了。依笔者看,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真谛和他教育实践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五字真言”与“两种能力”。可以概括魏书生教育思想体系的“五字真言”是“…  相似文献   

11.
正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六年了。这几年一直非常迷茫:每天累死累活,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怎么总也学不会?学生真是太笨了!工作一直是一边发牢骚一边干。都说"没有笨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怎么不会教了?别的老师在喝茶时,我在研究怎么上课,怎么提高成绩呢!可事实却是:我教的班级一直成绩都不好。我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学生基础太差,学生太笨……很少去考虑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如何备课     
梁庆全 《广西教育》2008,(20):19-19
所谓备课,是教师上课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备什么;其二是怎么备。它是教师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备课,应从课标、教材、学生、教法、学法、语言等方面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所谓备课,是教师上课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是教师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教,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写出教案)的过程。通过钻研教材实现精通教材、驾驭教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转化,并通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加以落实。本文浅谈高中数学备课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现在不少教师上课,不是把劲儿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怎么教”上。于是,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消化能力,把教材处理成“满汉全席”;有的不管学段目标,  相似文献   

15.
魏书生,一个当代了不起的教育改革家。 1978年,吕叔湘先生指出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问题,他呼吁要认真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问题。 魏书生,就是在这一年当上了中学语文教师,第二年便开始了他的语文教改实验。 17年过去了,魏书生的教改实验获得了成功,他所创造的经验令人惊叹: 魏书生教一本教材顶多只用30个课时。 魏书生从来不改一本作文。 魏书生从来不搞什么平时测验和考试。 魏书生每年外出开会四个月以上,课程全靠学生自学。 然而,魏书生学生的升学考试成绩却一直在该市遥遥领先。他的第一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教学研究.研究教材的多.研究教师怎么设计、怎么教的多,而研究学生特点,研究学生怎么学的少。研究学生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备课、上课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与认知现状。改变只研究教师、教材、教法。不研究学生、不了解学生的状况。要让研究学生走进设计、课堂。让数学课堂因为研究学生而精彩。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五年级3班可是学校里最有名气的班级了——出了名的难管。上课纪律涣散,成绩永远在学核里当地基。当地基有什么不好?没有地基,摩天大楼怎能拔地而起?没有我们五年级3班垫底,其他班又怎么显出他们的优秀?只要我们班在,其他老师永远下会害怕他教的班和我们争地基的宝座。  相似文献   

18.
自从教以来,我经历了数学中代数与几何两本教材,从两个人教到一个人教;经历了走进、推进、提高新课程改革及新课标的修改;经历了教师由原来的一支粉笔、一个讲台上课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经历了学生有原来的"乖乖听话"让怎么学就怎么学的传统式学习到现在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这其中,我感受到了不同时期学生的不同,家长的不同,感受到了我们的数学教育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个别教师过度注重传授知识结果,忽略过程,课程内容仍"繁、难、偏、旧",并实行题海战术;个别学生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经常会跟着老师的思维惯性走,不去主动学习,呈现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上课只顾埋头记笔记,完全不顾老师所讲的内容,课后忙于应付作业,不去理解强化所学内容,对于重难点知识通过死记硬背解题步骤和常见题目的结果来应对考试。对于这种现象,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转变与更新数学教育观念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内容:一个是老师的教,另一个是学生的学。怎么教,怎么学,依据的文本就是教材。这就涉及课堂教学的三个显性因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教师用什么方法教,学生用什么  相似文献   

20.
学教琐忆     
当教师就得学"教",学不好"教",怎么教好学生呢.我当教师是半路出家,也不知道怎么教,上课就是一个劲儿的讲.后来才知道教学还要讲究教学方法,教法好,效果就好.我就学起教来.向谁学?向书上学,向老师们学,还向我的学生学.学生能教老师教法吗?能.我有些教法就是学生教我的.我们成天与学生打交道,只要不把学生当容器来"灌",而把他们看成是学习的实践者,虚心向其请教,认真总结他们的学习经验,并依照改革教学,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过,学生不会直截了当教你教法,而要我们做有心人,去发现,去"自学".五十年代初,有一次领学生去锄谷苗.农村老师事先告诉我怎样区分苗和草.他讲得清清楚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