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什么是"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闲话,指没用的话和有害的话。没用的话是指人家在那儿上自习、看书,学生自己在那儿说笑话、说玄话、说大话、说课外的话;有害的话是指学生故意干扰别人,分散人家的注意力。再如编个瞎话,谣言伤害人家;或是背地里传话、搬弄是非,背后说人家短处等。闲事,指无用的事或有害的事。如有学生把课余时间消磨在电子游戏上;个别学生在教师讲课时在下面看课外书、摆弄手指等;还有的学生讲所谓的哥们义气——帮助他人打架斗殴等。闲思,指没有用的思想和有害的思想。比如考试没考好,就忧虑,担心同学们怎么议论自己,父母怎样批评自  相似文献   

2.
所谓“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教师摒弃“三闲”,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首先,要摒弃闲话。教师在工作时间,尤其在办公室里,不要随意说一些没用的话或对别人有害的话。比如别人在批改作业、备课、写反思或看书,你在那里高谈阔论,说笑话,说玄话,说大话,说黄话……这些话与教学无关,当然都是没有用的;有些教师喜欢在上班时间拉家常,三姑四姨一箩筐,一说起来就没完没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成了其他老师的笑柄,这样的话不说为妙;还有一些教师,背地里传话,搬弄是非,编造谣言伤害他人,揭人家短处,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凡此种种,不但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团结,而且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个优秀的教师,绝不会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更不会把家庭及个人琐事带到学校来。  相似文献   

3.
马兴 《甘肃教育》2011,(6):24-24
所谓“三闲”,就是闲话、闲事、闲思。在十几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凡学习不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他们控制了“三闲”,而是“三闲”控制了他们。不止学生,就连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算得上有自控能力的教师,也常常无所作为,明知有许多事可做,但不知不觉地或很不情愿地任脑子闲思。  相似文献   

4.
物理课堂中不可能全都是正式的教学语言。否则课堂的容量过大,而课堂显得没有生气。而"闲话"既不是非说不可的,与教学内容可能也没有过多的关联,比如课堂中两个教学内容的衔接部分。或者是在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中的举例。这些"闲话"可以起到引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思路的作用。那么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实现课堂高效时,如何精心设计好题外闲话,让题外闲话"闲而不闲"呢?  相似文献   

5.
《华章》2007,(11)
"闲话",妙就妙在"闲",妙在"自然"。这里所说的"闲话",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教师语言。它听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听似简单,而简单中蕴涵深刻。一、作为一种情境,"闲话"是需要精心预设的艺术没有主题就成不了艺术,  相似文献   

6.
读书的态度     
读书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又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些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同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  相似文献   

7.
<正>在一所新房子里,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有一辆自行车和一辆摩托车。一个漆黑寂静的夜晚,摩托车和自行车在说悄悄话:"我的速度快,而且骑起来也不费劲,你看你,慢吞吞的,还会使主人骑起来很辛苦,真是没用。"我没用,你竟然敢说我没用!你骑起来是比较快,但是你排出的废气会对环  相似文献   

8.
大概只有中国人--而且是有点名堂的中国人,才会在写文章的时候开头不久说:“闲说少说,言归正传。”既然是“闲话”--你自己已经知道是“闲话”,为什么还是要说呢?可见这是装腔作势,这是一种“修辞”,这是在“正传”之前的“必须”,没有“闲话”就进入不了“正传”。可见,“闲话”也是“正传”,或者说“正传”也是“闲话”的另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9.
齐白石老人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是:一生只愿做闲人。是啊,写点闲字,画点闲两,见点闲人,说点闲话,写点闲文,看点闲景,这该是人生的一种大自在境界,细想起来,人一生能几处是闲处,得闲空,有闲情,难。求忙容易求闲难。  相似文献   

10.
只愿做闲人     
齐白石有句名言:一生只愿做闲人.是啊,写点闲字,画点闲画,见点闲人,说点闲话,写点闲文,看点闲景,这该是人生的一种大自在境界,细想起来,人一生能几处是闲处,得闲空,有闲情,难.求忙容易求闲难.  相似文献   

11.
题外闲话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说的正题而外的教学语言。有人把它称为“课”外的“闲话”。它与既定的教学内容无直接的关联,也并非是必须说的话,比如课堂中的组织协调语言等。然而精彩的课堂,往往又是由这些貌似无用的题外闲话开启的、助推的、点燃的。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三要素     
语言有三个方面,即语音、语法、词汇。语音是根本的,首要的。语法和词汇都是通过语音得到体现的。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好发音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好发音,才能听懂人家说的话,也才能叫人家听懂自己的话;只有学好发音,才能把所学的语言材料以正确的形式在脑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常常会听到老师或者家长对孩子说,你真没用、你不要脸、你永远都赶不上某某某……这些家长随口说的一句话,却有可能带给孩子一辈子的阴影我们来看看大家在微博中是怎样探讨这个问题的吧!孩子们的心声网友天天:你看看人家某某某你永远都赶不上谁谁谁你一点出息都没有你让我丢脸,这些是我们班的孩子经过评选,评出的最伤孩子心的话。从小  相似文献   

14.
观点     
《快乐阅读》2013,(29):80
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文学我在好几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人家以为我很自私。人家问我读什么书,我告诉他读文学。人家觉得因为你是中文系教授就这么说,是自我保护。我说不对的,因为别的书都有用。文学没用,文学跟你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我之所以称为“闲话”,是觉得与很多同行的高度与深度相比,我的浅见纯属一种家常式的扯白。只是,闲话虽闲,但也不乏真诚,即使有些话会暴露出我的幼稚与浅薄,但我还是愿意把它们说出来.以求各位同行的赐教。  相似文献   

16.
照亮别人     
“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新诠释。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  相似文献   

17.
“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这则故事的新诠释。  相似文献   

18.
照亮别人     
“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新诠释。 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  相似文献   

19.
照亮别人     
“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最近我却从朋友那儿得到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20.
照亮别人     
“盲人提灯笼”本是一则笑话,指一个人做事没用大脑想,尽是做些多此一举的事。最近我从朋友那儿得到新诠释。 这位朋友是这么说的: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 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