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七单元第22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3.感受樟树的蓬勃生机与永久保持香气、品质高洁之可贵,理解樟树的象征意义,领悟作者以树写人、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体会其效果,感受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描写了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这篇文章该如何解读?教师教什么,学生又学什么呢?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设计理念】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悟情明理。本课教学设计,就是着力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理解文本语言,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相似文献   

4.
【教学背景】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学生提出了两个不懂的问题:周恩来劝宋庆龄搬个家,但是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为什么呢?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一篇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文章。文本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朗读感悟为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时空;另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6.
扎扎实实的具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基于文本的、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才是课改期待的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真正充满"语文味",就要净化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就要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和滋养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7.
一、品词析句,品出语文味(一)扣住语境,品味语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话已成为理解语言的口头禅,也成为理解语言的一大原则。品味语言的表现技巧,必须抓住语言环境。难道齐国没有人吗?这句话是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时说的。品味这句话时,我启发学生不要凭空想象,要根据前后来思考,引导学生扣住瞅了一眼和冷笑一声  相似文献   

8.
审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题,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而且还是宋庆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含义。文章详细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特有的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深深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9.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首倡“语文味”教学的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内涵有这样精辟的论述:“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1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几次听青年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总是觉得少了些语文该有的味道,不尽如人意。于是便有了亲自尝试的念头。  相似文献   

11.
单华英 《现代语文》2011,(10):33-34
语文课堂缺少“语文味”是当下语文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执行存在分歧,存在误区:二是原有的高考目标依然严重干扰日常语文课堂,三是语文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不够理想。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语文教师可作四方面的追求:课堂诵读字正腔圆,语言锤炼细腻香甜,情感之泉绵绵涌动,思维之翼徐徐打开。  相似文献   

12.
1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了解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寄予其间的对宋庆龄的赞美之情。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如果只引导学生了解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而不能引导学生探究“树如人、人如树”的寓意,则只能算是浅层次的教学。最近,笔者亲历了该课的4种异构教学,在对这篇课文难点突破的四种设计作一比较和解读的基础上,还引发了对“以物喻人”类文章难点突破教学设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怎样使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使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但胜似舞台,使学生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笔者认为,我们应抛弃浮华,走出语文课低效、浮躁之风,要立足工具。力求从字词教学、朗读指导、感悟文本、学法引导、读写训练等角度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弘扬人文,才能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正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正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政治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学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学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常这样评价一节课:"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似乎淡了一些!"那么,到底什么才是"语文味"?怎么才能体现"语文味"呢?一、静下心来,聆听课堂的"静水流声"1.让课堂回归平静。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分组讨论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很多教师课前让学生们充分搜集相关资料,课堂上组织学生积极讨论。教师则像导演一样,"穿针引线",让这台  相似文献   

17.
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曾出现了一种把语文过于政治化、历史化的教学现象,导致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严重缺失,体现不出语文课程的特征。语文课堂必须坚持语言学习,坚持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品和读,以及开展开放式命题写作练习来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一、品味词语,体会情感1.贴近语境品词语词语一般都有其本身的意义,这固定的含义一般比较容易掌握。但除此之外,词语还常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须具有浓厚的"语文味"。"语文味",简而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最基本的是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三味"。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让课堂在读、品、写中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分层诵读、对比品析和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19.
一、宋庆龄·故居·樟树师: 今天,林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题目中有2个生字,谁来读题?  相似文献   

20.
董剑 《考试周刊》2011,(78):50-5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