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资源:观念重建与校本开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课程改革关注的重点,学校和教师需要对课程资源做观念上的更新,建立现代的、科学的、视野广阔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以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提升为价值取向,扩大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范畴。学校要关注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民主开发的决策过程,我们倡导各个学校开发校本短课程与长课程,以适应我县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而且是起着决定眭作用的要素。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中,教师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而在学生这一级,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之前,教师要先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趋势,还要把握学生的个眭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收集整合相关资料,以资源开发备用。课程方案出台后,实施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实现确定的可行性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关键陛因素的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能得到怎样的发展呢?下面是笔者对此的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寄宿制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要密切联系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的需要。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和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影响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N中学为研究对象,结合调查问卷,对寄宿制学校教师开设校本课程的意愿及能力进行了分析。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基本能力要求1.课程意识及课程能力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能在准确评估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环境和自身能力,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同时要积极利用  相似文献   

5.
日常琐事: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教育中的日常琐事是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应着力挖掘其教育价值。以日常琐事来开发课程资源至少具有两个优点:对学生而言的易接受性,对教师而言的易获得性;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课程意识和参与课程开发实践来支持新课改。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课外时间。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指出: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教师在课程管理和教学实施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发课程。要开发课程,必须拥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于是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出来。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同样需要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因此,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日常琐事: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中的日常琐事是一笔重要的课程资源,应着力挖掘其教育价值.以日常琐事来开发课程资源至少具有两个优点:对学生而言的易接受性,对教师而言的易获得性;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自身的课程意识和参与课程开发实践来支持新课改.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课外时间.  相似文献   

8.
香港地区为使学校课程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提供资金支持和指导性开发程序 ,激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编制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单元或是教学资源 ,无论是其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模式还是理念 ,都引发我们关注以学校为主导 ,教师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校本课程设计架构  相似文献   

9.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各类学校的进行,大部分理论研究者以及实践者,都着重强调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这一校本课程开发关键性的潜在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灵魂和宗旨,在校本课程编制中要以学生为主,在课程实施中要让学生唱主角,在课程评价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学生的评价是反思与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指标和资源。  相似文献   

10.
周先 《辽宁教育》2012,(19):8-9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各类学校的进行,大部分理论研究者以及实践者,都着重强调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这一校本课程开发关键性的潜在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灵魂和宗旨,在校本课程编制中要以学生为主,在课程实施中要让学生唱主角,在课程评价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学生的评价是反思与完善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指标和资源。  相似文献   

11.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适应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并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为创建学校特色和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校本课程甚至课程的概念本身发展的范围和历史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工作中感到难度大,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不多,同时如何使用校本教材上也有不少困惑.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有校本课程的融入,而开发和使用校本课程,无疑也应当遵循新课程改革标准,这样就会少走弯路,加速开发校本课程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学校制定导向性目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三个层面分析了西部重庆市122中学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地方资源的实践经验,接着提出了学校要充分开发地方文化资源、加强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三点反思性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课程基地建设的追求在于建构适合学校和学生学习实际的校本课程,在于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基地建设要立足学校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两个积极性,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确立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中要求学校和教师充分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丰富化学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并强调要开展多种探究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促  相似文献   

15.
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校与社区的沟通与互动,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教师应转变课程观念,善于整合学校与社区的资源,使社会、家庭与学校形成育人的合力。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充分开发、合理利用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以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增强地理教学活力,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等的不同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16.
蒋亚芝 《教师》2012,(14):28-2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提高课程的选择性和适应性。这就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校校同教材,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力图做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让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及学校教育特色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针对学生的需求,充分利用本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自行设计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个性化的课程或课程方案。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学校环境,突出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建康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并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的要求,激起了研究者对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的兴趣,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学校及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但由于校本课程甚至课程概念本身发展历史极短,实践中可资借鉴的经验相对较少,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具体…  相似文献   

19.
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定、领导和责任人。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校长要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关注学校,而且要处理好“三个关注”之间的关系,应明确在“三个关注”中,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校本课程所表达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因而在考虑社会需要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学生的有个体差异的学习需要。因此,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进行的课程开发。但是,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多数学校基本上是把活动课、兴趣课、综合实践课当做校本课程,造成教师没兴趣、学生不重视的状况。我校在王庚民校长的带领下,提出“以教育科研为先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