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低碳课堂1——从寻求中体验“变废为宝”的快乐 罗丹也曾精辟地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指导学生去寻找、发现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废弃物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这之前要让学生深刻认识环保是关系到地球和全人类生死存亡的问题。使之明白从手中扔出的生活废品都有着再利用的价值。从而鼓励他们去收集并大胆地进行自由创造,成功地“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2.
徐小慧 《教师》2013,(34):25-26
教育就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新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就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创造生活,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和能力。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打破了以往品德课的概念,学生德育的场所从小课堂走进了大社会,时间也不局限于课堂的40分钟,而是提出了把教学内容拓展到课前,延伸到课后的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内容展示不多,但包含的课程资源却可无限挖掘。  相似文献   

3.
小学低年级段开设品德课程,即《品德与生活》。这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对一切新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交朋友。他们特别活泼好动,爱做游戏,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行为习惯都缺乏普遍的目的性。这些特点给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成为当前上好“品德与生活”的重要前提。在多年的“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我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我校的区域特色,总结了几点有效可行的课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就要求品德课教学应扎根在生活的土壤里,让学生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也就是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崇美,就是尊崇美,以美影响人,以美激励人,以美塑造人,用美为孩子们的终生幸福奠基。“尚思”,崇尚思考,鼓励思考。“崇美尚思”课堂教学主张及其实践,是新课改提出的“还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一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学为主体、思为主线、关为主题是“崇美尚思”课堂的主要特征。构建“崇美尚思”课堂需要教师的道德自觉、课堂的本真回归、儿童的平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高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新理念,我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堂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加强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孙玉富 《文教资料》2013,(27):141-142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德育.“生活化”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生态课堂”是“生活化”课堂的追求.打造“生态课堂”,是落实品德教育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挟师为主,以“讲”为主。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被冠以“被动灌输”的帽子。本文题目中提到的变“课堂”为“学堂”,意思是说把以“教”为核心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为核心,把讲堂变学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是新课程带给教师的巨大变化,也是一种新理念的实践和探索。因此,教师要尽快地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让课堂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9.
王德胜 《学子》2014,(11):83-83
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淡化了道德灌输,回归到儿童生活,在走向互动与开放的道路上开始关注儿童生命意义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怀着一颗求美、求善的心来向学生们展现一个真实完整的生活世界。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若干关系。一、教师角色在课堂当中的体现德育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整体,它以生活为基点,以师生的互动为重点。传统的德育课堂主要由明理、知情、导型三大步骤组成,所以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明确“是什么”“为什么”,因为只有明白了之后才能知道“怎么做”。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自2013年开始推行教学改革,构建“高品质学科心育课堂”。这里所说的“高品质学科心育课堂”,是指融入心理技术的学科课堂。它具有三个鲜明特点:一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二是注重运用心理教育技术与手段,三是呈现出高品质课堂的特点,即高尚、本真、丰富、灵动。其教学方法论是“问题驱动”,主张“教学过程即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具体问题的解决又包括“问题情境”和“解决策略”两个相辅相成的操作,最终在“真实情境”中驱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有效实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要求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品德教学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在课堂上,老师想让学生说什么做什么学生就说什么做什么,考试成绩自然优异,可是家长却说。学生回家(也可以说回归到生活)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在学生的心中,课堂和生活是两码事,那我们的品德教学难道是在教我们的学生做一个“两面人”吗?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生活是德育的出发地,也是德育的回归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无法将学生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入课堂,只能设计一些类似于学生生活或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力图打破思品课堂中以单纯的灌输为主,远离儿童生活的"纯道德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类生活”的课堂场景,即从“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生活经验中走入课堂,唤醒真实的体验,教育价值就以生活经验的形式沉淀在儿童的思想意识里,这正是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必然追求。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使一部分学生对语文不在然,认为学语文不过是为了应付考试,走入社会用处不大。其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大街小巷各种叫卖、商店门口引人注目的招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处理、一首动听的歌曲、一次感人的帮助、一句亲切的问候……这些难道不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一一语文吗?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和生活密切相关,语文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纠正学生错误思想,培养学生用“心”去感受语文至关重要。在此,浅谈几点自己的教学体验。  相似文献   

1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语言艺术美的因素,教师若能在教学中进行深入挖掘.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要求学生说真话,有调查,有实践,课堂双边活动因此而增多。这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氛围之中变得快乐而自信。但是,在这种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却常常出现“弦外之音”,使教师感到手足无措,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思想政治(品德)课,并能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品德)课的价值所在?关键所在是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引向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教学中,“导学案”颇为盛行。可从编制和使用上看,“导学案”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导学案”的研制及其使用主要南教师“操控”,学生在课堂上并未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其次,“导学案”研制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课堂进行“预设”的过程,这种预设往往使课堂模式化,使课堂缺少了应有的生成。再次,出于“学生考试成绩”的考虑,“导学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演变成了“练习卷”,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理念不符。  相似文献   

18.
李蓓  林华 《四川教育》2012,(9):15-16
在学校强化教师“公民教育意识”的背景下,学校提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整体思路:先使课堂“面目全非”,再求课堂一点改变;不求研究面面俱到,但求课堂一点突破。教师在课堂中应具有这样的“公民教育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学习氛同,造就现代积极公民。为此教师更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尊重课堂中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也更有意识地建构体现民主开放的课堂。“单元式主题研究性学习”就是我们在实践研究中构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周继章 《中国德育》2007,2(1):78-79
课堂即时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即兴点评,对课堂教学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品德与生活”课上的即时评价和其它学科相比,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品德与生活”课上对学生评价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做人准则。“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为了更好地贯彻课标要求,笔者建议“品德与生活”课堂的即时评价要做到“五要”“五忌”。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1):F0003-F0003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龙翔小学是“云南省一级示范学校”“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与示范学校”。“以心育心,以助自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学校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