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改革为品德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新的品德课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因此,有效的活动便是学科倡导的基本教学形式,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理论研究者和讲授品德课的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品德课程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作为教授品德课的教师将自己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整理出来,与其他品德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探讨,以促进品德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答案就是必须让品德课与生活同行。  相似文献   

4.
在一所小学校当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校进行德育活动的重点。小学品德课基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并高于其生活,让其在生活与学习当中将良好的品德习惯和对生活的热爱培养起来。通过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材当中的勤奋摸索与细心研究,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进行提高,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小学的思品课教材理论性较强,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则将其变为小学品德与生活了,这足以看出品德课已经不再是理论的说教了,而是贴近学生的思想以及走进生活中来了,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最佳效果。笔者对小学品德与生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讨,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0,(7):100-101
良好的行为习惯应从小开始培养,开设小学品德课堂为小学生有个正确的教育识别是非对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设情景教学在小学品德课堂中能更有效促进品德教学的开展,是对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其中重要方法。本文针对小学品德教学过程中心理教育指导实效性,提出有效的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把生命教育渗透于品德课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中。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巧妙地把生命教育的内容深入其中,充分挖掘品德课教材中可以利用的生命教育因素,让品德课成为学生热爱生命,分享生命快乐的最好场所。下面,本人以苏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  相似文献   

8.
李群 《广西教育》2013,(37):45-45
品德课程倡导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习得良好的品德。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生活资源,让它成为润泽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一、紧密联系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充实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选择更好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整合,设计出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来。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品德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千篇一律,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画学生背,也听过一些公开课,无非就是改改形式,课堂气氛活跃了一些,多媒体用的多了些,大部分是换汤不换药,课一上完,"品德"与"生活"就相互脱钩,学生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仿佛品德课就像数学课一样,只是众多课程中的一门。实际上品德课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品德课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高尚的品德去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希望。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之下,学校要充分地认识品德教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涉世尚少,尤其需要打好品德修养的基础。小学思想品德课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探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意义。小学思想品德课中要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孩子的实际情况,从孩子的点滴生活着手,教师更要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无声的身教往往胜于有声的言教。本文将以此为重点,来探究如何让小学的品德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11.
优化品德课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品德教学实效,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让学生课前体验,可以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础;在教学中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可以丰富学生品德表象;尊重学生的差异,构建一定的品德教学平台,是优化品德教学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情,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品德教学的根基和源头活水。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要使我们的品德课行之有效,我们只有引入生活之水,来灌溉品德之田。我们的品德课堂内容要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要贴近学生,从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最终,将课堂所学回归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课改后 ,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已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 ,新课标规定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核心 ,教育教学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 ,强调教学中儿童的参与、感悟、体验 ,这门课程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儿童的面前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引新、明理、激情、导行模式已不适应该课程 ,因而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既然为活动型课程 ,就应体现活动的特点 ,笔者认为活动型课至少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要有教育…  相似文献   

14.
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简称品德课)取代了原思想品德课之后,新的教学理念孕育了新的方法的产生,访问调查、角色表演、教学游戏、实践操作等活动引领着教学,使一直感觉比较枯燥的德育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笔者以为,执教者应该树立四种意识,这些意识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根本,也是目前品德课堂需要凸显的。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既承载着学生的德育教育,又肩负着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以教材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巧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走出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品德和生活的结合,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在生活情境中明理导行——小学品德课教学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要求突出思想品德教育.品德课是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真正发挥其实效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难点.因此,在全社会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背景下,研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在教学中努力克服教学内容知识化、抽象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节的现象,应该结合品德课学科自身特点,走进学生生活,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基于生活、寓于生活、指向生活的课程生活化取向的德育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品德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标准在其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一点充分阐明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活动化取向。在实践中,从《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的编写体例、教学方案的编制到课堂教学的实施,也都充分重视了“品德课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但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品德课活动到底以什么样的限度为最佳效果,大家在实际教学中给予的关注似乎并不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许多教师大谈特谈“在活动中引导和教育儿童”的优点;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提出“品德课是否都要用活动来支撑”的质疑。本文正是由此出发,就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关于品德课活动的种种误区,加以归类和剖析。  相似文献   

18.
品德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是小学品德课教学的重要途径与方法。通过运用教学内容生活化、学习方式生活化、品德实践生活化"三策略",小学品德课学习才是生动活泼、富有意义的,也是具有实效性的。  相似文献   

19.
品德课堂中通过教材与实践活动的恰当留白有助于体现品德课堂的深远意境,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推广应用,从教材留白与实践活动留白两个方面分析了留白巧妙运用对品德课堂教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新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品德课)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阵地,但在现实的教学中,这一功能的弱化是不争的事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品德课成了道德内容匮乏的空架子。要发挥好品德课程的的德育功能,教师必须认清品德课程本身的特点和以及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对课程功能发挥产生的影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诸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一、小学品德课教学德育功能发挥的困境1.德育外延的泛化使教学缺乏针对性在我国,德育是范围很广的习俗教育或社会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