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托兰州地铁一号线的开挖过程,对地表沉降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研究了兰州地区城市浅埋暗挖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结果表明,隧道地表沉降分为微沉降阶段、快速沉降阶段、沉降缓慢阶段和沉降稳定阶段。在沉降显著发展阶段沉降量达到总沉降量的60%,隧道开挖引起的最大地表沉降为28.7mm。通过对隧道开挖过程的数值模拟验证了地表沉降的四个变化阶段,同时发现了在开挖过程中沉降槽会逐渐变大并且存在漂移现象。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不均匀区域沉降的特点,将客运专线线下基础沉降量分为工程沉降量和区域沉降量,在建立的不均匀区域沉降模型中,将区域沉降从总沉降量中剔除,准确反映真实的工程沉降量,以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机。  相似文献   

3.
工程建筑物沉降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建筑物无论在施工期,还是在竣工后的居住初期,都需要对其进行沉降监测与分析。沉降监测方法是通过布设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采用周期观测来获取建筑物沉降数据,采用沉降分析理论实现沉降监测。这对及时发现建筑物沉降情况,以便采取科学措施,保证人与建筑物安全,防止工程破坏事故。为今后建筑物设计提供数据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96-100
为研究路堤地基弯沉式差异沉降在路堤中的传递扩散规律及对路基面不均匀变形的影响机制,在土工离心机模型箱内研制了一套可以在离心机运转条件下实现地基差异沉降的实时精确控制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位移控制系统、支撑墩及差异沉降控制板。该装置使用方便,沉降位移控制精度高,多次控制沉降板沉降可实现地基差异沉降逐渐发展的全过程模拟。弯沉式差异沉降对路基面不均匀变形的影响,主要受其沿线路纵向分布长度和路堤高度的比值影响,随比值的增大路基面不均匀变形折角与差异沉降幅值基本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大连地铁隧道某区间旁穿高架桥桩基础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地面沿隧道轴线方向和横向方向的沉降规律及桥墩的沉降问题。对比数值分析结果和现场监测数据发现:隧道轴线监测点变化趋势都是先微微隆起,再逐渐沉降,最终趋于稳定,测值比模拟值大;地表隧道中心线处沉降值及沉降速度大于轴线两侧地表沉降量及沉降速度,并且随着向两边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后达到趋近于零,实测沉降值比数值模拟结果小8 mm,经过60天的观测发现,桥墩的沉降值随隧道的掘进逐渐增大,然后趋于稳定,最大沉降量为8.9 mm,平均沉降速率为1.5 mm/d。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5,(4):189-192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已成为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区域沉降的变形规律难以精确掌握,对摸清线下工程自身变形状态造成干扰,并直接影响工程工后沉降预测值的失真。以津秦铁路客运专线天津区段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评估标准,通过实测数据对评估成果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剔除区域地面沉降对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的影响,满足沉降评估的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是高速铁路设计和施工中所要考虑的主控因素,所以在大规模施工前,均应进行路基沉降观测,结合沉降观测数据进行路基沉降量预测。而路基沉降预测常用方法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的交叉运用,本文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对高速铁路路基沉降预测的几个典型方法,主要有曲线法、灰色系统法、BP神经网络法和遗传算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沉降计算的可靠性与方便性,提出了一种考虑三向变形的实用沉降计算方法。通过分析Skempton-Bjerrum沉降计算方法的不足,引入土体发生固结沉降时的三向变形效应,采用弹性力学理论,得出了考虑三向变形的沉降计算实用式。并用工程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经过系统沉降观测 ,对所观测高层框 -剪结构桩筏基础形式的教学楼的沉降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对采用框 -剪桩筏基础的建筑物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沉降发展规律进行了回归分析 ,计算出高层建筑物的最终平均沉降量 ,并总结了所测建筑物的沉降稳定时间  相似文献   

10.
公路软基工后沉降的控制一直是工程技术人员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高速公路软基沉降预估的计算方法,分析软基沉降预估计算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减少软基沉降预估误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对施工安全有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乌鲁木齐一号线施工中沉降量的实地监测,对各监测断面的最大沉降量及横向沉降数据进行拟合,并采用与FLAC 3D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的方式,探讨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的规律,得出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规律类似于正态分布曲线,隧道中心轴为沉降量最大位置且向两侧逐步减小,沉降量随时间变化形成反"S"曲线的规律,为后续地铁隧道施工控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在概述灰色Verhuslt模型基础上,对灰色Verhuslt模型在建筑物沉降监测中的应用做了详细介绍.结合工程实例中4#楼东南角S044点沉降数据建立灰色Verhuslt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模型精度可靠,实际沉降量观测值与沉降量预测值吻合较好,在沉降变形分析数据预测分析中应用灰色Verhuslt模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基础打桩和基坑井点降水情况下邻近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十分复杂,对其沉降观测必须根据实际施工进度适时调整观测周期,准确分析建筑物的垂直位移变化情况。本文结合扬州市神舟商务广场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工程实例,对基础打桩和基坑井点降水情况下周边建筑物沉降观测工作进行研究,提出了沉降观测应当注意的问题及沉降观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煤矿塌陷区建筑物沉降监测工程实例,从网点布设、观测周期确定、精度估计、沉降观测成果分析等方面对建筑物沉降监测方案进行介绍,对建筑物7~11号楼进行了系列的周期性变形观测,并通过数据分析,推断建筑物的沉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沉降观测预测高速铁路的工后沉降,是解决勘察设计、施工阶段的不足,保障铁路安全平顺运行的关键。然而,随着西部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沉降观测中风以及隔壁阳光照射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这些对于沉降观测的精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提出在这些地区进行沉降观测建立高精度的基准点网络及沉降观测基准点网误差处理方法,同时提出采用"三固定"及增加仪器配重的方法进行风区沉降观测。  相似文献   

16.
对新建兴泉铁路黄塘车站挤密螺纹桩复合地基的桩、土沉降及应力进行监测,分析了路堤荷载下桩、土沉降及差异沉降变化规律,桩土应力比与差异沉降关系。结果表明:桩、土沉降及差异沉降均随路堤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大;桩顶和桩间土应力随路堤填土高度的增加均不断增大,且桩顶应力大于桩间土应力;桩土应力比随着桩土差异沉降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终趋于稳定。结合修正的Terzaghi土拱理论提出了简化桩土应力比随桩土差异沉降变化曲线。现场试验分析结果有助于完善挤密螺纹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为工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某一测区为例,论述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如何布设沉降观测控制网、沉降观测点和进行沉降观测,探讨如何提高精密测量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城市地铁的建设过程中,地下水渗流对地表沉降存在较大影响。然而,渗透性地层中浅埋暗挖法施工的案例报道较少,地表沉降规律尚不明晰。本文以深圳地铁5号线和7号线重叠段工程为例,详细分析在渗流作用下浅埋暗挖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特征以及小导管注浆区和初支衬砌渗透性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超前排水措施在沉降控制方面的作用。创新点:1.系统分析了富水渗透性地层中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的发展过程以及沉降特征;2.验证了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型模拟富水环境下重叠隧道施工过程的可行性;3.研究了小导管注浆区、初支衬砌的渗透性和超前排水措施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方法:1.结合隧道施工方案和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分析渗流作用下的地表沉降特征(包括沉降影响范围、沉降槽宽度以及与拱顶沉降的关系等);2.通过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型,研究小导管注浆区和初支衬砌渗透性对地表沉降以及地层孔压变化过程的影响;3.通过模拟掌子面前方水平排水孔,研究超前排水措施对掌子面稳定性和地表沉降发展的影响。结论:1.对于渗透性地层中的浅埋暗挖隧道工程,地下水渗流引起的固结效应是地表沉降量以及沉降范围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2.全断面注浆能够很好地控制地表沉降,而小导管注浆的效果则十分有限。3.降低小导管注浆区的渗透性,尤其是初支衬砌的渗透性,可以减少地层孔压的下降程度,进而降低地表沉降。4.打设超前水平排水孔可以显著提高掌子面稳定性,却对地表沉降影响有限;当无法进行全断面注浆时,推荐采取小导管注浆与超前排水相结合的方式施工。  相似文献   

19.
根据软土地基沉降不均匀容易造成结构物出现沉降裂缝的特点,在某高速公路建设中结构物软土地基采用了土工格室处理方案。该方案在实践过程中证明了土工格室能很好地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有效地防止了结构物腹板出现沉降裂缝,保证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喷施NH4.NO3而建立一个人工模拟氮沉降浓度梯度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氮沉降浓度梯度下,土壤甲螨在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上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甲螨在低氮沉降下趋向表层,而在高氮沉降下则趋向深层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