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法临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有效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第一阶段入帖,选准范本,务求形似;第二阶段化帖,着眼形神兼备;第三阶段出帖,力争遗形取神。三个阶段完整统一,不可偏废,以此循序渐进是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绘画是在中国特有文化氛围内产生、成长,壮大的艺术形式,其创作思想和创作形式的一个重要核心,便是形神的把握。神依形而生,神随形而出,形有神而活,形得神而盛,形和神相辅相成。只有将传统与创作相结合,中国艺术才能走向生机勃勃的道路,体现出中国画的"神韵"。  相似文献   

3.
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说,与传统观念中顾恺之“神”的概念不同,此“神”为“神气”,它要求“神气”的传达通畅、表现多样、富有“妙”的技巧性。“形”指的是画中的人物及山水等。与传统观念上顾恺之“形”的概念相比,此“形”加入了新的内涵:自然、多样且表现画家的意志。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主张以神为主而形神兼顾,不同于以往所认为的“神贵形轻”或“形神兼顾”。  相似文献   

4.
引言 "形、神"问题历来是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是我国古代哲学中"形神论"的衍发。"形"与"神"的关系,其根本问题是"形"与"神"有无不可分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  相似文献   

5.
魏晋六朝形神论美学的主题是对神的高扬,主要表现为人物画论中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怀及山水画论中对自然山水精神性内容的关注,由此开启后来重虚意主情的古典美学风尚,魏晋六朝形神论美学重神而不摒弃形,它同时挖掘了形与神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艺美学形神论的形成,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有直接关系。《世说新语》中已明确地区分了人物的形与神,表现出鲜明的重神轻形倾向,尤其是顾恺之"传神写照"理论的提出,对后世形神观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论述了自魏晋以来历史上有关形和神的理论发展及要求,指出行和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认为,绘画应该形神兼备,尤其不可忽略神,神离不开形,形为神服务。  相似文献   

8.
从模因理论原理出发,研究汉诗英译的文化模因特征,认为古诗翻译具有形神相似模因、形似神不似模因、形不似神似模因和形神不相似模因等,在诗歌翻译的文化传播过程中,译者要更多地采用形神相似或者形不似神似模因,避免形似神不似或形神不相似模因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外国读者。  相似文献   

9.
广西画论家王拯的形神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与超越.首先,王拯提出绘画以神为先,“神之所存而形寓焉.天下有形存而神或亡,未有神存而形能遁之者”,这是对传统形神观的继承.其次,王拯认为绘画“超万物之表”、“会其精者而神以出”的关键在于重“形”,即“入乎万物之中微窥”,他从绘画手法上提出“形”为“神”的支撑,这是对传统形神观的发展.第三,王拯提出:有的绘画题材必须以“形”为要,使人看到绘画就如同看到现实,以感激而有所兴发,这是对传统绘画形神观的超越.王拯之所以有如此对传统绘画形神观的超越,是有感于群众在瞻仰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将遗像时的情绪感发,感到绘画要起到鉴戒、教化功能就要“以工而得似”,让人看到绘画就联想起生活场景,为此,王拯又常常以“画记”、“画序”勾勒绘画的情节,以期强化绘画的“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重“形”来增强绘画的感染力.王拯提出绘画重“形”的观点,在古代绘画理论向现代绘画理论转型中领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0.
苏轼艺术创作的形神观主要是由"赋形""传神""意气"等组成,苏轼对神的观照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他突出的贡献有两点:一是从气化形神到艺术形神动态转化过程中,苏轼以自身艺术创作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将"神"意化和韵味化。苏轼"文人画"主张是这一理论的具体体现,同时揭示了诗情画意的审美理想是苏轼对"形"与"神"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1.
受老庄哲学、魏晋玄学、禅宗等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在肯定形神兼备、虚实相生、言意统一、情景交融、象与“象外”统一等一般法则的同时,表现出重神、尚虚、主情、尚“言外之意”,讲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审美取向。表现在传神论中,即: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贵在得神,真正做到传神写照。  相似文献   

12.
“以形写神”是顾恺之提出并加以肯定的美学命题。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否定“以形写神”是顾恺之的主张,认为是后人误会而加在顾恺之头上的观点是不正确的。顾恺之“传神论”的思想渊源于中国哲学史上非佛学的形神论,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试图从佛学的形神论等探寻其思想渊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谭志锋 《广西教育》2023,(6):165-168
本文论述高校艺术专业肖像油画写生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提出通过培养学生以形写神的意识、启迪学生追求形神合一的创作境界、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等策略,促进肖像油画写生达到“形”与“神”统一。  相似文献   

14.
欧阳修在《盘车图》一诗中提出了中国古代画论中常涉及的几个概念:“形”、“意”、“忘形得意”。而形神的关系问题,是我国美术界比较熟悉且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外美术史家和评论家历来都极为重视的问题。对于“形”、“神”关系问题,在理论上虽明确主张“以形写神”,但在实践中却提倡“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神”包含在内在规律之中,并通过外在“形”体现出来,不管是“以形写神”还是“以神写形”,其实都还是赞同“形神兼备”。写“形”是基础,写“神”才是目的,应从精确地描绘形象的基础上达到生动地传神,从而将二者统一于艺术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5.
崔慧香 《文教资料》2007,(21):103-105
形神论一直是贯穿中国画论的主要命题。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论有关形神关系的论述奠定了中国画论的基础,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应目畅神、气韵生动等观点,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绘画理论和创作。  相似文献   

16.
绘画中的形神关系是理论和实践中长期讨论的一个问题。形指对象的外部特征,神表达对象的精神世界;形是形式,神是内容;开处于从属地位,神处于统帅地位。必须明确传神是绘画的宗旨,绘形是传神的手段,要努力追求“不似之似”,达到形与神和谐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王彩霞 《中国德育》2012,(12):24-27
我国中小学校训发展经历了建国前、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发展时期,并呈现形神兼备、形同神散、形异神聚三种不同状态。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始终是我国中小学校训的主要特点。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吸收其合理内核,赋予其更多时代新意,使传统文化意蕴更加丰富是形成形神兼备校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有定位才能有方向,语文课堂应形神兼美,神即学生语文素质,形是为其服务之方法途径。要求神美,则教师应增加课堂信息密度,转换角色,扩展教材外延,使"形"益加多彩。  相似文献   

19.
形神兼备是艺术的共同要求,形是基础,没有形似,也就谈不到神似。形与神,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中国古代画家和作家历来讲究艺术不仅要形似,而更重要的是神似,力求做到形神兼备,以形传神。而真正的艺术,必须通过形、貌的摹写,来揭示事物的精神实质,神必须寓于形中。当然,为了突出神,可以对形作适当的概括和取舍,有时只选择“一爪一鳞”。比如刻画人物,在描写形貌时,不能照相式地从头到脚都写出来,而应当抓住最能反映精神状态的特征,以形传出神来。  相似文献   

20.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