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恰当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可以大大激活他们的思维。 一、依据教材,设计想象性问题 对学生来说,想象是对课文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其创新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不少课文提供了展开想象的广阔天地。如《故乡的榕树》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每当过年的时候,老祖母都会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常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炊熟的米饭四周.祭祀祖先的神灵。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  相似文献   

2.
石星星 《湖北教育》2004,(23):23-23
星期一上午的课——难上!一边是经过双休日休整后精神抖擞、蓄势待发的老师,一边是尚未收心、迷迷糊糊直发愣的学生,课自然难上。一般到周一下午,情况才会稍稍好转,众老师无奈地称此为“星期一现象”。为帮助学生告别”星期一现象”,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对周一的晨会课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3.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想象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那么,究竟通过哪些途径来启发学生想象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运用插图。启发想象我国著名教育家Ⅱ十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根据小学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或启发学生有声有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绘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竭力熔诗、画、情、景、色、形于一炉。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如教学《荷花》一课,引导学生看图思考: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像什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情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姿势?“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做一回荷花仙子,告诉大家你身边部发生了哪些故事?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点燃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相似文献   

4.
《课标》指出:“激发学生开展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显然“幻想”是一种创造.而创造是想象作的特点,又是想象作的核心。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想象作教学更应凸现这个重点。因此.对想象作概念的认识.应以“创造性想象”的心理过程与作的本义进行整合与概括.赋予比较完整的新颖表述:想象作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激发强烈的创造动机,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独立地创造出事物的新形象,用语言字表达出来。这是《课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前几天,我去市里听课,课上得非常精彩,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所以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有一大半儿的孩子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说,我说……”有几个孩子还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勇敢”地走向教师。当教师确定某位同学回答后,其他学生依然高举着手,叫着“我来我来”,甚至有些学生还大声自顾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教科版《科学》三(下)第6单元第2课是《热胀冷缩》。教材第一课时设计的实验只是让学生探究液体受热体积增大.受冷体积缩小。若按照教材设计的实验开展教学,学生虽然了解了液体受热后体积增大、受冷后体积缩小这一科学现象,但也有许多学生普遍认为水受热后体积膨胀了。就是水多了,重量会增加;受冷后,体积缩小了,就是水少了,重量也会变轻。也就是说,通过围绕“热胀冷缩”这个“具体概念”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容易形成“热多冷少”和“热重冷轻”的模糊观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大胆地处理教材.对实验作了改进,把这节课定位成探究“液体受热或受冷时,体积变化.重量不变”的真正的“热胀冷缩”课。[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老师,咱班的小亮又没完成作业。”课代表一边收拾作业,一边向我反映情况。我的脑袋“嗡”的一下。这个学生天资聪颖,课上回答问题积极,可就是不做作业。我找他谈话,他没有起色;我班会上讲,他没有行动;家访、把家长请到学校里来,都无济于事……对他,我真是无计可施了。  相似文献   

8.
放胆读练提高语文素质──阅读课文《电脑“管理”》教学例谈李祥声一、凭借课前“导读”提示和“预习”要求,让学生放胆读。1.弄清“导读”提示,做到读有目标。本组教材“导读”,就本组课文作了三点提示:第一,在学习方法上,要注意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第二,在训练...  相似文献   

9.
甘怀喜 《甘肃教育》2006,(11B):31-31
一、课堂提问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手段,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对于每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较好地掌握重难点,教材的其他内容一般来说都可以迎刃而解。因此,课堂提问一定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要突出针对性。要讲究问什么。怎么问,通过问要起什么作用等。通过问答.分清“枝”“叶”,达到正确全面理解教材的目的。如在教学《麻雀》时,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让学生明白空间是一种什么力量,为什么说这种力量是强大的.是该文的重难点。我在教学时,紧紧围绕重难点,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10.
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我用了“阅读提示”中的一个问题:哈尔威船长用枪威胁争抢逃生的人。他这样做对吗?原本想让学生“对抗”起来.没想到问题一抛出,学生竟异口同声地说“对!”怎么会众口一词呢?他们平时不是喜欢跟我较劲儿吗?我的课前预设被打乱了.但我仍不死心地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  相似文献   

11.
模拟铸造     
模拟铸造江苏滕兆岭“金属工艺学”直接指导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基础课。学习中.学生必须有亲自动手的经历,才能更好地吃透教材。然而由于教学条件缺乏.有些章节如“铸造”等难以实践.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坚持就地取材,土法上马进行教学。下面的模拟铸造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2.
《古井》一文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一边读,一边想”,教学的要求是要使学生了解“一边读,一边想”的基本读书方法,并逐步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良好习惯。1.抓住情景描写,启发学生领会风土人情美。《古井》第二自然段中,我引导学生重点...  相似文献   

13.
背诵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是背诵的黄金时代,为了培养儿童的记忆,应针对其年龄特点,采取一些有效的识记方法,激发他们背诵的兴趣。一、看图背诵低年级教材配置了许多色彩鲜明、贴近课文内容的插图,可以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把课文的语言文字回忆出来。如《秋天》一课,我要求学生按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一边在图中指出“蓝天”“白云”“稻田”“池塘”“梧桐树”等,一边背诵相关内容,这样图文结合,可以很快记住内容。二、游戏背诵同学们在课间爱玩跳皮…  相似文献   

14.
刘锐 《甘肃教育》2005,(1):58-58
“文章不是无情物”。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触景生情,启迪智慧,对那些语言生动,感情色彩浓郁的课文段落,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渲染课堂气氛,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形态动作,再现教材所描述的意境和形象,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如我在教《鹅》这首诗时,学生看完白鹅浮绿水的课件后.我适时让孩子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看图读拼音识字”教学指要德保县教研室黄志平“看图读拼音识字”共12课,要求识字66个,学会17个笔画名称和7条笔顺规则。这部分教材是识字的起步。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一边读纯拼音句群,复习汉语拼音;一边学习笔画简单的汉字及汉...  相似文献   

16.
依据课标提出的:要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的要求,本预设着重围绕“假如我会变”,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大胆想象,有创意地表达,展示他们的童心、童趣和梦想。  相似文献   

17.
“星期日的安排”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常态课的状态下,许多老师认为这是一节很简单的课.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有了整数或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经验,所以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没有难度的。但是,如果作为公开课(或观摩研讨课).有些老师就感到为难了。这样的课很难有“波澜起伏”。这一点我却不敢苟同。我想,一堂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课,只要用心去读教材、了解学生,精心选择学习材料、组织学习活动。同样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义务教材十一册《自然》第19课《卵石的形成》一课的教学中,我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取舍部分内容,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变从前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科学课程标准理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实验为载体,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想象,做到了“老课新上”,即在老教材的教学中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流程为:卵石的成因;认识岩石的风化过程,同时进行验证性实验;指导学生认识河水的搬运作用;指导学生认识磨圆的作用,并进行验证性实…  相似文献   

19.
赵瑞红 《师道》2005,(8):27-28
(一)善用教科书,理清历史脉络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活用”教材,“用活”教材,而不是做教材的“奴隶”。在《原始农耕时代》一课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在教科书中寻找半坡氏族部落和河姆渡氏族部落的生活和生产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先进的地方,学生认真阅读课、仔细分析后,结合他们的对比、想象,得出了很多实证:人类在不断进步。在《万千气象的社会生活风貌》教学中,让学生在课本里获取的“宋代人生活”的信息,结合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设计策划化一条街——“宋街”的营建,学生活学活用,教材是一种可用性很强的资源。  相似文献   

20.
低年级语文教材突出直观性和趣味性,课文大多生动有趣。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图”是客观事物的形象描绘,“文”是客观事物的文字记载。为了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语言文字中的形象,我将语文课教学与电化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客观事物,认识自然社会,获取新的知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审美等多方面的能力 一、声像结合,培养观察能力 看图学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极为常见,教师应教给学生一定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比较系统、完整地理解画面内容。如教(下雨)课,可先播放课文第-部分的录音,同时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