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2008年全国综合调查数据,本研究考察并计量了1978-2008年我国各级教育个人收益中的文凭效应,并对不同劳动力市场及工作经历下的文凭效应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个人教育收益中存在显著的文凭效应,高中、大专以及本科毕业的文凭效应分别为29.6%、27.6%、35.3%;个人教育收益率存在不连续跳跃现象,受教育的第13年的收益率增幅最大,第16年的收益率最高;各级教育的文凭效应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不明显,大专和本科教育的文凭效应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显著;工作经历对文凭效应具有调节作用,降低了较低层级和提高了较高层级教育的文凭效应。本研究发现对国家教育经济政策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吴克明 《教育科学》2007,23(1):10-14
从劳动力流动制度的角度看,我国90年代以来教育收益率逐年上升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增强了受更多教育者的工作努力程度,进而教育的生产效应得到释放,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市场逐渐从分割走向统一,增强了劳动力的流动性,使教育的配置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收益率上升新解:劳动力流动制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劳动力流动制度的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收益率逐年上升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增强了受高等教育者的工作努力程度,进而使高等教育的生产效应得到释放,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市场逐渐从分割走向统一,增强了劳动力的流动性,使高等教育的配置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工作流动可分为辞职和被解雇两种方式。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工作流动者辞职的可能性越大,而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工作流动者被解雇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辞职者的收入增长速度高于被解雇者,所以工作流动扩大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工作流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意味着工作流动增强了教育的收入效应,换言之,工作流动提高了教育收益率。本文的政策含义是,进一步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尤其是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真正实行劳动聘用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生成326个地级行政区的数据,以此分析教育对我国城镇职工月工资不平等和小时工资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对工资不平等存在显著的结构效应,体现为职工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和职工受教育水平分布越平等的地区工资差距越小。同时,教育对工资不平等的价格效应也是非常显著的,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的平均教育收益率越高则工资不平等程度越高;另一方面,不同人群之间教育教育收益率的差异也会影响工资不平等。  相似文献   

6.
孙百才 《教育科学》2005,21(6):1-4,9
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收益率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本文从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本偏向性的角度给出了新的解释。中国教育收益率逐年提高是技能型偏好型技术进步的结果,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为教育收益率逐年提高提供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个人教育需求强度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其中,教育的私人收益率是影响个人教育需求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教育的私人收益率的高低及其实现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程度。我们主要从教育的私人收益率这个角度来分析劳动力市场对个人教育需求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与日俱增。农村社会劳动力向外流动主要表现为职业上的流动,职业流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职业上的地域、种类、地位和代际的流动。不同的农村社会职业流动现象,反映的是城乡之间的固有差异。在农村社会流动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产生的社会效应也表现在多方面。从农村职业流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职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形式,探寻了农村职业流动带来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7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及知识经济的萌芽 ,与 2 0世纪 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规模扩大相伴随的是各级教育收益率水平的显著提高。对中国城镇就业人员跨年度的抽样数据分析显示 ,在中国城镇 ,教育收益率水平 90年代初期以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状况基本得到了扭转。截止 2 0 0 0年 ,中国教育收益率水平虽然略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但已与后者逐步接近。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竞争性的经济部门以及年轻的就业者中 ,教育具有更高的收益率。该结果从一个角度验证了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随着劳动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教育的收益率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文章主要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劳动力流动理论的综述,分析了劳动力流动的现象、原因和经济效应,并针对我国目前劳动力流动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