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吕潋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佛教思想家之一,他以"性寂"与"性觉"判分印度和中国佛学心性论的差异,反映了中国佛学思想界在近现代以来,反思与批判中国传统佛学,适应时代要求的努力.以吕激与熊十力<辨佛学根本问题>为主要文本,对该思想的提出、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吕澂先生的《禅宗》一文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禅批判的经典文本,此文不但对中国禅前后期的本觉论的脉络作了明确刻画,而且对禅宗发展过程中禅与禅定以及言教的关系也作了初步梳理。从整体上看,《禅宗》标示了一种可能的"禅宗谱系学",从历史叙述的框架或理论分析的框架看,《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的禅学论述是以《禅宗》为蓝本而展开的"禅宗谱系学"。  相似文献   

3.
"美的态度说"是吕澂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吕澂在借鉴立普斯的"移情说"和摩伊曼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美的态度"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美的态度"是主体生命和情感在物象上的投射,并且进一步提出主体的"美的态度"是美感得以产生的基础。他不仅将西方流行的各个学派的美学思想介绍到中国,而且将心理学应用到美学的研究中,试图来建构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给中国现代美学形态与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5.
程朱理学家相比,阳明学者多好言虚寂、空无.本文以王龙溪为个案,对这种现象做以考察.在佛老的影响和刺激下,以王龙溪为代表的阳明学者开始积极阐发虚寂对儒家的意义.他们将虚寂与良知合二为一,并运用到修养功夫上,这样既使虚寂成为一本体概念而与朱子学有所区别,又避免了佛老只停留在本体上的缺陷,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儒学的天地,加深了儒佛道三教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各教派通过对印度佛教各种思想吸收、消化、剪裁,构建了各自的佛教教义思想,体现了藏传佛教思想的融通性。其中,觉囊派通过对"中观"、"空性"和"佛性"思想的独特理解,并以三者的融通为落脚点构建出了系统的教义思想体系,这是对印度佛教思想的一种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觉新、觉慧性格与思想上的“血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问世以来,觉新与觉慧这两个人物一直被人们视为在思想和性格上互相对立的艺术典型,其实,作为生活在同一家庭,相似时代语境中的知识分子,他们既具有各自不同的独特个性,同时又存在着性格与思想上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性格、思想上的异同不仅体现了人类天性中二元对立的倾向,而且还表现出其内在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8.
英语的synaesthesia和汉语的“移觉”是表现力很强的修辞格。论述了“移觉”同“移就”、“拈连”的区别以及“移觉”与其他辞格瘘用的问题。提出了英语的metaphor应包含汉语的“隐喻”和“比拟”。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七律《阁夜》的尾联为:“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教材注:“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唐诗鉴赏词典》这样解说:“‘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参阅其他资料,大多取词典上的这种讲法。  相似文献   

10.
改善心智模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认知与行为问题,会产生解一根本而去百表象的功效.根据心智模式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应运用阅读法与内观法,完成自我心智模式觉知的任务;应运用推导法与比较法,完成优良心智模式区分的任务;应运用训练法与强化法,完成优良心智模式构建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孔子之“学”是一个由“效”而“觉”、学以成人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成人”不仅是指生理意义上的成人,还蕴涵着道德、能力与职责等综合要求,更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全面发展的“完人”。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为如何“学以成人”提供了路径与方法,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家》的巨大反封建性主题在作品问世之后就被文学界所认可,尤其是觉慧“离家出走”更是被人们视为具有反封建性的直接而有效的经验。然而,当我们用今天的语境,重新对“离家出走”这一行为本体进行现代审视时,其所谓反封建性的局限就显露无遗。从行为主体的本质看,它是喜剧,缺乏斗争的力量;从行为本体的文化特征看,它带有时代批判的局限性;从行为本体的叙事功能看,它仅仅是“是现实”的描摹,未能传达出人生的本质经验。  相似文献   

13.
吕凤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在古代画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绘画实践辩证地论述了形与神的关系,指出了“以形写神,写神致用”的关键所在及实施步骤,并在“以形写神,写神致用”的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俳谐作品具有浓厚的“闲寂”色彩,俳句的意象组合与情感表达独具中世和风之美。“闲寂”意境集中体现了松尾芭蕉的创作理念与处世态度,同时作为日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缩影,其对后世的日本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影响。这种中世审美意境的形成,与松尾芭蕉对佛教禅宗的理解密不可分。松尾芭蕉早年接触佛教,在接受中国佛教禅宗的过程中独创出了“闲寂”境界,这为蕉门俳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闲寂”意境与佛禅因子相互融合,并在后来的蕉门俳谐论——“侘寂”中大放异彩,其中的“虚实“”风雅”与“不易·流行”理论皆蕴含着“闲寂”意境以及对俳谐禅意的哲学阐释。  相似文献   

15.
16.
移觉格是不同知觉之间的挪移、沟通所形成的修辞现象,而且移觉格在运用时,往往是用一种乃至多种知觉,来表现其它的某种知觉,也就是因为有“被表现者”和“用作表现者”的不同。因此可以依据“主要知觉”与“辅助知觉”,来对移觉格进行新的分类。  相似文献   

17.
声乐学习训练的心理——生理双向互动协调过程与其他认知学习过程相比较其心理因素更为突出,内觉意象是声乐学习演唱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内觉意象与声乐学习和演唱、内觉意象对声情并茂实现的作用、内觉意象对歌曲的完整表达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尽管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庄子》呈现出了不同之相状,但主流观念仍认为《庄子》乃为《老子》思想的承继与发展,即属于道家学派.可在晚明高僧觉浪道盛看来,《庄子》实为托老聃之名,行“尧孔之实”,为“儒宗教外别传”.通过对《庄子》“托孤说”的挖掘与解读,道盛不仅化解了《庄子》与儒学、佛教的长久冲突,而且还起到了保存儒、释、道圣贤真精神之价值,并在晚明特定时期起到了“以庄救世”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高觉新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重要人物,这一处在"夹板"中的悲剧形象,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综合体。他的悲剧的一生,既是其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等客观因素造成的,也是个人自我选择的主观结果。作为传统文化的忠实执行者,高觉新的一生充满了浓重的悲剧色彩。这一典型形象,正反映出传统文化对个体人的毁灭,因而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传统文化负面性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20.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