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字注为"曾经".对此,笔者未敢苟同. 笔者查阅了<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等工具书对"省"字的注释,未发现有"曾经"的义项;  相似文献   

2.
杜甫<客至>中的"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肯"字如何解释.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版,P146.本文所谈教材皆为人教版)将"肯"释为"正、恰".这显然不妥.因为,若是"正'与邻翁相对饮",那么,"隔篱呼取"就成了多余的举动了.  相似文献   

3.
2007年语文高考全国卷语文(Ⅰ)第五题<总想为你唱支歌>一文中写道:"民勤被喻为沙海中的孤岛,四周为浩瀚沙漠所包围.苏武牧羊的故事听说就发生在民勤已经干枯的北海边."这句话传达出的信息是:当年苏武牧羊的北海在如今甘肃省的民勤县,北海如今已经"干枯".这样说是不对的.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苏武牧羊>一文对"北海"的解释是:"[北海]在匈奴的北境,即现在的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看来,苏武牧羊的"北海"并不在民勤,而北海(贝加尔湖)也并未"干枯".……  相似文献   

4.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的"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注为"曾经";吴先进先生认为此注"没有理由和依据",先后撰写<"省",字注释指误>(<语文学习>2009年7-8期)、<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两篇文章进行辩驳,力主句中"省识"应释作"认识",其主要理由是:①<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及网上资料中,均不见"省"释作"曾经"之例证;②<辞海>、<汉语大词典>皆收有"省识"一词,释义即"认识".  相似文献   

5.
李海林老师在<生活化与语文化>一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以语言为载体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托生活设计教学,让语文"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1]281,从而使"语文生活化"成为一种可能?笔者现以<品质>(苏教版必修三)一课的三个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本)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一文[五煞]中"顺时自保揣身体"的断句,直接取决于"揣"字的意义.该册教材132页的注释(16)是"顺应时令的变化,保重自己的身体."对于"揣"字的意义没有落实.  相似文献   

7.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第4上期"异响争鸣"栏目刊发了金文连老师的<不能再以陶渊明诗文误导学生>(以下简称金文)一文,该文认为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归去来兮辞>给学生传达了不良的信息,陶渊明其实是一个"官不官"、"民不民"、"人不人"的人物,是古代隐士的典型,语文教学界"长期以来以正面肯定陶渊明的品行及诗文来熏陶学生有误人子弟之嫌".笔者以为,这未免有点标新立异、言过其实了.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1版)<勾践灭吴>中有这样的句子:"国之孺子之游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课文<项脊轩志>(P96)对"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句中的"东犬西吠",注释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对着西家叫".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2006年11月第2版)第27页选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一诗.笔者认为,"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中的"颠"字应为"巅",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祖还乡>: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摔住,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诸多元曲注释版本和重要语文工具书对于其中"白什么"的解释尤其是对"白"字解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 "白"即为"别".在<高祖还乡>这种特定语境中, "白什么"则具体表现为一种不屑一顾、不把对方当回事、不把对方放在眼里的语气.  相似文献   

12.
张会光 《现代语文》2006,(5):111-111
<现代语文>读写与考试版05年1月刊"语文小百科"栏目中的<普遍用错的"空穴来风">一文,从"空穴来风"的出处(宋玉的<风赋>),白居易诗中的准确运用(朽木难免蠹,空穴易来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等方面,确定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并且据此判定"‘孙白'挂帅纯属空穴来风,张海涛将继续执掌女足","田亮进军娱乐圈并非空穴来风"等句子对"空穴来风"的运用全错了.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祝福>多次描写"祝福"并以"祝福"为题.在探讨其深刻含义问题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认为,"文章以‘祝福'起,‘祝福'终,中间多次写到‘祝福'".很多教辅用书,包括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编写的,也都众口一词:"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  相似文献   

14.
<屈原列传>(节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该句中的"谤"字,<教师教学用书>和其他很多资料都理解为"诽谤、诋毁";一些辞书也不例外,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谤:释[2](动)诋毁,诽谤.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事实上,这里的"谤"字应该释为"批评、指责".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选用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其中有这么一个句子: 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人教社不同版本对"惩创"均有解释,但不尽相同:2004年6月第一版的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文的注释中对"惩创"的"创"字作了注音,注为"chuāng",这个注释一直使用到2007年初;2007年6月第二版的高中第三册语文课文的注释中对"惩创"的"创"字重新作了注音,注为"chuàng";2010年6月人教版对"惩创"只是解释了意义,对读音未作任何标示.  相似文献   

16.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17.
<正>前段时间,偶然接触几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翻阅之后发现其中几个历史知识存在纰漏,现将具体问题指陈如下,并稍加分析和拓展。《明日歌》的作者不是清代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2006年10月第1版,2011年12月第6次印刷)第6页选用了《明日歌》,其中标注作者是"[清]钱鹤滩"。  相似文献   

18.
<藤野先生>(现行课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一课中,有"寓居""寓里"二词,均表示住的地方.可是,鲁迅为什么用词不同?具体含义有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雷芳 《现代语文》2007,(9):53-54
关于镶嵌,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列举了其中的三种类型:"镶字""嵌字"和"拼字法"[1],并给出了相应的定义,但没有给"镶嵌"下定义.以后又出现了很多"镶嵌"的定义,例如,"镶嵌是把一些特定的词或短语巧妙地、天衣无缝地镶进或嵌入诗文或对联中去的一种修辞手法"[3];"镶嵌,指的是为了某种修辞目的而把某些字词插入话语(文本)之中"[7];"所谓'镶嵌'是一种为着表意的婉转含蓄或是耐人寻味的机趣而有意将某些特定的字词镶嵌于语句之中的修辞策略"[8]等等.在这些定义中大都可以找到<修辞学发凡>中所下定义的影子,但都并不完备.  相似文献   

20.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人生的境界>一文(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目的,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