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说新语·巧艺》说:“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美学界一直把这当作“画眼睛”、“以形传神”的美学范例。但是,这时画像上并未画上眼睛.既然“数年不点目睛”,又怎么能“以形传神”呢?难道顾恺之有意不让自己的作品“以形传神”么? 其实,画人不点睛是出于绘画上神秘的原始思维和原始禁忌方面的原因,并不  相似文献   

2.
渐入佳境     
《世说新语·排调》:“顾长康(顾恺之字长康,博学多才,为晋代名画家,尤善画人物,时人称顾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啖甘蔗,先食尾.人问所以,云;‘渐入佳境.’”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绘画技法中,画眼睛是至关重要的。《世说新语·巧艺》载“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日: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阿堵,六朝人口语,犹言这,这个。即指眼睛也。中国文学崇尚“逼真”、“传神”,也十分重视眼睛神奇的传神作用。鲁迅继承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审美观念:“画人”注重“点睛”。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古人云:“眼为心苗,目传心声。”鲁迅不愧为  相似文献   

4.
斗牛图     
[原文]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于尾髀问,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相似文献   

5.
[原文]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嵩《斗牛图》①,暇日展暴于厅前②。有输租氓见而窃笑③。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④,乃识真牛⑤。方其斗时⑥,夹尾于髀间⑦,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⑧。此图  相似文献   

6.
正春阳于画,声名久矣,吾年少即闻。其花鸟画见于书刊,余好其书画,在于品读,临摹有年,然不得其要义,终觉浅浮。年长,遂至京津求见,三次未谋,甚憾。是夜,风清月朗,草径兰香,临江倚舟而饮。有鹤立沙洲,凌波微步,缟翅丹顶,曲颈似有声,问曰:"慕春阳学画者何人?"余答:"正是在下。"复曰:"春阳为觉者,不可用心执着,识其人方可识其画,  相似文献   

7.
1943年,傅雷为黄宾虹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个展——“黄宾虹八秩诞辰书画展览会”。同时,傅雷以《观画答客问》形式介绍黄宾虹画之高妙,其时识黄宾虹画者少。几十年后,黄宾虹画大热于书画界,学之者众,且有“不识黄画不谈黄画者乃不懂画也”之势。当年人们不识黄画与如今之学黄画者一样,皆为真不懂黄宾虹画也。何出此言?今拟傅雷“答客问”作自问自答,以说明黄宾虹书画之不可学性。  相似文献   

8.
关于周勃“重厚少文”的说法,纵贯自汉以来之古今,横溢九洲四海之华夏,其根据是,汉高祖击黥布为流矢所中,医不能治,快要死的时候。书载吕后曾经问他:“陛下百岁后,萧相国既死,谁令代之?”他说:“曹参可。”又问以下何人,他说:“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因系汉天子说过的话,于是史官录之,民间传之,《史记》载之,《资治通鉴》袭之,以迄于今。这之后有了陈平和周勃合谋诛灭诸吕,安定了刘氏天下。 汉高祖以识人见长,识张良,识韩信,识帮助他识韩信的萧何。然则这是来源于当面实践体察之功。至于识周勃于本人生后若于年形势之变迁,果能金口玉言而中,岂不怪哉!  相似文献   

9.
文艺作品对人物的外形,包括容貌、服饰、风度、神情、姿态等的描写称为肖像描写。写外貌是为了“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  相似文献   

10.
古文今解     
[古文] 眇者识日 生而眇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②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  相似文献   

11.
眇①者识日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扣②■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相似文献   

12.
正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世界数学年会中提出了23个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已影响了数学世界一个世纪的发展,它的影响还将更加深远下去.更早时期英国哲学家培根更是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意味着提出问题的意义胜于问题的解答,意味着求知不如善问,善问不如识疑.教人知不如教人识疑,不如引人善问,而善于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正是完成这些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关注教学中"问"的意义,应包含学生问与教师问,自问与他问以及问的时机,问的目的,问的环境,问的技巧等各方面内容,下面就此再谈点认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处储说左上》: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学生学写记叙文,多编造一些虚假的故事,写  相似文献   

14.
雅敏 《教学随笔》2014,(19):26-29
<正>【名家选段】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  相似文献   

15.
奈何姓万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日:"一字。"书二画,训日:"二字。"书三画,训日:"三字。"其子辄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日:"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而从之。具币谢遣楚士。逾  相似文献   

16.
金(異谷)民方仲永,世隶耕。〔金(異谷):地名,在今江西金溪县。世:世代。隶:属于。耕,动词用作名词,种田人。〕金溪有个人叫方仲永,(家里)世代属于种田人。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生:动词,生长。尝:副词,曾经。识:认识。书具:书写用的工具,即纸墨笔砚等。啼:哭啼,叫嚷。之:代词,代书具。〕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曾认识书写的工具,(有一天,他)忽然叫嚷着要它。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惊奇。焉:代词,代“忽啼求之”这件事。与:动词,给。之:代词,他,即仲永。〕(他)父亲很惊奇这件事,就借邻居(的书具)给了他。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即:副词,〕(他)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亲自给它写了题目的名字。  相似文献   

17.
卖画与送画     
<正>国画大师张大千有一天对我说:"卖的画固然要画好,送人的更要画得好。"我问:"为什么呢?""买画的人只要有钱,你就可能将画卖给他,但是要画的人若跟你没有浓厚的交情,你会送给他吗?"张大师说,"所以卖画换来的是钱,送画换得的却是情,你说情感与金钱,哪一样珍贵呢?"  相似文献   

18.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正是"学非问不明",但是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怎样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相似文献   

19.
王敦①既下,住船石头②,欲有废明帝③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④所说.温尝为东宫率⑤,后为吾司马⑥,甚悉之."须臾,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日:"皇太子作人何似⑦?"温日:"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日:"钩深致远⑧,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相似文献   

20.
<正>《答谢中书书》是山水文学中的经典名篇。我以"仙都"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活文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感受仙都的诗情画意、自由与活力,体会抒情主人公徜徉山林的悠然自得,再溯流求源,顺藤寻根,将"欲界"和"仙都"对举,建构身处欲界使性成真之道。课堂实录:师:学而优则仕,或光宗耀祖,或一展抱负,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梦想。但是有一个人却上表辞官,他就是陶弘景。人问其故,他说:"吾见朱门广厦虽识其华乐而无欲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