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苏曼殊小说的悲剧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曼殊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性,爱情的幻灭成了贯穿其小说的主题。从时代背景、作者身世和性格等几方面结合他的五篇小说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与他小说所具有的悲剧性都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苏曼殊的小说充满了病态心理,他对所有人物的描写都充满了哀愁、伤感,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看出,这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他的早年遭遇是分不开的。基于此,从作者的自身出发来揭示其小说的病态心理,以期帮助读者和研究者准确地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相似文献   

3.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在文学创作、翻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苏曼殊的研究及传记创作呈繁荣局面。文章主要采用了思想文化史的关照角度,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中海内外代表性的传记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这些作品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失实现象;传记创作对苏曼殊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对史学和文学手法的度把握不当等问题,苏曼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人物,在文学创作、翻译、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学界对苏曼殊的研究及传记创作呈繁荣局面。文章主要采用了思想文化史的关照角度,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中海内外代表性的传记作品进行了梳理和评析,认为这些作品在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失实现象;传记创作对苏曼殊的历史地位、人格特点的整体把握方面有所欠缺,对史学和文学手法的度把握不当等问题,苏曼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5.
苏曼殊作品的感伤之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学的广袤丛林里,苏曼殊就似栖干一枝的荆棘鸟,用渗着血泪的歌喉鸣叫着一曲曲生命的绝唱。他是二十世纪学领域里“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奇人,深邃的思想,繁复的意象,富于张力的语言,使他的作品呈现出独特的魅力。然而最让人动情的还是他落叶哀蝉、寒蛩悲鸣般感伤的情调。无论是反抗还是绝望,感伤都是一朵凄艳的残花,陪伴走完那短暂孤独而又浪漫多彩的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6.
苏曼殊诗歌的艺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的诗歌有种种创新:其诗歌语言自有一种与传统诗歌语言不同的内质;其诗歌意象挣脱了传统审美观念的束缚而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并进而创造出了一种忧怨、凄美、清新的意境;其诗歌风格端妍清丽、俊逸悲怨,主观色彩浓厚而又文辞自然、真气扑人。其诗以强烈的近代性特征为“五四”浪漫主义诗风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学家,其小说以形式的特别、意蕴的深远开启了浪漫抒情小说的先河,隐现出现代意识和审美特征。本文从叙事模式的转换、人物形象塑造、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等几个方面,分析苏曼殊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及其时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末苏曼殊的振兴佛教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苏曼殊的振兴佛教思想简论何建明关键词苏曼殊,佛教革新苏曼殊是近代中国一位知名的诗僧,也是一位有一定影响的佛教革新思想家。他的佛教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针对清末一些维新志土和“宰官”“白衣”对本来就极度衰微的佛教所发动的攻讦而进行辩驳,阐扬...  相似文献   

9.
王文娟 《文教资料》2010,(24):19-20
苏曼殊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在生命的后期他用"自戕"的形式结束了极其短暂的一生。本文从苏曼殊的生平、身世、政治思想与佛教思想等方面,透视苏曼殊"自戕"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苏曼殊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翻译、介绍。这种翻译、介绍,影响并滋养了近现代浪漫主义作家。作为诗僧、情僧、革命僧,苏曼殊身上的浪漫因子在其作品中得到极致展示,他的文字以其典型的主观自叙传色彩、鲜明的浪漫抒情和感伤倾向以及孤独悲苦的漂泊者形象成为近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精神资源,引领了中国近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涌起。无论是翻译还是创作,苏曼殊都可以称得上是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11.
清代平民词人熊琏红颜薄命,婚姻不幸,一生贫寒。她的词作抒写身世凄楚,渗透着才人命蹇之悲。与此同时,她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凡的精神期许,其感怀、咏物、题画、悼亡等词作,展现出独立不羁的人格追求和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2.
苏雪林的散文清新明丽 ,富有情趣 ,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 ,对生命的礼赞 ,并以“爱的哲学”观照全人类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工业科技文明社会中人们心灵异化的现实,诗人主体的心灵漂泊和精神客居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规约着华兹华斯的诗歌创作的理念和实践,他的《抒情歌谣集》体现出一种精神客居者对人类精神家园、诗意栖居理想的追寻,并大致呈现出三种回归的路径,那便是回归自然、回归童心、回归人性本真。  相似文献   

14.
15.
人所置身的物质世界由三个不同的世界所构成。一是权力的世界,它所遵循的原则是权力,并由此建构起自己的价值观念;二是经济世界,它所通行的是金钱原则,并由此形成自己的价值准则;三是两性世界,爱情原则是它的价值准则。精神价值并不否定权力价值、金钱价值、爱情价值,但精神世界的存在和坚守,为避免物质世界里权力原则、金钱原则和爱情原则的互换所必须,从而承载起社会发展和灵魂拯救的历史重任。精神的力量则通常经由话语的力量而进入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怀疑主义作为一种独特而悠久的认识论分支,长期以来其历史作用并未得到公正的评价。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认识的发展不同,怀疑主义也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对怀疑主义在社会作用和知识两方面的进步性予以张扬,凸显其内在的、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安徽科技学院李晓元、汪元宏、王有炜合著的《和谐人——一场人文化的变革》一书,于2005年12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部极具现实感和创造力的著作中,体现了著者对其“和谐人”思想的深入思考和理论创见,进一步明晰了当代人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中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路,从而实现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心理文化状态的超越与变革,具有一定的指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庄子学术本以讲明"无为"的政治理想为主旨,但残酷的政治现实促成其重心偏移至个人的安心立命之道,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以获得自我超越与解脱。当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道义感驱使庄子重新试图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去干预现实政治时,现实却再次幻灭了他心中的理想。于是,庄子重又别无选择地逃返内心深处,作无奈而沉痛的逍遥游。庄子的一生是在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与冲突中反复挣扎、徘徊、犹豫乃至于迷惑不已、痛苦不堪的一生。  相似文献   

19.
Early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re may be inconsistencies in how parents in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classes prepare their children to learn to read. Previous research has highlighted a “word gap” between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and high-income families. Effects of this “word gap” are evident at the start of kindergarten and contribute to the current nationwide achievement gap in educational outcomes for low-income children. Providence Talks (PT) is a city-wide initiative launched in 2014 in an effort to close this gap. PT helps caretakers lear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speaking with their children at an early age and supports them in their ability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s within their home. We uncover positive results for the efficacy of a citywide intervention dedicated to improving outcomes for vulnerable children across the urban landscape.  相似文献   

20.
There is growing concern regarding the amount and type of violence that young children are exposed to on a daily basis. Through media, popular toys and video games violent images are consistently present in children’s lives starting at a very young age. This paper discusses (a) the growing presence of young children’s exposure to media violence, (b) the influence of media violence o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c) the impact of media violence on young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d (d) recommendations for addressing this national dilemma within the context of family-professional partnerships. A list of related web resources is also inclu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