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红楼梦>和<纯真年代>在主要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相似性,因此决定了两书之间的可比性.通过研读,可以发现在这两部书中均含有性格决定感情取舍、进而影响人生命运的共同主题.本文从三组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入手进行对比,力图揭示这一主题,以期能引发读者对于性格、情感这些生命基本构成要素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孙丽丽 《文教资料》2008,(23):25-27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所以我国有很多悲剧作品仍然沿用古希腊悲剧风格.<雷雨>没有摆脱希腊命运悲剧的模式,其中的人物被赋予了浓厚的悲剧色彩.他们每一个人都逃离不了命运,被命运所牵绊.即使他们对待爱情再执着,理想再完美,再想妥协,可是命运没有给他们开启那扇希望的"窗户".  相似文献   

3.
《乡愁》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的命运性感情的流露,写亲情,写爱情,写无柰,漂泊似乎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浅浅的海峡",可以说构成了最丰满、最惨美的诗意。  相似文献   

4.
5.
在<有>这篇作品中,有两个亮点一个是方方精美的叙事圈套,为他内容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在内容上,作者把生活中沉重和无奈的真切体验推到读者面前,真可谓刻骨铭心.在这里作者投注了对女性命运、精神和情感的关注,本真而深刻地展示了当下现实生活中广大女性的生存境遇,以及在追求自我独立过程中的迷惘与挣扎.  相似文献   

6.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利用中国汉语表达含蓄的优势,把一些想说而又不敢说的字眼很模糊的表达,来传达他的思想,就以人物命名为例,应该说曹雪芹为人物命名费尽了心思,他既要考虑人物的性格、身份,又要涉及人物的命运。他让登场人物的名字和名字蕴涵的意味运用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方方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经刊出便引起了广泛的讨论,题材本身的现实性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作者以冷静凝练的笔触讲述了不断与命运抗争,最终却归于失败的山里娃涂自强的故事,是继《风景》之后,作家方方所呈现的另一道关于命运的“风景”.  相似文献   

8.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主要概念之一,也是《论语》里反复出现的核心词之一。在《论语》中,尽管孔子对仁的描述千变万化,但始终未离个人情感之宗。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饱含个人情感的概念,个人情感是孔子之仁的根本和基础,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为仁,个人情感的不当流露为不仁,质朴真情是仁的关键,与"公心"相对的"私意"是仁之特质,"为仁由己"是由此推出的为仁之方。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方面探讨设计英美概况教学活动以实践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潜能,促进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方面探讨设计英美概况教学活动以实践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习者的潜能,促进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小说《围城》在选取知识分子题材角度上,其视点是独特的,着力于从文化角度去考察知识分子的弱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省。小说还把思想批判意向和审美观照方向指向了整个人类的存在。“围城”的符号涵义也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2.
范美玉 《考试周刊》2009,(24):24-25
《古舟子咏》是一首意蕴丰富的诗歌。海,作为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意象,被诗人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挖掘《古舟子咏》中的海意象所蕴舍的三重含义,即“命运”意象、“上帝”意象及“慈母”意象,以期揭示诗篇所浸染的思想魅力,并获得新颖且发人深思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杰克.伦敦一生奋斗不息、辛勤耕耘,功成名就之后因看破人生而英年早逝。其代表作品《马丁.伊登》中的同名主人公马丁.伊登,无论在生活经历、思想观念,还是在人物命运、社会背景等方面都深深地折射出作者杰克.伦敦的影子,可以说《马丁.伊登》即是杰克.伦敦深沉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14.
15.
2008年第4期的《华语文学》以荆歌的长篇小说《鼠药》为主打。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七八十年代的有关家族内爱、恨、背叛和谋杀的故事,试图用一些小范围内的残酷故事来反映时代变迁中人的命运。七十年代的泛政治化与八十年代的人性情感解放,直接决定了小说中人的生活轨迹与价值取向,而反复出现的鼠药目《成为不同时代不同人那些相同的精神绝望与痛苦状态的象征。在小说中,这一切都以信件的形式获得最直接坦率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平原》以毕飞字一以贯之的主题和风格,真实地描写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命运沉浮,既展示了那段历史梦魇给中国人造成的灾难和不幸,又深刻揭示了个人凄惨命运及其与乌托邦理想悖论间的繁杂关系,以及彰显出权力与人的命运、人的精神状态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示出毕飞宇文学才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站在某个时间点,回头审视已逝的岁月,我们也许会联想到那个憧憬未来、生气勃勃的少年时代。少年,对于大多数不再年轻的人们来说,是那样的弥足珍贵和令人向往。许巍的这首《少年》以质朴而情感真挚的文字,追忆那段对未来充满无限向往、清纯乐观的少年时光,唤起了我们的少年回忆。  相似文献   

18.
岳天雷 《丹东师专学报》2013,(4):F0002-F0002,F0003
在当今儒学文化复兴之际,海内外研究儒学的专家颇多,其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也不少。但真正能够建构起完备的、周延的儒学思想体系的,当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崔大华研究员。崔先生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先后出版《儒学引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和《儒学的现代命运》(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两部巨著。这是他积二十年之功,对儒学思想结构、发展历程、理论特质、儒家传统、生活方式、现代命运等问题进行全方位研究的成果。观点新颖,多有创获,自成体系。这两部巨著不仅标志着崔先生新儒学观的完整建构,而且在儒学研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鲁迅的《雪》被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在九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以丰富、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从鲁迅的《雪》中所感悟到的语言美。1.语言的色彩美。读完整篇文章,我们的眼前仿佛铺开了两幅长卷,生动瑰丽的画面让我们如临其境,作者的文字如同一支神奇的画笔点缀出绚丽的色彩。在这些描绘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直接表明颜色的词语。  相似文献   

20.
明恩溥通过<中国人的特性>一书归纳了26个中国人的特性,其中绝大部分是负面的.虽然明恩溥在写作过程中尽力追求公允,而且在中国农村生活多年的他也确实观察到许多真实现象,但是作为外国传教士,明恩溥对中国的观察主要局限于中国农村的部分底层百姓,并只能看到中国人的一个侧面.由于中国人带来的各种障碍使他在华教务发展不顺,导致他更多关注中国人的负面信息;他也无法真正把握中国文化,对于看到的各种现象只能凭借西方文化的标准进行衡量,由自身的感受出发对中国人进行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