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拟对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克服方法进行探讨。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与途径克服和避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尽力消除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努力实现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导致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越是表扬某个学生,其他同学越是看不惯这个学生;过分批评某个学生,反而激起其他同学的同情;越是禁止学生某种行为,而重复该行为的学生。反而日渐增加;等等。这类现象都是心理学所指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作为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种违背常规的心理活动,通常表现出多种特点:一是对立性。产生逆反心理的学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众人和常规相对立的言论…  相似文献   

3.
4.
陈永钢 《新疆教育》2012,(10):62-62
体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才能有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非典过后,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也越来越强,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学生的健康教育变的由为重要。但目前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厌学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上述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对体育锻炼消极态度和厌恶情绪也会随之产生,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相似文献   

5.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我们很多教师在处理这个年龄段学生的问题时,由于不能正确认知学生在此特殊阶段的心理特点,教育方法简单生硬,激起了学生的逆反心态,形成师生关系紧张对立的状态,其结果反而和当初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6.
身为教育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着种种心理障碍。如自卑心理、恐惧心理、逆反心理……最为常见的是逆反心理。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和形成在教育教学中起了消极作用,而予以克服、消除无疑是势在必行。此文阐述了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一些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学生家长管理学生的时间减少,大部分学生回家后,都是跟着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加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当代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大,已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成绩一直提高不上去,有的甚至误入歧途。笔者认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加以引导,消除其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8.
马圆圆 《考试周刊》2012,(31):145-146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对高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消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逆反心理的消极作用,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各种表现及其产生原因,并从倡导自我教育、赢得家长支持、改善教育机制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四个方面着手,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深入的教育,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较为普遍的,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和反映,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自我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究其原因,不外乎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论“逆反心理”及消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实事求是教育、革命理想教育的具体想法,以求从根本上克服和消除“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1.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反感情绪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服从的心理状态。它的特点:①相对稳定性,无论家长、老师说得对与否,我一概反对。②偏激性,视正面教育为“唱高调”,视谆谆教导为“唠叨”,视严格要求为“束缚”。②主观性,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不客观。④盲目性,缺乏理智的思考,往往只为了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实事求是教育、革命理想教育的具体想法,以求从根本上克服和消除“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3.
邱相峰 《教育艺术》2004,(7):13-13,18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不合作,逆反心理严重等现象,致使师生关系紧张,教学难以顺利进行,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导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不是学生的意识问题,而是学生生理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中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特征和产生的原因,探讨改善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对教育教学有功,也符合素质教育目标要求。改善学生逆反心理应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为维护自尊而采取与常理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会迫切地希望摆脱成人的管制,为了表现自己已经成熟和独立,或担心别人无视自己的存在,他们常常会用对抗的言行和态度来突出自我和确定自我,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态度。此种心理状态在中学生中表现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17.
青少年在15岁的时候,常常表现出非常叛逆、希望独立的情况,心理学家把青少年在这段时期此类特别的心理变化统称为“15岁现象”。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心理学家发现,“15岁现象”已经悄悄提前了。  相似文献   

18.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要责任人。班主任要正确认识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遵循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有利教育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采取恰当的策略疏导和矫正学生的逆反心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如班级主题活动、丰富的校外活动、心理健康课程,并建立家长学校,开设家长校访日,从而化解学生逆反心理,增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学生在成长的同时,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开始对成年人的言行进行批评和反抗.如果成年人的要求和期望与孩子的思想不能形成共鸣,或是超过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从而出现反抗与对立.这就是说,即使有利于满足我们某种需要的刺激,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也会给人带来伤害,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根本性的逆转,由原来的赞成、接受、欣赏转为反对、拒绝、造避.  相似文献   

20.
中等职业学校的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复杂,职教工作者应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对其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并且要经常自我反思,通过反思改进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