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的来说,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比较单一,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还停留在观光旅游的层面。乡村旅游的最大卖点是乡土文化。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界定,并就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挖掘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浅析云南乡村旅游开展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游是2006年中国旅游宣传主题。云南有25个特有少数民族,其文化独具特色,保存也比较完好,具有发展高端乡村旅游产品的良好条件。我们可以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实施反贫困战略、乡村旅游的标准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寻求本土化、中国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副业生产的有效手段,也是乡民构筑乡村田园理想的契机.旅游的自我毁灭理论及旅游发展的实践特点要求乡村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乡村性的保持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开发中要真正贯彻体现科学的文化观、经济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平衡、文化平衡、经济平衡、代际公平、空间公平五个方面的目标;提高乡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别能力,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和谐的旅游环境,则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的文化功能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乡村旅游是城市旅游者"回归传统"、追寻异域文化以达到怡情、增长知识目的的活动.文章通过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分析,指出乡村旅游具有展示城市文化生活、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及激励教育等功能.应该努力发挥乡村旅游积极的文化功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是一个自然——文化——经济复合系统,它由乡村旅游的宏观生态环境和微观生态环境两个部分构成,包括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其中,自然生态环境要素包括:水系、大气、地貌、土壤和生物;人文生态环境要素包括:建筑、聚落、服饰、语言、精神风貌和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态度。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结构交叉,能流关系复杂。旅游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互动的辨证关系,自然和人文两个子系统是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两个子系统相关因子的进步和优化,但也可能造成对两个子系统及其因子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旅游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乡村旅游是城市旅游者"回归传统"、追寻异域文化以达到怡情、增长知识目的的活动。文章通过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分析,指出乡村旅游具有展示城市文化生活、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及激励教育等功能。应该努力发挥乡村旅游积极的文化功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与魂,缺少乡村文化内涵作为精神内核,乡村旅游业将失去生命力。乡村文化作为一村一地发展历程的有效见证,如若不挖掘不利用不传承,极有可能销声匿迹。因此,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不论是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均是一件利事。辽宁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为其深度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在分析目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辽宁省乡村旅游文化的构成,如遗址文化、民居与村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并针对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业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乡村旅游是近年旅游市场中出现的一项新产品,是以乡村特有的聚落景观、乡村经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及自然环境景观为基础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界定、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分析,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自然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乡村旅游内涵及特征。最后本文根据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指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两种主要形式,以期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乡村旅游肩负"旅游产业扶贫"重任,又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促进河北省乡村旅游向休闲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分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主要有乡村旅游产品由过去单一的食宿接待模式向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休闲农业、精品民宿等多业态转变,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多元化等;剖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化挖掘少、开发雷同、人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从文化升级、产品升级、制度转型3个方面提出了河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加强乡村文化生态建设作为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性工程,利在当代、泽惠后世。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中,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属于现代新型朝阳产业形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提升旅游内涵,旅游实现文化价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为指引,对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增强和提升乡村文化自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旅游”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于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因此,需要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充分而准确的分析,以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资源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旅行者的需要,丰富乡村旅游产品,营造鲜明的乡村整体景观意象,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2.
民族生态文化村旅游是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它的特点是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一种文化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开发这类乡村旅游资源要做到旅游产业发展与当地村民致富相结合、传统民族文化创新与保护相结合。大糯黑旅游开发规划较好地体现了以上思想。  相似文献   

13.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概念,参与式乡村旅游是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古村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具有发展参与式乡村旅游的独特条件。在系统分析怀化市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及中方县荆坪古村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等开发思路和发展理念,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体制创新对于贵州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意义深远。立足于中外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分析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意义,回顾近年来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深入总结、分析目前存在的乡村旅游体制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贵州乡村旅游体制创新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凤凰乡村旅游景点已经成为凤凰旅游热门。发展乡村旅游既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新途径,也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途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既可以增加农村经济收益,又可以加速乡村文化体系的形成。但我们认为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促进文旅融合、弘扬乡村文化有重要意义。苏南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但依然存在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文化底蕴、基础设施缺失等问题。可以通过打造吴文化特色乡村旅游,利用数字化媒体丰富乡村旅游形式,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文明乡风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苏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使苏南乡村旅游产品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对乡村旅游及其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分析了乡村旅游产品要素的分类,结合我省乡镇旅游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提出了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还提出 关于发展我省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本文以眉山市青神县为例,针对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中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论述了乡村旅游的含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旅游的空间公平问题与乡村旅游的三级概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是构建乡村旅游研究理论体系的基础。乡村旅游的空间公平问题在乡村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中日益突显,它要求理论研究必须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进一步的解构剖析,在二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的三级概念。在这一层面,旅游是表象,乡村是主体,文化是背景,发展是核心。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仅被作为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它还是构筑乡村田园理想的契机,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手段,即乡村旅游三级概念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和解放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凭借城乡之间的差异性,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疗养等的一种旅游形式。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在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乡村性缺失、行业管理不规范、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并提出了以保护我国旅游资源为前提,以发展旅游目的地文化为关键因素,更好地保护乡村旅游文化的特色和多样性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