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建永 《中国文化》2014,(2):203-211
汤一介先生是我国着名哲学史家、教育家和国学泰斗。汤先生祖籍湖北黄梅,1927年出生于父亲汤用彤先生任教南开大学的天津。按照族谱排序,他属“一”字辈。汤家乃读书世家,汤用彤先生希望儿子一生读书做学问,传承汤氏家族视读书为本分的家风,遂取“一介书生”之义而命名“一介”。  相似文献   

2.
傅璇琮 《寻根》2015,(1):82-83
我和周常林先生相识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我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工作,当时小组组长为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先生,我被聘任为秘书长,负责实际工作,当时曾着手编制小组的"八五"规划。周先生当时是河南教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前身)的社长。一天,他来京商议工作,于是我们在中华书局的会议室面谈。他建议拟和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合作,计划对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科技文献,按现代科学分类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出版。我觉得这是各省已报项目  相似文献   

3.
许抗生 《中国文化》2014,(2):197-198
9月9日晚上9点,恩师汤一介先生与我们永别了,我再也见不到汤老师,不能再聆听汤老师的教诲了,我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当天我是在去湖北黄梅县参加汤用彤先生纪念馆开馆庆典的火车上,听杨浩告诉我汤老师病重消息的。我本来是想参加汤老纪念馆庆典之後回北京,即去医院看望汤老师,真没有想到汤老师没有等我回北京即已仙逝。  相似文献   

4.
汤用彤(字锡予)先生生於一八九三年,今年是他诞生的一百周年,为了纪念他在学术和教育上的成就,北京大学出版社将出版《国故新知——汤用彤先生诞生百周年纪念文集》。季羡林先生为此纪念文集写了一篇序,在序中他论到近现代学术大师和前此的学术大师的不同,他说:  相似文献   

5.
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等著作。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汤一介先生似乎应当是一个埋头书斋、皓首穷经的纯粹学者,当你走进他的会客室,周围一排排书柜里密密麻麻排列的线装书与洋装书,大概也能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博学而严重的学者。的确,无论你与他对面交谈,还是通过他的著作与他交谈,你都能发现他是一个  相似文献   

6.
馬一浮先生著作、詩文、書信之整理始於1983年,中因遗稿搜集及經費問題數次停頓,至1996年始出版三卷本<馬一浮集>(下簡稱"馬集").①期間種種缘由,搜羅未能盡善,遗珠尚多.  相似文献   

7.
虞萬里 《中国文化》2010,(1):106-119
<正>马一浮先生著作、诗文、书信之整理始於1983年,中因遗稿搜集及经费问题数次停顿,至1996年始出版三卷本《马一浮集》(下简称"马集")。①期间种种缘由,搜罗未能尽善,遗珠尚多。2006年11月,笔者应中研院文哲所林庆彰、蒋秋华教授之邀请,赴台作  相似文献   

8.
刘梦溪 《中国文化》2014,(2):214-214
我与之往来比较多的师友,很多都在北大。而在这些师友中,汤一介先生和乐黛云先生,又自不同。我和他们相识、订交,快四十年了。他们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经常能从他们那裹受到教益。而且有情感的牵挂,做梦也会梦到他们。  相似文献   

9.
繆元朗 《中国文化》2012,(2):250-254
2010年7月,中华书局出版《刘永济集》,《诵帚词集云巢诗存》一册附有《刘永济先生年谱》(以下简称《年谱》),其中多处引用缪铀先生致刘永济先生的书札,而疏误颇多,以下分类辨之。  相似文献   

10.
编后     
《中国文化》2010,(1):205-205
<正>本期刊发汤一介先生两篇文字,都是警世警策之语,关心吾中华文化之命运者不可不读。张立文先生的两篇,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新解之外,还有他为韩国版文集所写的序言。另一探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教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天才布雷兹·帕斯卡生于1623年,1662年去世时才三十九岁。他死后,亲友们组成一个委员会,专门整理了他的大量遗稿并出版了《思想录》一书。尽管他是三个世纪前的历史人物,而今,甚至连遥居远东的人们都熟知其盛名,正是由于这一名著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包括了许多诸如“人犹如大自然中一根柔弱的芦苇,然而又是有思想的芦苇”之类发人深省的格言和警句,字里行间贯穿着他对人生不  相似文献   

12.
这里选辑的王国维书信手稿,为中华书局1984年版《王国维全集》(书信卷)所未收者,台湾的《王国维先生全集》也未收录,首次在这里发表。这批信件写于1921年。其时,王国维先生在上海。他的长子王濳明在天津任职。王濳明与罗振玉的女儿结婚,一起在天津生活。信中提及的罗君楚为罗振玉之子。这些信件是理解王国维先生和他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与周围人物之间关系的第一手宝贵资料,对研究王国维先生为人很有意义。发表这些信件,承王国维先生的公子王登明先生的同意。王国维先生女公子王东明女士,后台湾回北京扫墓时,也对此事给予了支持。北京图书馆善本部给予了帮助,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13.
汤用彤学术交往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一介 《中国文化》2004,(21):145-153
汤用彤与胡适。在《胡适日记》中多处记有胡适先生与用彤先生之来往,我在《汤用彤与胡适(一)(二)》(刊于《中国哲学史》杂志,2002年第四期)中用了一部分,这里对未录部分再补录于下,并作些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14.
二十四史各史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版本。从1959年起,我国史学工作开始了二十四史的整理工作。整理工作以各史的善本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吸收已有研究成果,作了标点、分段和校勘,纠正了旧本中的讹误、脱漏、衍、倒置等许多错误。1978年,二十四史点校本由中华书局全部出版。是目前普遍流行的最好的版本。但是,这个版本也还不能说已经十全十美,由于理解的不同,某些句读还可斟酌,一些不同记载的取舍也可商榷。因此,各史其他版本也还有参考价值。现将二十四史现存版本罗列简述于下,供研究检索、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汉末以来,中国多次出现了以"李弘"为名的作乱事件。汤用彤先生在《妖贼李弘》一文中列出了《晋书》中出现的四个"妖贼李弘",而其中最早出现的便是两晋之际江东的潜山李弘及其道团。然而李弘道团并不是简单的出世宗教团体,而与江东地区的侨旧矛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晋书·周札传》中记载:  相似文献   

16.
《寻根》2020,(4)
正在我们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时,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谢方先生对这个学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我们是不能忘记的。谢方先生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1957年9月开始在中华书局工作,1994年1月退休。他在中华书局40多年,最为重要的贡献就是编辑了"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和"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两套丛书,从而为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建设和  相似文献   

17.
啓功先生在上個世紀40年代後期曾寫過四首絶句,因是宴席上唱和的即興之作,先生没有保留手稿,故而這四首絶句没能收進北師大出版社所出的《啓功全集》、《啓功年譜》,乃至2017年出版的《啓功評傅》也不曾提及這次值得一記的"雅集",自然也就没有談到這四首絶句。啓先生這篇佚稿夾在柴德賡先生的手稿裏面,由柴念東先生保存了下來。柴老是北師大老校長陳垣先生的弟子,也是啓功先生的師兄,是一位傑出、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手稿、往來書札、日記等均由其文孫柴念東先生整理并陸續發表。啓先生這篇佚稿由三位作者對其加以考證、解讀,希冀爲研究啓功先生的書法藝術、詩歌特色和生平交誼等方面填補一空白,也從側面揭示著名戲劇家李金鴻先生的一項不爲人知的才藝。更重要的是,從中還能看到在日僞統治時期,啓功先生用自己的方式保持了民族氣節。  相似文献   

18.
编后     
《中国文化》明年开始就要交邮局发行了,还是每年两期,春季号五月十五日出版,秋季号十月十五日出版,邮发代号为80-617,关爱《中国文化》的朋友不妨辗转相告,需要者可直接向当地邮局订阅。本期不乏可读之作。范曾先生的李可染百年诞辰祭,情深如海,心香如寄,笔运如椽。他视李可染和傅抱石为黄宾虹后不可有二的画坛巨匠,说他们都达到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境地"。而比李之画作为"无  相似文献   

19.
《永乐大典》正本殉葬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乐大典》正本殉葬于嘉靖皇帝永陵玄宫说,首创者是中华书局的编审张忱石,时间则是早在工986年。也许正是如俗语所说好事多磨,《永乐大典》完工之日,即是命途多钟之时,其正本下落,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学界木少说法都很难足以使人信服。张忱石先生依据一些蛛丝马迹,深入分析、思考之后,大胆提出殉葬说。张忱石的《永乐大典正本之谜》,刊于中华书局出版的《书品))1986年第2期。以后他又将此文作了补充修改,先后刊于《历史大观园))1987年第2期、《百科知识)1988年6月号,并为《新华文摘》杂志转载。(转载时《文摘》编者误将…  相似文献   

20.
正"孝"文化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思想文化之一,世代传承,历久弥新,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之中的最基本的道德。正如杨伯峻先生所言:"封建时代也把‘孝弟’作为维持它那时候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孝"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这在儒家著作之中多有体现。《论语·学而》提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