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要素重配置效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研究中国高技术(制造)产业,传统产业生产要素投入的特点,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分析高技术(制造)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要素重配置效应,描述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状况,作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揭示创新资源再配置影响生产率增长微观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拓展MP方法建立聚集创新资源再配置的生产率增长分解方法,选取我国1998—2007年工业企业微观数据为研究样本,对中国工业总体以及代表性产业总量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实证分析创新资源再配置对工业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 创新是主导工业总量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除企业层面创新性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大外,创新资源再配置效率的改善也具有正向效应,其中技术密集型产业创新资源再配置效应相对较大.除了提升企业本身的创新效率,政府还应通过制订合理的产业政策促使高效率企业进入市场、低效率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强化创新资源跨企业的有效配置,提升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全国285个城市2005—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空间动态面板GMM模型检验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结论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为负向作用;而全要素生产率为正向作用。工业化对服务化升级的"结构红利难以维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从产业结构优化转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未来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结构和解决"结构性放缓"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证研究,我国创意产业在全要素生产增长率方面与传统产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对其它产业的影响和拉动作用还较弱。分析原因,我国创意产业的技术进步指数较低,说明创意产业的创意、创新程度还不够,还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机制,鼓励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6—2015年我国11个沿海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建立以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为门槛变量的面板门槛模型,考察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作用路径主要是技术进步;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全...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FDI与武汉市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做了实证研究,发现FDI对于武汉市的经济增长并未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FDI对于武汉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没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外资对于武汉市的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整体上来看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较低,外资产业流向和劳动力素质等原因是其技术溢出效应偏低和要素生产率不高的原因所在,最后,本文给出了武汉市外资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魏延田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6):40-41,45
分析了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认为区域科技资源再配置的原因在于供给与需求的变动、宏观与微观的冲突、增值与长效的差异以及增量与存量的转变,探讨了区域科技资源再配置的均衡配置理论、差次格局理论、关联效益理论、乘数效应理论以及流动配置理论。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9-2017年农业科学院省级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Hsieh and klenow建立的资源错配模型测算出农业科技资源总错配指数.基于地区农业科技资源错配视角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科技资源错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作用机理.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25...  相似文献   

9.
张世俊  邓峰 《科学学研究》2019,37(5):826-832
文章采用2004年-2015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西藏除外),结合空间计量的方法研究了国际R&D溢出对中国经济增长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全国整体看,自主创新、对外投资以及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仅有进口贸易能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自主创新、对外投资、进出口贸易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而进出口贸易则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积极影响;中部地区自主创新和对外投资会促进该地区经济增长,而外商投资、对外投资以及进口贸易则能提升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西部地区,自主创新和进口贸易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同时进口贸易还能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我国各区域应采取不同的对外经济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和因素效应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动效应明显,即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组织结构的刚性特征及对战略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刚性是指企业组织结构极端理性的特征,并会影响到战略变革。把该特征分为五个维度:正式化、集权化、整合化、复杂化与制度化,并以中国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正式化与复杂化维度对战略变革具有阻碍作用。更重要的是,制度化维度对战略变革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这与西方学者的众多研究结论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晓平  孙磊 《资源科学》2010,32(9):1685-1691
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对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变化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决策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基于改进的差值分解法,本文把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结果表明,过去10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其总体贡献率达90.48%。对工业内部36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结果显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最大,但同期高耗能冶金工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效率效应。未来中国工业节能降耗的政策设计应重点关注高耗能重化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并适度控制这些部门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避免产能过度扩张。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国内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局面,也面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CO2排放的严峻挑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因此,要积极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公平和公正的国际制度建设,积极应对全球低碳发展潮流下政治、经济、贸易和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国内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制定并实施煤炭等化石能源和相应CO2排放的总量控制目标和峰值目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能源体系的转型,顺应世界潮流,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薛明轩  杜晓翠  杨思思 《现代情报》2015,35(10):107-110
大数据的出现对电子政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大数据的开发和应用有助于我国电子政务提高服务质量、辅助决策、创新服务模式,推进电子政务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大数据战略,再从电子政务中的信息资源共享、公众参与和"数字鸿沟"3个关键问题出发,分析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重点讨论应用大数据为我国电子政务所带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Global warming is causing the climate to change, lakes to dry up and less rain to fall. In population ecology,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climate chan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size of species populations. To proof this model, long-term observational data are crucial, making researchers to turn to historical records of locust outbreaks.[1]  相似文献   

16.
胡春生  莫秀蓉 《资源科学》2016,38(12):2338-2347
资源型城市与其他类型城市间的经济差距是中国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十三五”时期“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目标需要攻坚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经济收敛的角度对1999-2013年间69个资源型城市与135个其他城市的经济差距进行了考察,发现资源型城市收敛更快,二者差距正在缩小。进一步地,对资源型城市经济收敛的结构分解表明,资源型城市间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为:①西部资源型城市和衰退型资源城市整体经济的收敛速度更快;②成长型资源城市除二产外,其他产业未收敛;③成熟型资源城市的二产收敛速度较低;④不含东北三省数据,东部资源型城市经济收敛速度依然最高;⑤近年来,一些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收敛趋势有所放缓。最后,本文指出,当前国家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达地区在突破瓶颈后,将开辟出新的增长路径。这种情况下,资源型城市必须跟上转型浪潮,以防止艰难缩小的经济差距再次拉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研究发现,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197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到200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传统的“南粮北运"的粮食生产格局已为“北粮南运"所取代。90年代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淮河区则是由于灌溉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增加导致其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加剧了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应对策略是充分挖掘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提高其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自给能力,从而减轻“北粮南运"带来的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8.
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利用1978-2008年的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并以其作为技术进步的指标,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技术进步和中国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长期内技术进步可以减少碳排放,而短期内技术进步对碳排放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研究了1999-2008年中国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及其分解,并针时TFP变动的时序特征及地区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研发创新TEP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效率推动的,技术进步改善的作用相对有限,研发创新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呈显著负相关,TFP并不是研发创新产出增长的主要源泉;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研发创新TEP增长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入世以来,我国的汽车产业得到迅速成长.但是我国的汽车产业到底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复制还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受到质疑.本文基于非参数Malquist指数方法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两个部分,运用该方法测算了中国汽车工业入世以来整体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并进一步探讨了汽车工业各子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特征.结果显示:入世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的TFP是由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个因素共同推动的,但技术效率的影响相对有限,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同时,子行业中差异明显,汽车业和汽车摩托车配件的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且都是由技术进步推动;车用发动机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且逐年下降趋势明显;改装汽车业的技术含量不高,更多的是依赖于规模效应的发挥;摩托车业的产业地位导致其TFP、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