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方课程是地方根据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设计开发的适应本地区学生发展并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课程,它弥补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难以涵盖的内容,克服了国家课程脱离地区实际的缺陷,解决了校本课程内容上相对单一、过于狭窄的不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课程体系。因而,地方课程显现了不同于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鲜明特色。探讨和把握地方课程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地方课程基本特点概述关于地方课程的特点,国内外学者已有一些研究。一般是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取材角度、课程实施等方  相似文献   

2.
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时至今日,国家新课程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校...  相似文献   

3.
地方课程又称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  相似文献   

4.
孙武平 《宁夏教育》2008,(11):26-27
目前银川市在实施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开发地方课程方面仍有很多不足。当前,正值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之际,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可贵的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作为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教育,应当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开发地方课程的方式,促进本地区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普及。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强调课程对学校及地方的适应性.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四川省教育厅于2009年重新制定了《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方案》,在四川开发了“生活·生命与安全”、“家庭·社会与法制”、  相似文献   

6.
早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正式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时至今日,国家新课程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那么,地方课程的状况又怎样呢?应当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实施?为此,我们特约全国课程与教材专家、《房山文化》地方教材主编、特级教师覃遵君先生撰写了系列文章,结合本人亲历的地方教材开发过程,试图从地方课程开发的选择定位、框架结构、呈现方式、基本特点、实施建议、资源开发、参考借鉴等角度进行解读,旨在与有志于地方教材开发与实施的同仁交流与共享。  相似文献   

7.
在三级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地方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设的课程”。地方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它既是对国家课程的很好补充,又是对校本课程的有力指导,是沟通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桥梁,它还是联系学生和社会的纽带。除此之外,地方课程还能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文化品位和传承地方优良传统。地方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课程管理主体的多级化、课程目标的地方化、课程内容的社会化、课程实施的个性化、课程评价的多元化等方面。一…  相似文献   

8.
李珏 《林区教学》2008,(4):27-28
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说起,阐述了地方课程在国家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我国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从自己开发地方课程的实践活动中所进行的一些理性思考和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方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宏观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近年来,广西自治区政府和教育部门为本地区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做出了一定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然而,在地方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地方课程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然而我们以往的课程观念局限于国家统一设置的课程和教材,对丰富多彩的地方课程资源没有进行开发利用。与此课程观念相对应的则是教师在课程教材方面只是执行者而不是研究者和创造者。随着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我校积极进行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中心、学生需求为基础、自主发展为导向”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试验,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提出"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要求,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要发展地方课程,应采取以下策略:更新观念,提升地方课程意识;国家课程体系应预留空间;地方行政部门和校长应大力支持;改革考试评价体制,促进地方课程发展。  相似文献   

12.
略论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政策发生重大变革,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式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是我国课程改革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的进步。地方课程作为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发与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课程改革的全局,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地方的基础教育质量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地方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地方课程主要指,凡是在地方实施的课程都是地方课程,它既包括国家课程在地方的实施,也包括地方指导校本课…  相似文献   

13.
成尚荣 《宁夏教育》2008,(10):78-78
地方课程有其独立的地位。其一,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一样,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态,承担着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发展的重任,在共同承担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基础使命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各类课程之间当然有联系,但要说地方课程服从于、服务于、补充于国家课程,必然削弱地方课程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确立与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开发机制与管理模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也是教育管理体制以及课程改革深化的必然。国内外地方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地方课程开发在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满足地方与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多样性、差异性以及有效促进地方、学生、学校、教师及课程自身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地方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宏观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近年来,广西自治区政府和教育部门为本地区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做出了一定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然而,在地方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不少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地方课程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地方课程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地方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自我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家乡亲情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地方或社区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课程实施效果的好坏当然应以是否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为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然而我们以往的课程观念局限于国家统一设置的课程和教材,对丰富多彩的地方课程资源没有进行开发利用。与此课程观念相对应的则是教师在课程教材方面只是执行者而不是研究者和创造者。随着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  相似文献   

18.
杨建伟 《教学随笔》2009,(11):37-3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地方课程在我国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中中介地位的正式确立。地方课程作为课程结构中的中介环节,其地位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与国家课程的关系上,地方课程不仅是国家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发展和优化;  相似文献   

19.
一、地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当前,我国已由国家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过渡到了以国家课程为主,兼重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国家课程是根据国家对未来公民基本素质的一般要求而设计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基本教育标准,它对各个地方、各个学校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共同的。地方课程是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实际对人才的特殊需要而设计的,反映了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也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特殊性。学校课程是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及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它反映了社会对…  相似文献   

20.
知识管理:地方课程的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课程是地方依据国家课程的要求、规定及方针、政策,结合地方实际,使国家课程得以在地方创造性地实现的课程。为此,要创建专门进行课程知识管理的机构,实现课程知识管理方式的创新;建立合作的课程文化;为学校开拓课程实施的空间提供服务;创建教师发展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