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与灵感     
生活中有句俗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在新闻写作中,有时新闻采编人员在提炼主题和谋篇布局上苦思冥想,毫无所得,但偶然为某一件事甚至某一句话所触发,顿时开窍,文思泉涌。正如古代文艺理论家沈宗骞所说的:“心花怒放,笔态横生,出我腕下,恍若天工,触成笔端,无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走进青春的梦,心,便踏进诗的季节、踏进诗的岁月……年青的诗,不一定是“悟性的升华与理想思考的有机结合物”。诗就是诗,它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灵感的闪烁;它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情的激发。诗的花,绽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等你用爱  相似文献   

3.
我以教学为业,爱好新闻,抽空写点稿子。若问:何以解释“厚积”与“薄发”的关系?几年来,我从实践中体会到,坚持业余写稿,一定要立足本职工作,留心于周围的环境和事物,细致观察,仔细体味,深谙其本。古语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踏破铁鞋”与“偶然得之”用以说明写稿中的苦恼与喜悦、积累与发表、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相似文献   

4.
搞新闻的人没有想象力不行,想象力太丰富却让人苦恼。没当记者时想着要当大名气的记者,当了记者才知道这是需要机会的。面对那种轻车熟路、立意平平的报道,也让人苦恼。但我宁愿苦恼,也不甘心那种轻车熟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便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哲人的话鼓励我在苦恼中探索——相信踏破铁鞋有觅处。有人问,象“军马退役”这样的宏观信息,恐怕只有从会议或文件中才能得到吧。其实不然,得来还  相似文献   

5.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写文章的人,差不多都背得出这两句诗。那意思,也极其明显。我有一个朋友,他有时几个月不写一个字,有时却一夜之间,洋洋洒洒,文不加点,万言成就。问其诀窍,他笑一笑说:“得来全不费功夫”。我有时看画家作画、书法家写字,也常有这种感觉,他们的精采力作、那动人心弦的涂抹、那力挽狂澜的勾勒、那情不自禁的点染、那联想万千的烘托、似乎都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远不像干体力劳动的那样,为了干  相似文献   

6.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所以新闻素材必须到现实中寻找,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通过新闻采访搜集新闻素材,有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却“得来全不费工夫”,机遇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采访中的机遇,可以理解成能获取高价值新闻的机会,如:采访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突发性事件,采访重要人物的活动和典型人物的事迹等等,能有这样的机会并将之成功地报道出来,对记者来说是一种幸事,它有时可以让人“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7.
5月初,《许昌报》一版头题位置发了我一篇主题为《临时工王爱民15年间21次被评为先进模范》的消息,报道对象单位的一位业余报道员见到我后说:“王爱民的材料我翻腾了不知多少遍,也没写出新味,你咋一摆弄就挠摸了个头条?真是我踏破铁鞋无觅处,你得来全不费功夫。”“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句话,我至今未敢赞同。此篇稿件从采写到见报的过程,可以说付出了相当的艰辛。收集素材、提炼主题、选择角度,道道关口不说是披荆斩棘,也可说是费尽心血了,因而说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记者“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新闻,另一些记者却于无意中“得来全不费功夫”;有些记者原定的采访计划落了空,却又遇上“意外之喜”;还有的人“八小时之内”一无所得,“八小时之外”却大有斩获,而这一切除了有机遇的因素在起作用外,还有“无意注意”在“作祟”。 新闻观察中的无意注意是指记者不带任何自觉目的,对社会现象进行自由观察,从表面上看,这种观察方式既“散”又“漫”,不易找到  相似文献   

9.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 记者的职责告诉我们,寻找新时代的焦裕禄,为我们党的干部队伍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也是现实时代的需要。记者深知,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中是不乏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的,关键在于挖掘。说来也巧,我有幸认识了当时担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并成了过往密切的朋友。这是1990年下半年的事。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记者要用脚采访,要用眼睛采访,处处留心皆题材。也有人说,记者要象鱼鹰那样寻找目标,盯准了鱼就叼住不放;象猎狗那样四处扫视,发现野兽就穷追不舍。我感到这些说法都是经验之谈,很有道理。不久前,我在广州的一次采访,就有这样的感受。记者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是采访,只要随时随地做有心人,象鱼鹰、猎狗那样寻找自己的目标,就会有所获,有时还会出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意外收获。那是前年4月中旬,我因为左眼高度近视,连光也看不到,听说广州中山医学院附属眼科医院治疗眼  相似文献   

11.
新闻采访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条新闻线索,看起来踏破铁鞋也难觅,却是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并不是“运气好”,而是处处留心发现新闻线索的结果。近几年来,无意中撞到的几条新闻,使我对这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新闻业大发展的今天,新闻记者队伍的数量迅速扩大,但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却难以“迅速”。不少编辑在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稿灾”时,也面临着“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稿荒”焦虑——好稿太少。究其原因,还是记者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本功不过关。  相似文献   

13.
在哪儿发现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人找物,最欣喜也最无奈的感觉恐怕莫过于此:“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咱这些当记者的有时也真像“跑街先生”,老在茫茫人海中逡巡,寻寻觅觅,不怕天下事多,就愁三日无事,逮着条大鱼便一窝蜂似地死命炒,就怕找不到抓不牢“热点新闻”。其实这“热”与“冷”总是相对的,华山一条道固然不错,但天底下还有句老古话“条条大道通罗马”教人为人处世行路呢。须知“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前提是首先得踏破铁鞋。新闻固然不会重复,但再千姿百态从采访角度讲总不外乎两大类:“我找它”与“它找我”。生活中处处有新闻,但倘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寻觅精神和寻她个千百度的实践,好新闻将始终难和你结缘。  相似文献   

14.
多次听人说到“温源宁”这个名字。听张中行说过,听徐迟说过,听毕奂午说过,听曾卓和田野说过。可惜一直没读到温源宁的书。 今年春上,过江去看曾卓老师时,他送了我一些书,又借给我一些书看。其中有一薄薄的小册,使我大喜过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一簿册,原来正是温源宁用英文写成,诗人南星译成中文的那本著名的小书《人物剪影十七幅——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15.
如今,假新闻层出不穷,简直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不仅常让普通读者屡屡上当,甚至还使新闻记者频频"吃药".因此,新年伊始,本刊同仁便酝酿评选去年的十大假新闻,欲将其公之于众.无奈事过境迁,要想再追根溯源,难度颇大.正在为此事犯愁,没想到又有一个假新闻送上门来,而且就发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正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相似文献   

16.
如今 ,假新闻层出不穷 ,简直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不仅常让普通读者屡屡上当 ,甚至还使新闻记者频频“吃药”。因此 ,新年伊始 ,本刊同仁便酝酿评选去年的十大假新闻 ,欲将其公之于众。无奈事过境迁 ,要想再追根溯源 ,难度颇大。正在为此事犯愁 ,没想到又有一个假新闻送上门来 ,而且就发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正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黑色的星期一”2月26日 ,一个普通的星期一。然而 ,对上海新闻界所有从事城市规划建设报道的记者来说 ,却是一个暗无天日的“黑色星期一”。一上班 ,当记者们打开电脑 ,上网搜寻各地新闻时…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新闻工作者除了睡觉以外,应当都在工作。”道理很简单,新闻事件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不是由记者和通讯员决定的,恰恰相反,记者和通讯员的工作要由它来决定,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和通讯员在进行某次新闻采访的时候,除了把主要精力投入其中外,还应当给脑瓜子留一个空间,一旦有什么新情况发生,就能够立即做出相应的反应。去年11月初,我们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部分学员在驻豫某部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新闻采访实习期间,有一次我仅用半天时间就捞了两条“网外之鱼”,分别在《解放军报》和济南军区《前进报》见报后,顿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相似文献   

18.
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笔者供职于贵州日报3O余载,费脑、费力、费时写了不少新闻稿,且曾想拿出几篇质量上乘的作品,到省里或全国去评奖。但终因笔力欠坚等原因,多年的愿望未能实现。 岂料,1995年9月28日,笔者发表在贵州都市报上的《筑城今秋梧桐落叶晚》一文,竟“意外”地获得了第十一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也算是对自己翘首多年的一个回报吧。 《落叶晚》报道的是以往贵阳一进入秋天,沿街的法国梧桐就纷纷扬扬落地不止,而1995年“立秋”后50多天,梧桐叶才开始脱落。这是为什么?一  相似文献   

19.
蒲润洲 《档案天地》2013,(11):35-36
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我萌生过写一部平北抗战小说的念头,为了丰富素材、充实故事,特地到赤城县档案史志局借查阅档案。查阅中间,竞无意中翻到了蔡平同志致徐纯性同志的一封信,让我倍感兴奋。此前,关于这封信,我曾听原张家口地区党史办公室主任孟常谦谈起过,但信存于何处却无人知晓。这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如获至宝,立即将内容抄了下来:  相似文献   

20.
我们这次拍摄《还你一世情》,并把卞少辉确认为片中的主角,出于一个比较偶然的机会。一次,在拍摄收藏石头的一位老人时,他给我们看一份1991年的《西安晚报》,因为上边有他收藏石头的一篇报道。而我在看报的时候,注意到报道旁还有一条消息,说一个叫卞少辉的青年工人,一次在灞河救出了三个落水儿童。当时我们并没往中国家庭上想,只是想给栏目再拍个节目,就去找这个卞少辉。厂里的同志介绍说小伙子挺不错的,还把卞少辉也曾被人从灞河里救过,而且把救命恩人赡养起来的情况向我作了介绍。我当时一听,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