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态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本文从分析和谐社会生态价值本质出发,揭示了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应坚持生态价值原则、生态效益价值标准、生态文明价值目标,同时指出提倡生态思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和谐社会生态价值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绿色和谐校园是教育部门响应政府倡导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积极举措,建设绿色和谐校园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生态安全,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绿色和谐校园的生态价值意蕴具有双重性,它不仅是一个理论探讨范畴,更是一项实践性较强、操作性较强的社会生态教育活动,要教育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自然观,并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责任感教育,以期将绿色和谐校园生态价值观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共同体的和谐,和谐社会是共同体价值的体现。共同体视野是和谐社会的理想与现实诉求。用理性作为重构共同体秩序的支撑点;用“协同思维”重构共同体机制;用生态价值观重建共同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有助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实现生命的本真意义.通过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帮助人们调整思想和行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全面实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趋势,与社会和谐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确立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认同,构筑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6.
佛教生态和谐理念的构成要素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思想生态观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对于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佛教的生态和谐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本质有着相通的地方,佛教生态和谐理念对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因而应确立文学和谐价值观及和谐审美观。这既需要继承弘扬中国和谐文化传统,又需要顺应社会时代要求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和谐美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推动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因而批评应确立和谐价值观及和谐审美观,这既需要继承弘扬中国和谐文化传统,又需要顺应社会时代要求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和谐美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引领和推动文学发展及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与社会和谐发展产生了矛盾和冲突。确立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认同,构筑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生态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层次、开放、有序的德育生态系统,它强调道德教育各要素有机关联所形成的整体结构。道德教育生态的和谐是道德教育与人、社会和自然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和谐,是道德教育自身内部多元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和谐。道德教育生态的核心价值,就是基于生态理念和方法,体现道德教育与社会、自然和谐统一的价值诉求,即尊重主体、回归生活、融入社会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它以社会主义为前进方向和理想追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旗帜,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神纽带,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准则,其根本价值取向集中地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价值取向,切实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其中根本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传统发展观是"以物为中心"的发展现;与传统发展观相比较,科学发展观凸显出社会发展的人本性,这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一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三要营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环境。从传统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观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政治建设的终极取向,而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两者是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彼此包含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人的政治生活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4.
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看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文全 《教育研究》2006,27(12):12-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市场经济的本质奠定了二者和谐共生的客观前提,德育与社会和谐共生不仅具有历史必然性、可能性、静态性和动态性,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一般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价值取向,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还有着更加深刻的制度保障与经济伦理根源。为了实现德育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必须进行德育观念、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5.
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公平、合理和有序的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公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和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我国社会公正方面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彰显,这已对社会的安全运行与和谐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弥补社会公正的缺失,真正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文艺价值取向的二重性,探讨了和谐社会构建中文艺价值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二为"方向和贯彻"双百"方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我们文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的角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特殊具体的文化层面,即精神文化系统的和谐问题,就是要解决好文化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上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即“文化和谐”问题;二是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来讲,就是要打造一套全新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用它来促进和保障完整全面的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必然。从伦理学视角解读,以人为本内涵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指向:(一)提升人类主体的道德人格,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爱,保持人格的纯洁性,使社会道德文明的进步奠基在人格的守护与提升上;(二)实践价值理性的道德精神,凡是涉及人的道德需要,都给予理解和尊重,既重视满足人们物质利益和人生权利的渴求,又重视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追求;(三)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构建科学与人文协同并行的和谐社会,把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与生命本质的理想实现作为历史进步标志的终极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9.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社会公平一直是引导人类进步的价值导向。作为未来理想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处于和平建设年代,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党长期追求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社会公平凸现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20.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利益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价值取向。社会公正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利益的公正。形成公正合理的利益格局是现阶段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重点,为此首先要转变观念,这是先导和前提;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这是根本;再次要形成合理分配结构,这是核心;最后要加强监督,这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