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问卷方式对我国华东地区4省(1市)193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只有57.16%。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铁主要因素有: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氛围和硬件设施;体育知识掌握情况;体育伙伴;中学阶段所受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16岁以上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16岁以上居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为18.52%,其中,汉族比例占75.24%,少数民族比例占24.76%;城市人数比例为88.76%,农村人数比例为11.2%;在职业分布中,农民比例占2.12%等。据此,提出大力发展民族体育产业、强化推广农村全民健身运动、有效解决民族农村地区体育活动资金不足、加速培养民族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广东部分高校教职工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4所高校554名教职工进行调查,了解广东省高校社区教职工体育锻炼现状及特点。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调查人数的45.3%;年龄分布呈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40—50岁人群参加体育锻炼较少;工人参与率低;患有慢性病的教职工参与率高。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项目以球类、散步、慢跑为主:参加目的以保健强身、娱乐、交际为主。进一步分析提示,年龄、职业、有否患慢性病影响着体育锻炼的参与率;应加强教职工的保健意识,动员教职工积极投入全民健身运动。  相似文献   

4.
采用测量法和问卷调查对太原晋中阳泉成年妇女的身体素质现状及体育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山西中部妇女的身体素质是呈中下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为38.2%,体育锻炼目的单一,体育项目单调,场地简陋。家务重,工作忙是影响妇女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要转变传统观念,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改善体育锻炼环境,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以全面提高妇女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5.
1培养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能使人们终身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和闲暇娱乐的需要,保持健康的体魄,为事业服务。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加强学生参加体育银炼习惯的培养。2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几种表现由于学生个体对体育认识上的差异性和生理上等客观因素的原因,在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往往有如下表现。1.依从型。在认识和情感上虽不能达到与体育锻炼要求一致,但出于权威命令或希望避免惩罚、获得奖励的动机,在行动上仍遵照执行。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可知人们的认知过程与控制感、能力感、…  相似文献   

6.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我国民航飞行员业余体育锻炼现状,结果显示,在调查的646名飞行员中,目前我国民航飞行员业余体育锻炼的参与比例为92.6%(n=598);影响民航飞行员业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作任务繁重(87.3%)、家庭事务太多(42.6%)、场地器材不足(32.5%)等.结论是民航飞行员业余体育锻炼参与度较高,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比例不高,建议航空公司要重视飞行员业余体育锻炼,加强体质健康管理;飞行员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体育锻炼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共获得济宁学院、济宁医学院在校大学生有效样本6877人。对其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研究体育锻炼对体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强度普遍偏小,男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不均衡,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以跑步和球类为主;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有缺少时间、惰性和没兴趣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各项素质指标明显好于不锻炼者。建议有关部门和学校应该高度关注和研究形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通过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将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所得结果进行x2检验.经调查,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鉴于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高效能性,有必要组织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9.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目前湖南省多所普通高校中年女性教师的体育锻炼进行调研,初步探讨了高校中年女性教师体育锻炼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论述了体育锻炼对高校中年女性教师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部分高校女性教师不同程度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但每周3次以上的只占24.1%,且体育锻炼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与运动量过小有关。(2)高校中年女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成人组正常水平,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3)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高校中年女性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  相似文献   

10.
以1165名在校学生为被试,对中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中学生抑郁、焦虑、人际敏感病态检出率分别达到4.5%、5.7%和5.0%,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整体情况与产生良好身心效果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性别差异显著;不是每个体育锻炼因子都能对抑郁、焦虑和人际敏感起显著的积极作用。存在因子差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某综合性大学的303名体质弱势学生(其中男生162名,女生141名,平均年龄为19.9岁)参加体育锻炼的阶段、运动量及其情绪状态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前中后3阶段人数比例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分布特征;在体育锻炼运动量选择上以参加"小运动量"为主;不同体质类型大学生在参加不同锻炼阶段、不同运动量的人数比例存在很大差异。2)偶尔参加或有规律地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体质残障型、肥胖型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缓解体质瘦弱型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缓解肥胖型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3)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体质瘦弱型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缓解其消极情绪体验;小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缓解肥胖型大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通过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福建省部分在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较低,锻炼时间不足;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间都低于男大学生;福建省普通高校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5年河源市国民体质监测的询问调查数据以及现场体质测试数据,就河源市不锻炼、偶尔锻炼和经常锻炼三组人群的体质状况与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指出:(1)体育锻炼对增加肌肉含量,改善体脂分布及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于柔韧素质和平衡能力有积极作用;(3)河源市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意识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当前宁波市女教师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女教师是经常和有时参加体育锻炼的;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多层次的;活动的时间大多数在10'-30'之间: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形式和场所时都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工作忙、家务重无时间和本身不喜欢体育锻炼是影响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职业女性的体育锻炼和心理压力的现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体育锻炼对心理压力的影响作用、哪些锻炼因素对心理压力影响最大。结果:娱乐身心是职业女性锻炼的主要目的,参加规律性锻炼的人数很少;44%的职业女性处于健康危险压力(过大压力)状态;锻炼的频度和目的是影响心理压力的显著因素,心理压力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效应。结论:轻松愉快地参加1-2次/周的规律性体育锻炼能明显缓解职业女性的心理压力,增进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城市女性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山西省城市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多元化并带有明显的年龄特征;绝大部分城市女性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务实性非常突出;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是以与同事、朋友为主;而缺乏场地器材、缺乏余暇时间、工作太累等是影响城市女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城市女性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家庭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城市女性的幸福感受到一定影响。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城市女性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增加城市女性的社会资本,进而增强其幸福感。运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资料,探讨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频率与社会资本对城市女性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参加体育锻炼,且体育锻炼频率高,有助于增强城市女性幸福感;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能够增强城市女性幸福感;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城市女性而言,社会交往越频繁、社会信任水平越高,其幸福感越强,即社会交往、社会信任在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锻炼频率与城市女性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因此,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积极采取相关措施,调动城市女性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增强城市女性群体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体育锻炼人群的体质状况及体育锻炼的效果。方法:对研究对象按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分类,分析比较不同锻炼情况下的体质状况差异。结果:广州市成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率达到60.4%,明显高于不锻炼人群的39.6%;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身体机能、素质水平高于不参加锻炼人群的水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这种作用效果更明显。男女经常锻炼者的BMI总体水平高于偶尔锻炼者和不锻炼者;女性经常锻炼的"腰臀比"水平低于偶尔锻炼和不锻炼。结论: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对身体形态的改善不明显并与相关研究存在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深入研究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更好地开展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增强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民工体育认识及参与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农民工体育认识现状、体育锻炼规律性及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文化程度及经济收入的农民工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存在着明显差异,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呈现出无规律状态,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依次为工作忙、身心疲惫、缺少余暇时间、没有合适或免费体育场所等。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增强农民工体育认识、促进其参与体育锻炼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