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跳远运动员肖洁萍,早在1965年跳出6.44米的好成绩,创造女子跳远全国纪录,进入当时世界第9名,从而使我国女子跳远达到世界水平。18年过去了,我国女子跳远仍停留在6.44米以下的水平。而当今女子跳远的水平提高很快,现在的世界纪录已经达到7.20米,突破7米大关的运动员有7名之多。尽快突破6.44米的全国纪录,缩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已经成为女子跳远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迫切任务。近两年来我国女子跳远后起之秀不断涌现,广东的廖文芬已经跳出6.41米的好成绩,获得第九届亚运会金牌;天津的李惠荣也跳出了6.36米的好成绩,目前已经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信息技术、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决赛前三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跳远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世锦赛女子跳远运动员的起跳技术整体上已达到世界优秀水平,在起跳阶段蹬地角度、起跳扇面角度比较理想;在起跳中时间大体呈现T1> T2=T3 的特征,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性;运动员起跳腿的"缓冲与蹬伸"和摆动腿的"蹬、摆"技术呈现出摆动腿摆动不积极、蹬伸质量不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参加2004年5月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女子跳远决赛中成绩前6名运动员起跳技术影片的解析,并与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有关环节运动学参数的对比发现,我国运动员在起跳中具有良好的弹性,起跳蹬伸技术比较成熟,但起跳扇面角不够理想。在助跑中绝对速度较低,而垂直速度和腾起角接近世界水平,说明我国运动员起跳时垂直分速度占腾起初速度的份额较世界优秀运动员大,她们的腾起角与腾起初速度并不完全匹配,原因是一味追求腾起角度而忽略了水平速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1992年全国田径冠军赛14名女子跳远运动健将的起跳技术的科学分析,意在指出合理的腾起角对跳远成绩的重要影响,为改进我国女子跳远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跳远起跳技术的发展孕育了跳远世界新纪录的诞生。本文通过对世界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鲍威尔和刘易斯的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综述分析,揭示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特征,为跳远教学与训练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010年8月在沈阳举行的辽宁省第11届运动会女子跳远决赛前七名运动员起跳技术录像的解析,将运动员起跳缓冲和蹬伸阶段的时间、重心速度及个别关节的角度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制约辽宁省优秀少年女子跳远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关键因素是力量素质的薄弱。由于力量薄弱造成起跳腿着地瞬间膝角偏小、最大缓冲时膝角偏小、蹬伸时间加长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技术上,缓冲时间和蹬伸时间的合理分配,摆动腿的有效摆动都对起跳产生一定的影响。就如何提高素质、改进技术给出建议,为少年跳远运动员的训练提供有益的参考,并为2013年全运会辽宁女子跳远项目后备运动员提供训练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外女子跳远运动员有关运动学技术参数的对比分析,对提高我国女子跳远成绩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提高绝对速度能力是提高跳远成绩的前提,提高运动员快速的起跳能力是关键,提高起跳动作的各环节质量对提高跳远成绩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找出目前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技术存在的问题,为其动作技术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运用文献资料法、三维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动作进行三维录像解析分析。研究得出:八名运动员的着地角均偏小,不利于快速起跳动作的完成;郑艳、陈水清和邹畅三名运动员的蹬地角均偏小;除陆敏佳和许小令外,其余六名运动员起跳扇面角偏大,降低了起跳效率。八名运动员起跳腿部力量偏弱以及抵抗冲击力的能力差,导致缓冲效果不理想;八名运动员都较好的控制了腾起角度,但绝对速度偏小使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的腾起初速度与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加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解析法、数据处理法,对参加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运动员(最后筛选取20名)空中技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空中技术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关系。结论认为:我国女子跳远运动员空中技术对起跳效果有影响。走步式空中技术能在起跳过程中通过紧密衔接的摆动腿加速前摆和制动前摆,加快起跳腿的缓冲和蹬伸动作速度,促进身体重心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而且水平速度没有更多的损耗,从而获得更大的腾起速度和腾起角,腾起时身体重心的垂直位置更高,最终取得优异成绩,促进跳远起跳技术朝着快速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拍摄、生物力学解析及数理统计等方法,结合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原理,对参加201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的我国8名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时的髋、膝、踝关节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揭示队员们起跳过程中下肢关节及相关肌群的工作情况.为指导跳远运动员改进起跳技术,完善训练计划,提高专项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运动训练的量化监控已成为当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我国优秀女子跳远运动员李静的助跑速度、起跳能力、起跳技术及其身体素质发展水平的多年量化监控过程进行了追踪研究 ,旨在总结其成功经验 ,探索我国跳远运动科学化训练途径 ,并为我国跳远运动水平的再提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短跑运动员跳远助跑起跳教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短跑运动员副项跳远教学与训练初期,解决运动员助跑起跳的不稳定、助跑与起跳的衔接不紧密现象,并采用建立加速节奏的办法,将短跑加速跑的动作结合起来,以期望能使跳远教学与训练更加符合短跑运动员参加副项比赛的要求。通过对20 名女子短跑运动员试验,表明短程快速助跑起跳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助跑与起跳的衔接技术,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助跑节奏和完成空中动作,提高跳远成绩。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我国女子跳远优秀后备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的现状,笔者将其多项指标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进行比较,并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后备选手在技术和能力上都存在着较大的欠缺。  相似文献   

14.
起跳技术也是衡量跳远技术的主要指标。研究从跳远的起跳技术特点出发,对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男子跳远前8名运动员起跳阶段的时间参数、速度参数和角度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前国内优秀跳远运动员和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运动员起跳过程中,转化阶段变异性偏大,导致起跳阶段的动作稳定性较差;转化和蹬伸的时间过短,最终影响到起跳效果;腿部蹬伸能力与较快速的助跑速度不相匹配,出现了助跑速度快但无法腾起的现象,都反映腿部蹬伸力量欠缺。  相似文献   

15.
女子跳远曾是我国田径运动中水平较高的项目之一。一九六五年肖洁萍就已达到6.44米的成绩,排到世界第九名,进入了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行列。七十年代,世界田径运动水平发展很快,女子跳远世界纪录已达到6.99米。七七年世界前八名平均成绩已达到6.73米。我们与世界水平又增大了差距。为了尽快提高我国女子跳远水平,深入了解和研究跳远助跑技术存在的问题很有必要。我们于七七年在石家庄市举行的全国田径运动会上,对女子跳远前八名运  相似文献   

16.
一、制动起跳阶段一般来说,从现代第1届奥林匹克运动即1896年到20世纪40年代,这段时期是急行跳远技术的制动起跳阶段。 这个时期(1896~1949年)由于世界科学技术尚不十分发达,跳远技术也就仍然带有自然的原始技术特点,还不能够从理论上认识到速度对取得良好跳远成  相似文献   

17.
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助跑及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绝对速度、助跑速度利用率、起跳支撑缓冲能力、起跳蹬伸时机等主要技术环节,对我国跳远运动员与世界跳远运动员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差距所在,为我国跳远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1名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特征的比较研究,认为: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只有各方面素质均衡发展提高,各项技术最佳组合与匹配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世界跳远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跳远运动员短跑速度的发展;保持一定的水平速度,努力提高速度转换率,增大腾起垂直速度和腾起角度,这是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最显著特征;助跑最后6 ̄1m的速度、腾起速度垂直分量、腾起角度、水平速度转换率、水平速度损失率是综合评价跳远起跳效果的最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在跳远比赛中,运动员因多次起跳犯规,而不能发挥自己水平的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世界高水平男子跳远比赛的踏板起跳成功率为75%左右,而我国的情况更差。第五、六届全国运动会男子跳远比赛起跳的成功率不足70%。1990年,年度比赛中仅为35%。由此可见,起跳犯规现象的普遍存在,已严重阻碍了跳远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随着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的进一步提高,运动员要在快速助跑中准确踏板起跳,必须在3~6次试跳中提高成功率,并跳出最佳成绩。1988年奥运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23人起跳技术影片的解析,并与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起跳有关环节运动学参数变化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优秀跳远运动员助跑绝对速度较低,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损失较小,从而获得的垂直分速度亦较小,腾起角度相应偏小,运动员的起跳能力较差,在快速助跑中跳不起来。提高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应是我国跳远速度训练的重点;正确处理“跑得快与跳得起”的矛盾,仍是我国跳远技术训练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