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诵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2.
张蕾 《成才之路》2011,(8):32-32
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3.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语文教科书”)所设的“诵读欣赏”一栏,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其它版本所没有的。“诵读欣赏”包括“诵读”、“欣赏”两个阶段,意在诵读中欣赏,在欣赏中诵读,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达到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的目的。《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要求学生在“诵读古代诗词”时,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有些诗文应要求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4.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诵读”二字与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如影随形,可以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诵读都是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这一两千多年来相沿不辍,又得到了当代语文教育充分肯定的教学法的价值何在?在其运用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5.
孟荣芝 《成才之路》2011,(32):94-I0023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干百年来,诵读已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产物。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语文学习的新思路、新方法,所谓的“死记硬背”诵读法遭到了许多语文教师的冷落与摒弃。然而,在我们经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试验与实践之后,终于发现母语教育传统电的“诵读教学”仍是我们当代语文课堂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三国时董遇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同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熹说:“读得熟,则不得解说,自晓其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他说“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使之见于书,入于目,出于目,明于心,真正达到口诵心惟,使知、能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各学段的背诵篇目,对诵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林茂之 《考试周刊》2014,(22):24-24
<正>时下,语文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式各样的教改理念层出不穷。虽然我们已从"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走了出来,但是课堂上却依然甚少听到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代而取之的是一味追求华而不实的课堂表演,滥用多媒体,评价手段僵化,等等,以致语文在各科中的比重越来越轻,越来越边缘化,这都是令人心忧的现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特别加强朗读,要重视用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两种能力的获得依靠的是学生在诵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国内"素读"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用“书声朗朗”来描绘校园,但是,目前这种朗朗的读书声却显得微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声嘶力竭”,是对字、词、句、篇、章以及结构、思想内容不厌其烦地条分缕析。学生则陷入铺天盖地的“单元练习”“目标检测”“强化训练”中不能自拔。这对于以培养能力为主要任务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已经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怎样提高学生的感悟力?笔者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0.
在黔东南州中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中,一些教师汉语基础知识教学能力存在不足,反思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看到汉语言教学中的缺失,提出了高校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切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要适应新的基础教育发展形势,以及具体的整改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延伸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形成“问题教学”思维。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正式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并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3.
陈庆卫 《现代语文》2006,(11):28-29
《岳阳楼记》这篇章是初中语教材中的名篇,它构思巧妙,立意深远,是质兼美的范。对于这篇章的教法,有许多老师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也有少成功的设计。尽管教法各异,但诵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至于本的诵读之法,我觉得值得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严杏 《小学语文》2014,(6):26-27
语文的美是立体的,是多元的,它的美富有生机,体现在音乐般的语音上,体现在形状各异的文字上,更体现在蕴藏其中的美妙意境上。感受语文之美的方式很多,诵读应该是最直接而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赫尔巴特曾说:“教学以个性为起点,以德性为终点。”教学的起点永远是个性,而终点是德性。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时都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崇高品德的培养和高尚情操的陶冶。这一点,语学科有自己的优势,其情感性特别有益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语课程标准》(新课标)在学习目的上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素养,其中包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并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那么,农村中学如何加强口语交际教学,落实课程标准精神,提高口语交际教学实效。本文试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古诗诵读”是鄂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亮点之一.在一至六年级各册教材中均编排了相关的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的基本理念。但是.在“古诗诵读”教学实践中明显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简单读读、念念、背背而已,要求过低;二是过分强调对诗的理解.有的甚至条分缕析,串讲到底.作者生平、诗歌背景、写作特点等等一应俱全,要求过高。因此,有必要静下心来对“古诗诵读”教学进行以下两方面的思考.以期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十分重视“育人”.一贯主张“文以载道”.“育人”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德育已经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年,改革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加上近年来新的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各地的语文课堂早已打破了传统的讲读背的模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然而,包装再精美的课堂如果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探究,缺少了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也无法实现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最终还应该回到“读”和“写”上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段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由此看来,能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产生独特的体验的语文课才能称得上是好的语文课。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最终还是离不了学生的“读”与“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