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位于东昆仑拉陵灶火河中游的含钼花岗岩体,具有典型的岩浆成因特征。通过锆石U-Pb测年,获得其形成年龄为228.49±0.84Ma,属印支期。测年结果为研究东昆仑造山带的成矿期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资料,并对其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认为与拉陵灶火中游花岗岩有关的铁、铜、钼多金属的主要成矿期也应为印支期。因此今后该区的区域找矿方向,应该重点放在与印支期花岗岩岩株有关的铁、铜、钼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臭松顶子铜矿是印支期晚期,使中三叠-早侏罗世的洋壳推覆至本区完达山一带,与佳木斯地块拼贴。在以往化探异常基础上,对化探异常和地质体进行揭露,本文归纳总结了该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  相似文献   

3.
牧牛钨矿为新发现的大型钨矿,在北方较为罕见。该矿位于印支期韩家岭花岗岩体东侧,早元古界辽河群里尔峪组广泛分布,断裂构造和北西向韧性剪切带较发育。印支期韩家岭花岗岩为SiO2和Ai2O3过饱和的酸性岩浆岩,由吕梁期花岗岩重熔而成,属壳源成因。牧牛钨矿与石英脉关系密切,其形成与印支期韩家岭花岗岩有关,且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性,钨矿的成矿温度在275~400°之间,属中-高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4.
滇东南薄竹山菖蒲塘钨锡多金属矿床位于薄竹山花岗岩体西南侧,矿体主要产于岩体与寒武系地层的接触带,部分产于泥盆系地层构造发育部位,本文在对典型矿体进行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围岩蚀变及分带、成矿期次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矿化强度与不同围岩蚀变类型的叠加呈正相关性,矽卡岩化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解剖,从岩体到围岩将矽卡岩依次划分为三个带:即钙铝榴石—透辉石化带→透闪石化—绿帘石化带→镁橄榄石化带,进一步查明透闪石化—绿帘石化带为矿化最强烈,可作为找矿标志。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显微研究,将矿床划分为四个成矿期: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碳酸盐—萤石期→表生期,其中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为最重要的成矿期,成矿作用呈现了多阶段的特点。结合岩体地球化学、矿床流体包裹体、同位素示踪及成矿时代等方面的成果,本次工作总结了薄竹山菖蒲塘矿区的钨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成因及成矿规律,并初步建立成矿模式。该模式对研究区的找矿突破和潜力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兴安岭东北部早古生代花岗岩属于Ⅰ型花岗岩.锆石的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十八站岩体、内河岩体、白银纳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499±1、500±1和460±1 Ma,而查拉班河岩体为一多次侵入的杂岩体,其形成年龄在465~481 Ma.结合本区和邻区其它早古生代花岗岩体的锆石U-Pb年龄,限定了大兴安岭东北部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浆活动的时限为460~500 Ma.锆石的LA-MC-ICPMS Hf同位素研究显示,本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的锆石εHf(t)多数介于+1.5~+3.8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介于1.1~1.4 Ga,表明其主要起源于中-新元古代增生的地壳物质.结合兴安地块其它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资料,认为额尔古纳地块在中-新元古代时期曾发生一次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与兴安地块主要为显生宙地壳的特点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马来半岛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提出东部带花岗岩是传统意义上的I型花岗岩,而中央带花岗岩既非传统意义上典型的S型花岗岩又非典型的I型花岗岩。进一步总结分析了马来半岛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研究区黑窝沟岩体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观测与研究,通过对岩石的宏观特征、岩石化学特征以及成岩年代学分析,运用岩石化学图解等手段,综合研究认为黑窝沟岩体形成与晚古生代中二叠世(263±1Ma),构造环境可能受锡霍特-阿林海槽扩张作用影响,松嫩-张广才岭微地块和佳木斯微地块发生陆内块体间碰撞,形成的造山花岗岩。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加格达奇地区东南部分布着一系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花岗岩岩体,岩性有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岩石化学多数显示略富碱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为I型花岗岩,是一套后造山侵入岩组合,形成于松嫩地块与多宝山岛弧带碰撞拼合后的伸展松弛环境。  相似文献   

9.
位于燕山陆内造山带中段南缘的蓟县盘山花岗岩体由狼家峪、官庄、东罗庄和小盘山4个侵入单元组成,并发育侵入期后含斑石英二长岩脉,发育环绕岩体分布的周缘向斜并侵蚀早期东西向蓟县断裂.对前3个侵入单元及岩体西侧围岩中的顺层侵入的含斑石英二长岩脉等4件样品的锆石U-Pb(SHRIMP)定年结果为,年龄值界于203~207Ma,表明盘山花岗岩体侵位于三叠纪末期.这个年龄结果进一步限定了燕山陆内造山带东西向褶皱、逆冲/逆掩断层系统形成时代的上限,显示其形成时代为印支期.  相似文献   

10.
对出露于川西北地区花岗岩类进行了详细研究,重点讨论了这些岩体的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连环境。该岩体的SiO2和Al2O3的含量均很高,为硅和铝过饱和类型,属典型的强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较低,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具有弱的负铕异常。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而Rb、U、La、Sr、Zr、Hf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岩浆源区可能是以杂砂岩成分为主的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质岩浆上升侵位形成的,是一种典型的壳源成因类型。南一里岩体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印支期华北和扬子地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环境下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同碰撞(挤压环境)向碰撞后(伸展环境)转化阶段,为后描山花岗岩娄。  相似文献   

11.
沿中央造山带存在一条巨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其西起阿尔金-祁连,往东经秦岭,延至大别-苏鲁,全长超过4000km。柴北缘片麻岩中含柯石英锆石的SIMS离子探针原位微区U-Pb定年获得超高压变质年龄452±13.8Ma,锆石的退变质年龄419±6.7Ma。SHRIMPU-Pb定年获得秦岭含金刚石片麻岩中锆石的下交点年龄502±45Ma,上交点年龄1545±100Ma,认为前者代表超高压变质年龄,后者为原岩岩浆锆石年龄;获得榴辉岩锆石的上交点年龄1381±82Ma和下交点493±170Ma,认为上交点代表榴辉岩原岩年龄,下交点代表超高压变质年龄;获得江苏东海县青龙山榴辉岩含柯石英等超高压矿物锆石的年龄为441Ma±9Ma,449Ma±9Ma,和442±9Ma,平均444±9Ma,核部含斜长石+磷灰石锆石年龄为761±13Ma,认为前者代表超高压变质年龄,后者代表榴辉岩原岩结晶年龄。认为中国中部沿中央造山带中存在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第一期为加里东期,第二期为印支期,两期超高压变质事件在时空分布方面是不同的,加里东期超高压变质事件由西部阿尔金-柴北缘延至东部大别-苏鲁,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事件没有在大别以西发现。认为中央造山带应是一个多期活动的造山带,较早形成罗德尼亚大陆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可能留下了10亿年左右的构造岩浆事件记录,如中央造山带中大量10亿年左右的花岗岩及基性超基性岩类;罗德尼亚大陆之后第一次裂解作用可能发生在800年左右;其后早古生代加里东期的洋盆裂开,蛇绿岩和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大量出现是一次十分强烈的板块构造事件,从东到西,沿中央造山带均有分布;加里东期造山事件之后印支期沿该造山带又有一次大的板块裂解和俯冲碰撞作用,表现在勉略蛇绿岩洋壳及大别-苏鲁印支期超高压变质带的存在。中央造山带保留和记录了多期裂解、会聚事件,通过对其解剖,不仅可以认识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并由此理解全球的大陆漂移、一系列大裂解和大会聚等大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12.
凤城碱性岩由赛马、顾家、叆阳、柏林川四个岩株组成,岩相分异完整,为多期、多相的复式杂岩体,蕴藏有丰富的稀土、稀有、放射性以及非金属矿产资源.本文在论述岩体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据K-Ar和U-Th-Pb法测定年龄结果,进行岩体成因时代研究,认为该区碱性岩浆侵入时代为200~240Ma之间,贯穿在整个三叠纪时期内,岩体形成于印支期.通过岩体特征及成因时代研究,对指导该区进行与碱性岩体有关的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印支晚期,处在大陆边缘的黑龙江省东部的绥阳-闹枝沟一带,在区域地质作用影响下、发生了陆内火山喷发活动,研究区受北东向断裂影响,晚三叠世罗圈站期火山活动频繁,喷发形成了以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夹酸性熔岩的岩石组合。本文将从火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两方面进行分析,为探讨火山岩的形成与岩浆演化提供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14.
柴杖子地区矿化体位于山海关台拱和辽西台陷构造单元交界带北侧,属刀尔登-虹螺山印支-燕山期金、银、铅、锌、铜、钼多金属成矿亚带,区内发育早白垩世岩体,成矿地质背景有利。矿石以黄铜矿为主,呈致密块状,连续拣样分析品位为Au:0.03-6.2×10-6;Ag:6.9-40.3×10-6;Cu:0.11-2.37%;Pb:0.05-0.32%;Zn:0.08-0.58%,为热液交代及矽卡岩化型成因,具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5.
陆壳再造是大陆地质演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地质现象,它包括大陆地壳的结构重建和成分重组地质过程.我国华南地区在地质上是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组成的,其中扬子地块具有克拉通性质,而华夏地块则发育独具特色的面型陆内造山带,经历了多期复杂的陆内构造、变质和岩浆作用,发生了强烈的地壳成分重组和结构重建,形成了全球罕见的巨量有色稀有金属矿产资源.因此,华夏地块的陆壳再造过程、大规模岩浆活动及其与该区金属矿床的形成关系是国内外十分关注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973计划项目"华夏地块中生代陆壳再造与巨量金属成矿"以华夏地块"南岭成矿带""武夷成矿带"和"钦杭成矿带"为重点研究地区,选取典型矿集区及区内有色稀有多金属矿床,以不同类型花岗岩成因及成矿专属性为主线,围绕"陆壳再造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活动与巨量金属成矿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华夏地块陆壳再造过程、花岗岩时空演化与壳幔作用;(2)陆壳再造过程中元素迁移富集机理、成矿专属性与典型矿床成矿作用;(3)华夏地块有色稀有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项目共设立6个课题,分别是:中生代陆壳再造的背景与过程;中生代花岗岩成因与成矿能力;陆壳再造过程中元素行为与热液成矿; "改造型"花岗岩钨锡稀有金属成矿作用;"同熔型"花岗岩铜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华夏地块巨量金属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宝格德乌拉一带的地质背景、火山岩岩石类型、岩体地质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宝格德乌拉山一带晚侏罗世火山岩相及火山机构,大致查明该区内晚侏罗世火山岩相类型及火山机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格吉格特达坂地区多处矿点、矿化点的研究发现,矿化多与泥盆纪二长花岗岩关系密切。通过路线地质调查、剖面测制及硅酸盐、光谱、薄片鉴定,取得了该岩体的岩性特征、矿物组成、岩石化学特征等相关信息,现结合微量元素资料,对该套岩体岩石地质特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瑶坑岩体位于闽浙交界沿海地区,是闽浙沿海晚中生代A型花岗岩带中的一个典型碱性花岗岩体.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表明,该岩体的形成年龄为91.3±2.5 Ma(MSWD=3.7,2σ),属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发育特征的微文象结构和晶洞构造,含有典型的碱性铁镁矿物钠铁闪石.地球化学上,该岩体富硅、碱,贫钙、镁,富K、Rb、Cs、Th、U,贫Sr、Ba、P、Ti、Sc.其Nb、Ta、Zr、Hf和Ga等元素的含量也较高,(Ga/Al)×10^4值变化于3.64~4.41,并具显著的铕负异常(δEu=0.15~0.20).与闽浙沿海A型花岗岩带中的其它岩体相比,瑶坑岩体具有偏高的εNd(t)值(=-0.7~-1.4)和偏低的二阶段Nd模式年龄(t2DM=0.95Ga~1.01Ga),指示幔源组分对该岩体的形成具有更重要的贡献.在A型花岗岩亚类的判别上,瑶坑岩体以较低的Y/Nb比值和较高的Nb/Ta比值相似于Eby(1992)区分的A.型花岗岩,而明显有别于岩带主体属A2型的特点.岩石产出构造背景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多组深断裂交汇,进而引发多量幔源组分参与成岩过程,是导致瑶坑岩体元素-同位素组成与区内其它同类岩体有较明显差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琥珀沟锡钼多金属矿区域上处于大兴安岭火山岩带南部,黄岗梁—白音诺北北东构造带与东西向新林镇—天山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大部分北东向断裂被花岗岩和石英斑岩充填,这些构造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该期的岩浆活动和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通过地表和深部工程验证,认为矿体均产于板什吐岩体花岗闪长岩舌前峰的石英斑岩内外接触带的构造裂隙中,其分布与石英斑岩极其密切,这对深部盲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上冯矿区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元素比值的分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并对矿床成因进行判别;认为铜矿勘查应侧重于在南西部花岗斑岩岩体浅部,钼矿勘查应针对岩体接触带,尤其是矿区南西深部花岗岩顶部的构造薄弱地带应为矿体有利赋存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