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儒家注重学习,十分重视探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问题,并最终归纳出颇具特色的"为己之学"。本文从儒家"为己之学"的提出与发展入手,主要论述了儒家"为己之学"追求的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的价值目标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孔子生前极力提倡仁义忠信礼乐孝悌之道,这些后来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规范与准则。而孔子的这种忠孝节义观也成为后世史学家编著史传的一个重要内容,历代史书体例中不乏“孝义(孝德、孝友)传”、“忠臣(忠义)传”、“烈女传”、“笃行传”、“游侠传”等等;而且儒家忠孝节义还成为史书中品评人物优劣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忠孝节义的史学思潮在中国史学长河中绵延数千年之久,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是指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重民"、"仁政"的思想对于当时社会具有进步意义,作为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民本思想,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带来的影响。本文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其中的合理内核,揭示其在当今背景下的局限性,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美学思想更是对中国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起至今都对中国的社会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而儒家"以善为美"的美学思想对诗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以善为美"的美学观落到诗学上,"善"成为评价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首要标准,文艺作品的成功与否在于其所发挥的作用是否积极;而对文艺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形式以"美"来评价,而内容方面则以"善"为评价标准,并主张"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与此同时,伴随着"以善为美"对诗学的新要求,诗自然开始重视社会的功利价值,诗学的发展与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又产生了不可忽略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太极拳的文化内涵的阐述,认为周易太极,阴阳五行,道教思想,孙子兵法,以至于道德伦理等中国传统文化都可以在太极拳中体现出来。具体剖析,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规范,道家的为人策略与养生技术,佛家的禅定方法,兵家的作战思路,最后简单阐述了太极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新加坡政府借鉴儒家治国理念的逻辑起点着手,对新加坡政府执政的核心理念及其与儒家治国理念的关系、以及在开展公共管理中的具体事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具有启示意义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向来注重孝思想的传承,"百善孝为先"的古语绵延已久,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它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又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一种生命价值观.不容忽视的是,现代社会的孝思想却出现了种种扭曲,奉养问题和道德底线滑坡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孝思想在当代社会陷入了尴尬的生存境地.为此,本文立足于儒家的孝思想,对其深刻的内涵进行探究,进一步剖析孝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并对儒家孝思想及在现代社会的困境进行反思,逐渐在全社会树立孝思想,弘扬孝文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同时,我国干部道德规范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当前干部道德规范在改革中严重滞后并且直接影响我国干部的形象和损害党的威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干部道德规范迫在眉睫。本文着重论述了重构当前干部道德规范中的一些现实的道德规范内容。  相似文献   

9.
社会新闻以其直观、集中、强烈的形式表现特有的大众道德规范功能,强调道德规范功能,并不是要否认新闻的趣味性和新闻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为纲构建起来的体系.但是儒家伦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深层"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从善的根源、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方式、道德维系纽带与评价标准和道德两难境地的处理方式四方面初略论述了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冲突,并对儒家伦理与马克思主义伦理的会通作了初步探讨,以期引起问题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诚实守信的传统,人们对诚信的推崇早已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并且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信用,就会导致社会生活的混乱甚至危及其自身的安全。然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信用不能也不可能简单的通过道德来维系并得到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中国自己的信用制度,既继承我国优良传统的精髓,又充分发挥现代法治理念的积极作用,真正让信用不再尴尬。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展生命教育以来,总体上中学德育倾向于生命认知教育,忽视和缺失生命情感教育。生命是“种生命”与“类生命”的有机结合,德育关注人,关注个体,也关注人内隐、活泼、丰富的生命情感。生命情感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对个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加拿大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的德育内容分析和研究发现,安大略省的德育深深地渗透在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其特点主要包括:其一,安大略省的健康与体育课程中德育内容要求是发展性的,即不同年级阶段,德育内容的要求重点不一样。其二,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德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紧密,且紧紧融入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其三,安大略省健康和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要求主要是通过学生“doing”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道德品质。其四,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要求从学校拓展到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而不只是禁锢在班级内。其五,安大略省健康与体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安大略省的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中的德育渗透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作为文学家,他的散文创作在其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王阳明散文中道义与担当的传达体现了王阳明士大夫的本色.在其散文理论中,王阳明担当起破心中贼的社会重任,主张诗文创作应当注重内心的道德义理的修养.王阳明散文的思想内容,充分表现出了一位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对道德义理的伸张和对社会重任的担当.  相似文献   

15.
足球世界杯有超越球戏乃至体育的诸多理由,它已演化为全球性的新型节日,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新风俗。世界杯有超强的聚会功能。中国人的世界杯情结具有独立性。融入世界的心态让中国人萌生了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信念,类似的信念超越了世俗性的利益唯上范畴,演进至信仰体系。中国一直有踢球者少看球者多的现象,评球人呈现出集群模式。中国的评球人更像是有共同信仰的群体,其评球的共同目的是期盼中国足球进入世界杯,而世界杯为中国观众带来的是狂欢世界的另类理想。足球在中国的传播也遇到了异化的风险。世界杯在中国很难成为一种完全的世俗文化,这也是足球在中国这样的道德至上国家发展的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对市民意识予以批判的思想内容贯穿于中国新文学的全过程。鲁迅、叶绍均、老舍等作家对市民意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具有探索价值的解剖与批判。这种批判与民族文化的自我批判联系在一起 ,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 ,并取得了可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中华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他博大精深、饮誉天下。中华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技法、功法,而且有一套与武术密切相关的道德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武德”。本文试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华武术德与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是5000年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培育出来的优秀成功者:事功大成、文章卓著、人格高尚、修养如海,给我们留下了实实在在的宝贵文化遗产。他以身体力行激励着出身贫寒人家子弟的成长和进取,以他不断完善的人格和不断充实的学养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做了最深重的实践。“读书只为进德修业,”在建立事功和探索真知的过程中,他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炼,同时又以不断趋于完善的人格来促进事功的建立和真知的探索。他以“礼”处世、运世,达到了“内圣外王”的最高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9.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东方特色的伦理思想。在古代其涵义很广,包括“善事父母”、“慎终追远”、甚而扩大到家庭以外的“移孝为忠”;今天,孝之观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孝为忠”已成为历史,“慎终追远”的观念亦已淡化,作为其基本内核的“善事父母”之观念不仅得以继承而且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时代涵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天提倡“孝”的思想,虽仍以“善事父母”为基点,但更为强调的是作为一个人、一个家庭成员,进而作为一个公民、一个社会成员,应明确自己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说历来有说教传统,宋元话本也渗透着市民的道德观念。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思想对中国民众有极深的影响。道教以成仙作为自己的终极理想,重视生命,向往长生,并强调积德方可长生成仙,从而提出行善抑恶这一伦理原则,还借神灵的力量作为强化手段,将自己的伦理原则贯彻至民众的内心深处。道教的伦理精神反映在宋元话本中,也同样达到了教化民众,提升民众道德水准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