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实施和语文新教材的使用,促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有关人士将目光聚集到了文学教育上。一个以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为主的语文教学改革热潮正在涌动。然而,面对这个新的形势,许多第一线语文教师,对如何理解文学教育的地位、作用,如何切实有效地进行文学教育等诸多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相似文献   

2.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中学语教学应走出传统教学误区,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将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贯穿于学作品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4.
文学教育历来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而在文学教育的体系中,经典无疑占据很大的比重,是文学教育长期赖以支撑的构件。它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的传承。朱自清先生曾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在经典的学习上,他甚至说对学生“必须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当代语文教育学者王荣生从教材角度把经典归为“定篇”,说定篇的学习“不俯就任何学生,不管他们生活处境如何、阅读情趣如何”,“每个学生都应该按同样的要求去学习、掌握它”。可以说每个有责任感、有长远意识的教育者,都深知经典对学生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当我们真正地去思考教育领域的现实时,上述的期待更是加剧了这种对经典被漠视后的忧虑。学生不爱经典作品,所读所爱的却是与经典取向背道而驰的大众文化(作品)。这不能不让我们好好地反思其中的深层原因。本文拟从几个维度来反思这一问题,试图理清经典与大众文化的某些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都是以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为价值指向的。文学教育就是要让文学美丽的星光照亮学生心灵的天空,为他们打下“精神的底子”。  相似文献   

6.
一、缘起现代社会,文学作为专业的魅力正日趋减弱,而作为普通公民的个人修养或素养的重要性却在迅速提升。初中新课程标准和高中新课程计划中,文学教育的比重大大增加。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应培养的学生,既要有融合了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精神,更要有渗透  相似文献   

7.
范玉红 《现代语文》2004,(10):27-29
人文性才是语文课的关键所在。但由于现实的压力,我们多的是那些完全不顾及人文性的急功近利的语文课(只把语文当成一个工具来认识),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只知空泛的语言解释,谈不上对作品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恐怕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而又不得不接受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范围、目的,在选择研究程序、制定研究方法上应有所区别。比如,要研究鲁迅的笔名,只要查阅资料就可以了,而研究流行广告语,不仅要查资料,还要收集电视、报纸上刊登的广告,到街头考察广告,可能还要向居民做一些调查。但是,相对来说,各学科课题研究的程序大同小异,在此不须细说。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以下几点。一、应特别注重“问题意识”一般课题(论文)的选题从哪里来呢,应该来自于疑问,也就是问题。比如你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矛盾冲突,或者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的来自于他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前记]我近年从事上海市“21世纪语文教学改革行动纲领”的制订和上海市“二期课改”新一轮语文教材的编写。这个“行动纲领”和“语文教材”力求在研究性学习方面有较大突破。现应《中学语文》之邀撰写系列文章,希望就教于读者,引发讨论。  相似文献   

10.
11.
提到文学教育,人们都会承认它在教育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若谈到它的作用,在价值观念日趋功利化的今天,恐怕会有不少人认为它除了能教会人看书写字也就没其他什么大用了。对专门从事文学教学的教师来说,虽然不会这么浅见,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从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到大学的文学课程,走上“时代背景、作家介绍、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这一流水线的大有人在。  相似文献   

12.
李观华 《广东教育》2002,(12):44-44
语文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最大优势在于情与美,而情与美主要来源于文学。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语文教育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忽视以情与美为特征的文学教育,对语文课上少得可怜的一点文学,我们的语文教师也将其皮肉与灵魂分开,变成抽出了灵魂、意蕴和滋味的文学知识、文学技巧和文学理论的传授。语文课更多的是考虑政治思想、作家名气、社会需要,忽视了文学的美感、作品的质量、人的心灵需要,学生难于领略到灿烂辉煌的文学世界的风貌,体会不到人心灵的丰富和个性的舒张。须知,学生的文学基础不牢,语文素质就只是一…  相似文献   

13.
思考之一:学教育的终极目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回答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的问题。从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来看,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从国家和政府的利益出发,培养社会精英和合格的公民。不过,富兰克林强调: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增进人的“自我认定”的能力。用摩罗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助每一个人最切实最完整地实现“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鲍忱 《学语文》2004,(3):14-15
公元267年(西晋秦始三年),文学与政治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对话:晋武帝征召亡蜀文臣李密,先拜郎中,后拜太子洗马。诏书切峻,郡县逼迫,急于星火。而李密却表以陈情,拒不赴命,亡国贱俘过蒙拔耀,竟然不识轻重通慢皇命,下场可想而知。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而富于戏剧性,不仅没有引起天心震怒,反而迭受恩赏,只能让人感  相似文献   

15.
随着2002年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研讨会在珠海落下帷幕,全国2002年(首届)语文多媒体教学研究大赛也宣告结束。由全国中语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部承办的这两大活动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现将介绍这两项活动的有关文章和部分会议发言摘编如下,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其他文章和发言我们将择优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栏目陆续刊出。  相似文献   

16.
1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伴随的是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转向多元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也有了质的变化:由课堂拓展至学生当前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然而,毋庸讳言的是,就现阶段的教育现实而言,诸多以走出课堂走向自然与社会为口号的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由于受评价制度、地域时空、文化背景及操作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并未取得期待中的教育实效。因此,面对这一现  相似文献   

18.
STS教育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TS教育与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来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本课题通过对二者在基本内容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认识,提出并通过案例进行了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用研究性学习进行STS教育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21世纪是科技与人才的世纪,面对着这样的现实,人们对目前的教育不断进行反思。人们普遍认为,目前教育体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人教育的缺失,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使很多教育淡忘了这项“心灵工程”。为弥补这一缺憾,在中学语教学的课堂上,通过学教育来实现人教育,成为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而被人们日益重视的一个课题。广大语教师应树立学教育的思想,以此来推动语教学改革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