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一个以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光导纤维和海洋开发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的技术革命”。外国有些学者把它叫做“第三次浪潮”,或“知识革命”、“信息革命”。 新技术运用于生产,运用于社会,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新的飞跃,相应地也会带来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引言目前,全世界人们都在谈论和关注世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有人称新的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的发展,并且研究各国的对策.尽管说法各有不同,但事实是从本世纪七十年代起,一场波及到全球的新科学技术革命已经出现,使人们预感到: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业已突破和将要突破的新科学、新技术,必将直接运用于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去;它将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从而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经济体制乃至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新的重大变  相似文献   

3.
举世瞩目的新技术革命正在顽强地迅疾地向前挺进。随着一个个新的技术高峰的被征服,一件件新的技术成果的问世和大规模的推广运用,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这场新技术革命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影响。资本主义社会将向哪里去?整个世界将向哪里去?而在这种影响中,起着根本性作用的则是新技术革命对工人阶级带来的重大变化。归根结底,由新技术革命造就的新的一代工人阶级将决定整个世界未来的命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从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中,可以找到未来社会变革的历史轨迹。新技术革命首先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带来的变化是什么?早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发轫之初,许多国家的学者、思想家就已对此议论纷纷。有的提出,新技术革命的进展将宣告无产阶级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产阶级化的工人。有的则说,在新技术革命影响下,将由一个“新工人阶级”替代“旧工人阶级”。有的认为,新技术革命并非创  相似文献   

4.
中国电视教育发展的光辉前景李鹏同志在烟台电大的题词:“电视教育,大有可为”,指出了中国电视教育发展的光辉前景。这一论断是正确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新技术革命不断促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为电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电视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现在,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已蓬勃兴起,人类又面临着一次新的生产力的飞跃。这次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对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上正在进行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包括微电子、电子计算机、激光、光导纤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空间工程等等。预计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社会生产力将发生一次质的飞跃,将由工业社会转入以电脑为核心的信息社会,进入一个以知识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崭新阶段;相应地对社会生活也必然带来新的变化。 赵紫阳同志指出,新技术革命“对今后向四化进军来说,这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所谓机会,就是新技术革命为各行各业、各项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所谓挑战,就是新技术革命又对各项事业提出新的要求,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相似文献   

6.
张文河 《班主任》2001,(7):9-10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速扩散,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7.
“农业中学在农村应当起两面旗帜的作用,即文化革命的旗帜和高额丰产的旗帜。首先,农业中学应当注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要在农村的文化革命运动中做一个急先锋;其次,应当把科学运用于生产,精耕细作,努力提高产量,成为农村推广新技术的表率。”这是省委陈光书记对农业中学工作的指示。一年多来我们在  相似文献   

8.
通讯新技术的革命带来后现代社会的爆炸性发展,使我们可以迅即地与世界上任何地区进行联系,无论多远都可以让我们几乎马上联通到发达国家的所有的知识中心,这些发达国家很显然地直接或间接地领导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现在已成为一个“村庄”。世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推动了新技术革命的出现,新技术革命反过来对人类社会提出了新挑战。优胜劣汰这一生物竞争的普遍规律,将使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高校图书馆当然不能例外,也有一个如何充分发挥和拓展自身功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因此,本文拟从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情报功能、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和拓展,来谈谈一己之见,以作引玉之砖。笫一,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拓展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产是人们的意识、思想、观念的生产,它作为社会生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研究这个变化的特征,阐明新技术革命和精神生产的关系,探讨精神生产发展的前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新技术革命和精神生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新技术革命决定和影响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反作用于新技术革命;从它们的内在要素看,新技术革命本身  相似文献   

11.
今天,我们正面临世界性的新技术革命挑战,新技术革命时代的特点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整个社会生产力,就是要提高智力在整个社会生产力结构中的比重。这种新的变革,必然要引起教育领域内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会使教育任务、  相似文献   

12.
今天,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初露端倪。从生产力第一性的观点来看,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生历来是多种社会现象发生变革的根源,是经济社会前进的推动力。新技术革命所形成的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更将迅猛地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并使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的社会生活发生更深刻的变革。作为青海经济研究,我们不能不重视新技术革命对开拓青海的重大作用,不能不予测新技术革命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试论高等教育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高等教育的主体华东师范大学赵文华,唐安国主体是一个哲学范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唤起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使人的主体性问题成为现代哲学研究的焦点。当教育学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体性范畴的物质本原原则和主体能动性原则运用于教育研究中...  相似文献   

14.
新技术革命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面对当前飞速发展的科技变革和创新进程,对于全球的环境和资源方面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如何把握新技术革命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是我们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研究内容。本篇论文对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相互影响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利用和不断地促进当前的新技术革命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新文科"与"传统文科"相对,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动态概念.当今意义的新文科以新技术革命为背景,在学科内容方面注重跨学科融合、知识理论创新,在目标任务方面突出全人培养,引领和服务于社会需求.新技术革命与新文科建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技术革命为新文科建设提供内容;二是新技术的发展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技术手段;三是新技术变革需要新文科提供价值判断和对人文思路的启发.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新文科建设应服务于全人培养、学科内涵建设及国家战略、现代生产力发展需求.我国新文科建设在学科内容方面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文科教学方面要积极融合新技术,推动文科教学现代化;在学术研究方面要积极回应社会实践,加强文科学术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新技术革命是本世纪中期出现的一股世界性的时代潮流,70年代后期开始蓬勃发展,到30年代中期几乎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巨大影晌,并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入探讨新技术革命对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对于全面贯彻十三届四、五中全会的精神,深化我国社会的改革,自觉地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融媒体时代,远程教育形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传播力也不尽相同,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案例,对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借鉴。现代远程教育只有顺应时代要求和新技术革命的现实,服务社会需要,紧扣受众需求,确立宏观思维,突破传统定式,推动战略层面质变性质的转型升级,才能提升期影响力与传播力,才能实现化蝶转世。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推动了新技术革命的出现,新技术革命反过来对人类社会提出了新挑战。优胜劣汰这一生物竞争的普遍规律,将使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高校图书馆当然不能例外,也有一个如何充分发挥和拓展自身功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因此,本文拟从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情报功能、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和拓展,来谈谈一己之见,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9.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已经或者将要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深刻的变化,人们在不断地探索、思考、寻求对策。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开展科学研究的一大方面军,如何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上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就新技术革命影响下世界各国高等学校职能的变化发展趋势作一初步的考察与分析。新技术革命与高等学校职能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就两者关系的性质来说,既  相似文献   

20.
<正> 当前,新的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展开。新技术革命加剧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又推动着新技术革命。这是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的挑战。如何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较高的技术性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赢得产品在性能和价格上的优势,向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则是在这一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