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岱品茶     
据《陶庵梦忆》载,1638年9月的一天,明末著名文人张岱专程到闵汶水家,说“今日不畅饮汶老茶,决不回去。”闵汶水很高兴,立即起炉煮茶,并把张岱带到一间窗明几净的房里,用荆溪壶、成宣瓷招待。茶端了上来,张岱问:“此茶产于何处?”汶水说:“这是阆苑茶。”  相似文献   

2.
《现代语文》2006,(10):F0002-F0002
泰安第三中学原名徂阳中学,创建于1952年,是泰安市重点高级中学,省级规范化学校,学校坐落于泰山之阳,汶水之滨的世界名的大汶口化发祥地——大汶口镇。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60余亩,建筑面积60000余平方米,  相似文献   

3.
一次,唐代诗人李白漫游到了山东,路遇许多唯知死读书而无所作为的书呆子。他觉得这些人于社会无益,派不上什么用场,就写了一首《嘲鲁儒》的讽刺诗,诗中提出,如同“鲁叟”这样的对社会没有什么好处的人,还是“归耕汶水滨”,回自己的老家种地去吧! 李白的这个观点,不一定对头。一则,反映了他轻视农业劳动的封建思想意识;二则,“归耕汶水滨”者,都是些只会啃书本而不会做实事的人,农业生产就只能长期处于愈加落后的局面,这怎么行呢? 作为农村的“汶水滨”,要不要有人去“归耕”呢?自然是要的。但在“归耕”者应是  相似文献   

4.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姚鼐《登泰山记》  相似文献   

5.
《登泰山记》中有"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之句,课本对"望晚日照城郭"只对"城郭"注曰:"这里指城。"作了这样的一个注,课本编者可能以为其余词语不难理解,没有加注之必要。配合这册课本教学的《教师教学用书》对该句的翻译是:"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宛如一幅画。"  相似文献   

6.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鄣,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相似文献   

7.
初三语文《甘藷疏序》:“即彰矣,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鳖、山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以为踰汶之貉、踰淮之橘也。坐是,二者弗获相通焉。”其中汶淮二句,课本注释: 把(它们)看作(象)过了汶水的貉、过了淮水的橘(一样)。 五省(区)《教参》1980年译为: (A)把(它们)看作过了汶水的貉子,(就会死掉),过了淮水的橘,(就会变枳)。  相似文献   

8.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是新教材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登泰山记》中的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当我诱导学生讨论本文语言特点时。有学生举手:“根据有关资料(己提前印发给学生).我觉得:教材中该句的标点和《教师教学用书》‘望’义的注释都欠妥。”  相似文献   

9.
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的游记精品《登泰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历来深受人们喜爱。可是人们对文中一个词的理解经不起推敲,值得商榷,这就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中的“望”字。  相似文献   

10.
清代桐城派著名作家姚鼐的游记精品《登泰山记》,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之一,历来深受人们喜爱。可是笔者认为人们对文中一个词的理解经不起推敲,值得商榷,这就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一句中的"望"字。  相似文献   

11.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是新教材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登泰山记》中的一句话。在教学过程中,当我诱导学生讨论本文语言特点时,有学生举手:“根据有关资料(己提前印发给学生),我觉得:教材中该句的标点和《教师教学用书》‘望’义的注释都欠妥。”毛头小子,口气不小!是不是徒有狂妄呢?《登泰山记》是传统篇目,各类高校、高中教材从来都是这样标点注释的呀!我也颇感疑惑。可他阐述完毕,同学都点头称是,赞叹不已。具体内容:(1)该句教材上标点是: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教师教学用书》中译文是:远望夕阳照耀泰安…  相似文献   

12.
您知道下列诗句中的“君”是指代谁吗?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潜)3.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杜甫)4.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李白)5.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李白)  相似文献   

13.
位于泰山东麓、汶水河畔的山东省莱芜市特殊教育学校,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已以坚实有力的风威气脉,众志成城地开创了她无愧于历史育残成才的新天地。走进校园,优美的教学环境,伟岸的教学大楼,目之所及,足之所涉,无不体现着特教人追求人之平等的理念和发展特教事业的真谛,无不折射出残疾孩子身处逆境却自强不息的精神。踏进办公楼大厅,“山东省残疾人之家”、“山东省五项康复先进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山东省特殊教育‘十五’重点课题优秀实验单位”等,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牌匾,那么耀眼而夺目。山东莱芜特校,真不愧为齐鲁特殊教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似文献   

14.
故乡的秋     
正十月的天凉得快,辨不出秋冬。灰色的天空满布烟尘,秋叶纷纷枯黄,零落在地上,被吹得到处都是。彼时,汶水河畔会是怎样的光景呢?椿树椭圆形的叶子怕是还没有发黄,山还是绿色的,水估计还不能冰手。人们恐怕也还没有穿上厚棉衣。是的,这个时候,故乡还在宁静而舒缓地酝酿着她的秋天。一想到故乡的秋,我便想到了秋霜。天冷的时  相似文献   

15.
姚鼐是清代中叶著名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重要作家。《登泰山记》是他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二月底游泰山所作。全文由五幅画面组成了一幅山水长轴,在这幅山水长轴中又以日观峰观日出为主体,整幅画面,高下相倾,远近分明,神采飞动。作者在握管吮毫之际,倾注了一片热爱之情,写出了自然奇观,山水之秀。勾画泰山形势图。作者起笔介绍了汶水济水分流于南北,古长城横贯于东西的地理形  相似文献   

16.
一、活动目的通过开展主题队会,给学生提供施展艺术才华的机会,促进他们发展特长,开阔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增强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二、活动过程春光明媚,队旗猎猎。《谁不说咱家乡好》乐声响起,一队少年儿童紧跟队旗,向学校附近的黄土坡挺进。在坡上远眺,山川秀色尽收眼底。主持人甲、乙(出列朗诵):黄土地上花烂漫,汶水奔涌歌连天。谁不说咱家乡好,桃李芬芳春满园。  相似文献   

17.
正春寒料峭的时候是最让人寂寞的(我想这个"寂寞"应该是鲁迅先生的典故吧),即便是有了暖暖的阳光的初春的早晨。早晨起来,读书解闷,手边正好是一部《诗经》。就随手翻了"齐风"里的一些篇章。《齐风·载驱》是一首很生动的诗歌,歌曰:载驱薄薄,簟茀朱鞹。鲁道有荡,齐子发夕。四骊济济,垂辔沵沵。鲁道有荡,齐子岂弟。汶水汤汤,行人彭彭。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相似文献   

18.
长勺《辞海》注为:“古地名。春秋鲁地。因商遗民长勺氏居此得名。今地不详。”近查《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时期》,找到了古长勺的方位,它在齐长城以南鲁国牟县的北面,在今山东省莱芜县东北。长勺的东面有鲁山,西面有泰山,东北面有淄水,西南面有汶水,依山傍水,可算得是举行反攻的有利地形。赤壁苏轼在《赤壁赋》中误把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壁当作“赤壁之战”的故址,这一点已由《古文观止》的编者吴楚材所否定。吴  相似文献   

19.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域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蹬,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  相似文献   

20.
张志达 《学语文》2002,(4):48-48
《登泰山记》是桐城派作家姚鼐的一篇游记精品。文中有这么一句:“望晚日照城郭,汉水、徂徕如画”,《教师教学用书》的释译是:“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宛如一幅画。”笔者认为,译文总体上符合原意,可是对前半句的解释不够准确,把其中的“望”字释为“远望”有值得商榷之处,释为“临近、接近”更合适些。“望”有“临近、接近”的含义,如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并汾乔木,望秋先陨。”句中“望秋”即为“临近秋天”之意。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