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教育》2005,(7):31-33
人的生活.社会的生活.是充满道德关系和道德问题的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的过程,是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中的品德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那种生硬的说教。走进李茑老师的课堂,轻松愉快、平等交流的气息就会迎面扑来;在她的课堂里,你会觉得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许多情感、行为上的认识都在那游戏、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成长中具有特别重要作用,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的一个子系统,对青少年的德育发挥着不可缺少的奠基性的作用。本文从农村家庭教育在青少年道德成长中的影响及对策两方面对家庭德育作了点滴研究,试图探讨以爱家、孝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合起来的初级社会群体,也是个人最初加入的群体,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家庭虽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它始终担负着生育、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任务,它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家庭教育作为提高全社会未来素质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素质教育,德育为先。家长对子女的德育任重道远,正如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说“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体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中,即道德”。然而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德育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需要我们的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来关心和重视。  相似文献   

4.
高校主体性德育就是要在整个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主内化、自主控制的能力.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自身道德控展追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学会能动地表现道德行为,学会超越“自我”的道德自省。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它具有四方面的内涵;第一.高校主体性德育把德育本身著作目的。  相似文献   

5.
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石;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当代家庭教育的必由之路;做人为本、以德育人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要把家庭美德教育作为家庭道德教育的起点;必须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和优化德育环境,抓好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6.
德育的本质是精神性,当前俄罗斯德育正面临人文危机。 1.儿童世界的不顺遂导致儿童身心及道德精神、健康状况恶化;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对立导致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教育不信任; 3.传统社会教育机构被破坏导致德育实施保障不足;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儿童道德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德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激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是家庭德育的根本目的.德育是一个价值引领与个体价值建构统一的过程,家庭德育功能的实现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协同一致.为了在实践中破解家园(校)社协同育人的难题,探索学前儿童可感、可知、可体验、促成长的家庭德育实践模式和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目前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使部分学生在道德水平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必须要重视高校“两课”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往,发挥社会大环境和家庭教育作用.加强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德育没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它需要我们教育以强烈的使命感.以高度的教育智慧和政治敏感去捕捉、加工、利用来自社会和学生中的鲜活素材.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判断是非.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我校从人的社会需要入手.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设置了针对弱智儿童的社会适应性课程.将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重在让学生体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性教育对青少年德育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喜萍 《教书育人》2001,(10):21-22
性教育是关于人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潜力开发的教育,它不仅仅向受教育者传授性的生理知识,而且要灌输适合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性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法律规范。性教育还包括各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保健方法的教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两者从内容上看各有各的不同,但性教育和德育都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一、性教…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德育是当代德育发展的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性德育是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产物。它注重通过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要求,调动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培养主体性人格是当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它将引发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家长作为家庭德育的主要执行者,在孩子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着家庭德育的方向。这是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少年儿童社会化环境的变化,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教育弊端突显,世纪之交,我们如何正视社会现实,把握好家庭道德教育的方向,是摆在家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春 《文教资料》2013,(10):175-176
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所在,对于人类道德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幼儿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加强幼儿家庭德育,提高幼儿家庭德育的质量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徐娜 《中国德育》2004,(8):22-25
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性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因此,要充分认识情感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情感性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道德观是德育理论中的核心问题,西方德育思想家们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形成体系各异的德育思想流派.本文选择其中若干著名代表人的的道德观予以评析,供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德育理论和精神文明建设参考.一、迪尔凯姆的道德观著名的法国早期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用性会学的观点研究分析教育问题和道德问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为广大德育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和概念,成为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迪尔凯姆在其所写的一些主要著作中都“把道德研究看成是理解社会的一把钥匙”.认为…  相似文献   

16.
生态德育     
生态德育是在生态伦理学指导下的一种生态教育活动。确切地说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生态德育有别于传统的“人际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矛盾尚不突出的时候,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人的行为符合集体和社会的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它的核心是正确地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而当人与自然的…  相似文献   

17.
李智君 《文教资料》2010,(6):139-141
部分“90”后中职生的道德行为游离,道德价值有唯我性与重利性.社会公德自觉与文明习惯的欠缺.道德意志薄弱性且行为具有攻击性。心智发展的特殊因素、社会影响、学校德育低效及家庭教育缺位是他们品德行为偏差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应通过整合社会德育力量、完善学校德育系统、强化学生的自觉自律及加强家庭教育的方式对他们的品德行为偏差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18.
《广西教育》2005,(10B):9-9
蒋一之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2期上撰文认为,“规范”人是德育的工具性本质,“发展”人是德育的目的性本质;当代社会转型,促进了德育从注重“规范”向注重“发展”的转变。它在德育观上主要表现为;1、承认人是道德活动的主体。道德虽然是一种规范、一种约束,但这种规范性对人来说不是简单的外部强制,而是人类追求理性和自身完美的工具,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在于承认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对于今天青少年的道德现状,教师普遍持一种悲观失望的态度,一直把责任归咎于家庭教育不力和社会负面道德影响。其实,德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通力合作的结果,而教师应该勇敢承担起德育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抱怨与指责。  相似文献   

20.
道德具有唤醒人的良知、协调人际关系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动力功能。大多数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形成社会风气。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把下一代培养成具有怎样的思想觉悟的人。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前苏联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无不与执政党道德的滑坡和信仰的丢失有关。青少年处在生理机能日趋成熟,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德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们社会发展的未来。因此,基础教育中的“德育为首”不应只是形式,而应成为与统考科目同等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