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编者按:新任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用"支那"一词蔑称中国后,又辩解说不知"支那"的起源.而他在1996年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曾说,"世界上一般称贵国为中国,但我则称其为‘支那',听说不可以称‘支那',原因是这两个汉字不太好的缘故."可见石原是不诚实的,他称中国为"支那"是别有用心的.今天发表此文,说明"支那"一词的含意及其历史演变,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2.
称谓是对他人的一种称呼,用作称谓的词即称谓词。称谓词体现了说话人的身份、情感态度和社会关系,含有时代、阶级、社会价值观等文化含义。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女性称谓词“恭人”、“院君”略加考释,以期说明它们的来源与文化含义,兼补大型辞书释义之不足。  相似文献   

3.
近代外国人一度将中国称为“支那”.其称谓来源在国内文史界一直众说纷纭:许多学者认为“支那”一词起源于古印度对“秦”的梵文译音,指代秦汉时期的中国。而即将出版的《中国三峡文化史》则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披  相似文献   

4.
"日本设计"一词,是指具有鲜明日本传统文化特质,同时又具有现代高科技含量,并在整体上形成了独特性和高品质的日本现代设计的一种称谓.日本包装设计独特风格规律的形成,追溯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审美趣味、传统材料、工艺继承和再发展.  相似文献   

5.
称谓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人们的称谓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称谓词涵盖了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有着其特定的社会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分析"支那"一词在日语使用过程中的语义转化现象,并对日语的蔑视语进行粗略的探讨.本文认为,由于使用者(日本人)语用意识的变化而导致"支那"的语义发生转化,原本非贬义的"支那"逐渐转变,终而转化为蔑视语.  相似文献   

7.
称谓词的文化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称谓词是人际关系中身份、地位、角色的称呼 ,受特定的交际语境制约。称谓词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的变化要受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称谓词运用得体与否 ,直接影响着言语交际的效果 ,强烈反映出人们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观念。关注称谓词的文化流变 ,不仅要分析称谓词变迁的原因 ,更要注意称谓词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语用问题。一、社会称谓词的文化流变社会称谓是社会成员职业、职务特点的文化符号 ,是反映非亲属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交际符号 ,社会称谓的变化直接受政治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的影响。(一 )职业称谓雅致化。职业称谓是根…  相似文献   

8.
明治文学中的民族主义思潮主要有两支:以明六社成员为核心的启蒙主义文学和以<日本人>、<日本>同仁为中心的国粹主义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由启蒙民智向伸张国权发展,体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启蒙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融合;国粹主义作家从东方和日本传统中发掘思想资源,其代表冈仓天心系统论述了以日本为核心来统一亚洲文化的思想.大正文坛的民族意识日趋高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评论家德富苏峰的"皇室中心主义"和当时流行的"支那趣味"文学.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称谓有多种,用字称谓和用名称谓是其中两种.称名称字有一套严格的规范,通过称谓也可看出与被称谓人之间的关系,对被称谓人的评价及态度. 一、称人称字表尊称,称人称名表轻视 现在我们称呼第二方的代词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等好几个称法,但是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用字称人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10.
称谓词是人际互动中使用的语言符号,通过称谓的体系构成、使用状况能够透视出一定社会的文化。从宁夏称谓词的使用状况,即亲属称谓词、社际称谓的变化可透视宁夏社会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由于相似的地缘文化和遭遇,近邦日本音乐对近代中国音乐史的开端——学堂乐歌的影响至关重要,早期大批学堂乐歌的创作都是从日本直接引入乐曲进行填词,然而,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一批原是歌颂日本军国主义、鼓舞日本军人对外入侵(多为入侵中国)的歌曲被引入中国。这种现象在今天看来,不免有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嫌疑。但返归历史,当时一批音乐人不加筛选地引进日本乐曲,实为救国救民心切之举。  相似文献   

12.
1937年8月1日成立的天津市治安维持会,是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占领区最早扶植建立的傀儡组织之一。该伪组织遵照日军意旨,临时代行天津市府职权,在协助日军维持战争初期社会治安、镇压抗日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天津市治安维持会的基本特征,如人员构成上的复杂性,政治上的对日依附性,行政上的准政府性,活动内容的示范性,组织上的过渡性等,以期读者对该伪组织的反动本质有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蓄谋已久,但作为发动全面侵华战略的序幕-卢沟桥事件,并非是日本政府直接策划的,事件发生之前,日本出于自身的利益,企图“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事件发生之后,在对华派兵问题上,日本政府内部产生“扩大派”与“不扩大派”之争。经过几天的争论,日本内阁决定向中国派兵。此时,日本军部均是以“临命”的指示对日军下达派命令。事件虽不是日本政府直接策划的,但也绝非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总计划实施的必然结果,具体是由驻扎在丰台的日军第三大队队长-木清直等人策划的,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军事演习,侵占卢沟桥附近的演习场,夺取宛平县城。一木清直等人事后又编造谎言,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行,他们的言行暴露了卢沟桥事件的真相,日本帝国主义借卢沟桥事件,提前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人有送礼的习惯,送礼是一种普遍的交际行为。送礼集中在中元与岁暮这两个特定的节日,日本人普遍会向帮助过自己的人或亲密的友人赠送礼品来表达谢意与敬意。赠礼时根据不同的对象,讲究相应礼仪。与中国送礼文化不同,其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点。了解这些送礼方式的特点与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5.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诗人艾青1937年12月28日夜间写就的又一力作。诗人满腔悲愤地揭露了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累累侵略罪行,历数了“戴着破皮帽冒着大雪赶着马车”出走的中国北方农民,乌蓬船里“蓬头垢面的南国少妇”和“蜷伏在不是自己家里”的“异邦人”的“年老母亲”……的无边苦难,抒发了“我也是农民后裔”的深广忧愤之情,深情地发出了“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的凝重呼喊,昭示和呼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抗战。  相似文献   

16.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三种不同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沦陷区的社会生产力,遭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摧残、践踏、破坏而走向了崩溃;国统区的社会生产力,虽然在抗战初期曾有所发展,但从1942年便开始萎缩;只有抗日根据地的社会生产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7.
1979年末以来,日本一直是最大的对华ODA提供国。在历年日本ODA的受援国顺序上,中国始终占据第一、第二位。日本的对华ODA已构成中日关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日本的对华ODA政策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到2003年度降到了第三位,这势必对中日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日本对华ODA开始、变化及原因与其中的中日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报刊。以日俄战争为界,早期报刊在一定程度上同情中国革命,宣传维新改革,创办初期受到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欢迎;日俄战争后,伴随着日本对华军事扩张,大多数报纸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培植亲日势力,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的御用报纸。考察清末日本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探讨日本早期对华新闻活动的实质,是日本侵华新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为中国最大的客源国,进一步开拓日本来华客源市场,是发展中国入境旅游的一大关键。为此,分析日本游客的来华旅游动机,针对不同的团队制订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以及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日本游客来华旅游动机大致分为九类,并与其国际出境旅游动机作比较,指出中国在开拓日本来华旅游市场上的优势与不足,且对进一步开拓日本旅华市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认为进一步开拓日本旅华市场的关键在于:必须在保持和发展中老年市场的基础上,针对日本青少年及女性市场,开发出一系列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有新意的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比较教育发端于清朝末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汝纶。他受清政府之命赴日本进行了3个多月的教育考察,有明确借鉴日本经验改革本国教育的目的,他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获取了翔实的日本教育资料,形成了自己教育改革的主张。这些资料与主张促进了当时及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这充分体现了发端期的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所具有的前沿性,这一时期的比较教育研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给而后的比较教育研究者留下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