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以文化哲学视角切入人文精神与文化精神框架下的价值层面,在文化坐标系上系统地阐析与归纳了《文化苦旅》的文化主题及其特征;审视与观照了秋雨散文在客观层面上对理论界定散文本质属性的质疑,凸现了其创新特征;以期补白《文化苦旅》研究中系统梳理、整体建构与微观透视的扇区。  相似文献   

2.
以传播学为视角,对《庄子》这部作品在文学传播中如何巧妙地运用幽默元素的策略进行剖析,分别从两个维度进行阐述,即:构建诙谐的文学艺术传播形象;奇闻异事营造独特劝服情境.期望从幽默这一独特的色镜中,去审视《庄子》这部古代文学经典经数千年传播而长盛不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关于对象本源与本质的研究,是一切具象研究得以深入的理论基础.技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影响着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也渗透到哲学的骨子里,形成哲学的分支:技术哲学.视觉哲学的发展受到技术哲学的观照.尽管视觉哲学的理论体系尚不明确,但是视觉对人的思维影响一直受到关注,从哲学层面揭示视觉现象规律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然而,当下必须深刻认识到技术力量在整个视觉哲学发展中的影响.从技术哲学工具论与人本论的视角审视视觉哲学的发展历程,将有助于认识当下视觉哲学研究的深刻意义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刊组织四篇文章,以笔谈方式讨论《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这四篇文章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MEGA2的文本学解读,重新审视了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时写下的《巴黎笔记》与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献和逻辑关系。文章不仅考察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双重理论逻辑——异化逻辑和对象化逻辑——的内在关联,也审视了《穆勒笔记》异化逻辑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的差异和关联,并且透视出青年马克思人本学劳动理论逻辑中更深的理论背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否定辩证法构式。  相似文献   

5.
本刊组织四篇文章,以笔谈方式讨论《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这四篇文章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MEGA2的文本学解读,重新审视了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时写下的《巴黎笔记》与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献和逻辑关系。文章不仅考察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双重理论逻辑——异化逻辑和对象化逻辑——的内在关联,也审视了《穆勒笔记》异化逻辑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的差异和关联,并且透视出青年马克思人本学劳动理论逻辑中更深的理论背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否定辩证法构式。  相似文献   

6.
本刊组织四篇文章,以笔谈方式讨论《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这四篇文章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MEGA2的文本学解读,重新审视了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时写下的《巴黎笔记》与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献和逻辑关系。文章不仅考察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双重理论逻辑——异化逻辑和对象化逻辑——的内在关联,也审视了《穆勒笔记》异化逻辑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的差异和关联,并且透视出青年马克思人本学劳动理论逻辑中更深的理论背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否定辩证法构式。  相似文献   

7.
本刊组织四篇文章,以笔谈方式讨论《巴黎笔记》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在关联。这四篇文章是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足MEGA2的文本学解读,重新审视了青年马克思第一次经济学研究时写下的《巴黎笔记》与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文献和逻辑关系。文章不仅考察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双重理论逻辑——异化逻辑和对象化逻辑——的内在关联,也审视了《穆勒笔记》异化逻辑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异化理论的差异和关联,并且透视出青年马克思人本学劳动理论逻辑中更深的理论背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否定辩证法构式。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有着开阔的民俗视野,记录了丰富多彩的先秦民俗事象,形成了独特的民俗观点。《庄子》的民俗内容深受其哲学观点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因此,应从民俗学和哲学两个视角对其加以考察和研究,这具有中国民俗史和哲学史研究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美学新蕴涵体现在:在"道事合一"哲学思考中将美学问题现实化和政治化,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进行了扬弃;自在自觉的空间意识带来三重审美意蕴.因而以宏阔的视角、辩证的眼光观照美的一切,既看重美的审美性,又看重美的功利性和现实性,就成为《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的主导内容.哲学观的新变和审美需要的新变是《淮南子》美学新蕴涵生成的两个主要缘由.  相似文献   

10.
哲学解释学与教育对话有着内在的契合,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与对话问题的诠释和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于回答“教育对话是什么”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向度。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各种对话关系,在本体论的层面上透析教育对话的深层内涵,即主体性对话、理解型对话和反思性对话。从本体论角度考察教育对话,以解释学的思维观照教育对话成为教育研究的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存在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期深刻地影响着法国以及许多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写作。本文试图从存在哲学这一角度来审视杜拉斯及其文学作品,并通过对其创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具有代表性的四部文本(《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副领事》、《劳儿的劫持》和《情人》)的细读的方法,从存在哲学的视角来探讨其作品中所闪现的存在意识。  相似文献   

12.
多重视角的艺术观照,使毕淑敏在散文创作上获得了新的表现领域和意蕴空间:她以医生和作家的双重视角审视现代人的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在关注人、发掘人的生命内涵、精神内涵上获得了别的作家难以达到的深度;她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注册心理咨询师的经验,对现代人的心灵世界进行深入剖析,敏锐地诊断出人们心灵深处可怕的误区和奇特的症状,并为之开出医治与保健的精神良方;她从文化的视角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观照和思考,试图以文化寻根的方式找到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历史忧患意识和民族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13.
传播学是研究一切传播行为、过程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人与传播关系的学问。它涉及心理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等多门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时代性特点。思政课本质上属于一种群体传播活动,传播学的视角将赋予新时代高职思政课全新的发展理念与创新路径。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以培养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重新审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阐述了提高思政课时效性与亲和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通过对传播学方法的经验探索与总结,为促进高职思政课优化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汉语作为承载几千年中华丈明的载体,在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中华丈化和东方丈明的进程中日益受到全球关注.本丈试运用传播学理论审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从传播学的视角开展汉语推广对策研究,旨在推进汉语的跨丈化传播,实现汉语推广途径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物理学对于哲学的巨大影响,使得关于经典力学中核心论题的哲学思考一度被搁置。然而,关注量子理论的哲学并不能完全脱离开经典力学中的核心论题。文章就辛约化、对称性、决定论和经典与量子的关系等经典力学核心哲学论题在当代的发展进行审视,阐述当代物理学哲学家们关注与思考这些论题的角度与视角,概览当代经典力学的哲学研究。文章也是对《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之《物理学哲学》中相关于经典力学部分的述评。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式管理》的探讨和评论是当前管理学界的一个热点,《中国式管理》揭示的是一种管理哲学而非管理科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学习、借鉴“中国式管理”哲学可以带给我们思考、启迪,可以进一步观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林文庆校长执掌私立厦门大学16年,对于厦大的发展及其文化品性的塑造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有鉴于其办学经历和思想长期淡出公众视野,《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一书以溯源厦大校史和阐释厦大文化精神为主线,对林文庆丰富的办学经历和教育理念进行详细勾勒和解读.该书以林文庆作为办学者的特殊视角来审视与观照厦门大学这一有机体的生成和存在状态,将关注其个体的生命状态与审视厦大的发展进程加以有机整合,在内在研究理路与研究内容方面均有所突破,堪称一部“一个人的大学史”,为深入理解更加丰满真实的林文庆提供了全方位视角,对于民国研究起到知秋一叶与见微知著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英汉翻译教程》简评,主要从全书的内容简介和观点创新和学术特色几方面评介此书。指出该书是在传播学观照下,视野开阔、论证清晰,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的翻译研究成功教材。  相似文献   

19.
王远年 《现代语文》2007,(11):127-128
安徒生的文学创作具有丰硕的艺术蕴涵,小说《幸运儿皮尔》于对比描绘中凸显主人公形象,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双重视阈观照下,故事的表层与故事的深层、艺术理想与生活现实、文本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蕴藏着不同的意蕴。阅读安徒生作品的读者必须有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比较复杂的情感体验,才能更好地解读其创作的丰厚蕴涵。  相似文献   

20.
《翻译哲学导论:荷尔德林的赞美诗〈伊斯特〉的阴阳之道观》以"阴阳之道"为视角审视海德格尔哲学及翻译思想,通过展现中华文化原初性思维模式与海氏哲学基本思路的契合,创造性地将儒家思想引入对翻译理论的探讨之中,在拓展译学研究领域的同时,探索在中国文化框架下建构翻译哲学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