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示儿》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不用“原”而用“元”? “元”字的本义是“人头”。《左传》中有“狄人归其元”的句子,意思是:狄人把他的头颅送了回来。后来由“头”的意思引申出“第一”“原来”“本来”等意思。“原”字的本义是“水源”,后来引申出“开始”“本原”“原来”“本来”等意义。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收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一词.注释特别标注:“陆游(1125-1210),字务观(guān),号放翁……”“观”是个多音字,有两读,一读平声9uān,一读去声guàn.事实上,对陆游之字,南宋以来即存在两种读法.笔者倾向于读为“务观(guàn)”.  相似文献   

3.
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教材注释是这么说的:“而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里没有对“谁何”二字分别解释,却似乎是把它们的意思等同了,“呵问”则似品味出来的意思。《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则是:“何,是呵问。谁何,关塞上哨兵诘问出入者之意。”两个注释的基本意思相同,或许都是原本了颜师古《前汉书》上的注说“谁何,问之为谁也”。(见《康熙字典》)但可惜这个颜注也是尚欠详考的。  相似文献   

4.
一、上古前期(西周以前)上古前期,“得”字是“获得”的意思,只作动词用。我国最早的文献甲骨文里,“得”字已经出现了。甲骨文中的“得”字从又持贝,纯属“获得”的意思(甲骨文中的“获”字亦作从又持佳;“得”、“获”两字不但构造相近,而且意思相同),例如《铁云庄龟》第百十六页:“不绍龟()贞”,又第百四十四页:“()不”。《左传》定公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得,行有所(,古得字)也”。这些早期的文献和注释里,都告诉我们“得”字最初是“获得”的意思。在《周易》、《尚书》、《诗经》里①(《周易》“得”二十三见②,《尚书》“得”十一见,《诗经》“得”十三见),“得”  相似文献   

5.
一、负载珍重,不复言矣。(《柳毅传》) 课本对“负载珍重”的注释是:“一路上好好保重。负载,指旅途之劳。”这个注释不够正确贴切。我认为,负:动词,承担的意思;载:名词,事情的意思(见《辞海》对“载”字注释的第七条)。负载:承担(送信的)事情,并非指“旅途之劳”。“负载珍重”,应该解释为:(承蒙你)承担(送信的)事情,(请一路上)好好保重。这样解释,才能与上下文贯通。二、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涉江》)  相似文献   

6.
在翻阅新(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的注释尚有些不确或讹误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不字(67.1)注: 未许嫁,古人女子许嫁叫“字”。《易屯》:“女子贞不字”。  相似文献   

7.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8.
一、“齐”字不该去掉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公输》一文:“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起于鲁,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文章下面的注释说:“齐行:疾行。(据《吕氏春秋》《淮南子》校补)”从意思上我们也能看出:“齐”字强调了墨子听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己成,并且将要用它攻打宋国之后,尽快去劝阻公输盘的急切心情。如果丢掉“齐”字,就不能体现出墨子途中行程之速。二、“争”同“诤”语文教科书注释1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向楚王)据理力争。意思是不劝阻楚王。”而《…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孟子》二章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注释中 ,将“法家拂士”注释为 :法家 ,有法度的世臣。拂 (b尙)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 ,辅弼。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当然 ,课本如此注释也是有其依据的。因为东汉经学家赵岐在他所编的《孟子章句》中 ,此处注释为 :“法家 ,法度大臣之家。拂士 ,辅弼之士。”宋代大儒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 ,此处也注为 :“拂与弼同 ,此言国亦然也。法家 ,法度之臣也。拂士 ,辅弼之贤士也。”以至后来的《辞源》《辞海》皆沿用此说。其实是大谬而特谬。其原因是 :一、将法家看作“…  相似文献   

10.
《论积贮疏》(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可以为富安天下”一句,课本注释是“(本来)可以使天下富足安定……为,做、形成。富、安,指食用充足和政治安定。”对此注释有三点值得商榷:(一)“可以”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二)注“为,做、形成”,译句中“为”的意思不见了,可以吗?(三)“富”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为”的宾语,还是同“安”  相似文献   

11.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2分)1.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古代人民辛勤劳作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字要工整美观。(3分),。2.请在横线上填写诗词名句。(8分)①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②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③,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④,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古往今来,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时,便自然而然地吟咏起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⑥欧阳修说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3.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高中课本《过秦论》中有一处注释是值得商榷的。文中“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的注释是“凭着华山当做城,就着黄河当做池”。但此处的“城”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把华山当做城市吗?且不说这一注释的语病问题,单是用原词解释原词的方法就不可取。其实,此处的“城”应解释为“城墙”,原句的意思是秦国把华山作为城墙,把黄河作为护城河,据险而守。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城”字有两个义项:一为城墙,一为城市。如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名句中的“城”就应当是城墙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城墙”,极易被理解为偏正结构,准确地说,它应是并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是我国有效的传统读书方法。圈点勾画法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圈点”二字。本来的意思是指“圈(O)”和“点(、)”的两种符号,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一位教师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时,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教学参考书和各种版本的古诗文注释中将“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注解为“原来、当初”的意思,那么诗中为何用“元”字而不用“原”字呢?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近日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按《说文解字》, “嫁”的意思是“女适人也”。根据《辞海》,“适人”的意思就正是“女子出嫁”。现在,我们提到“女子结婚”都会用“嫁”字, 但在古时候还有其他字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除了“嫁”字,古人还用“归”字表达女子出嫁的意思。《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  相似文献   

16.
现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和全日制普遍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在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注释上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混淆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区别,导致古今字、通假字认定错误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本来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在产生的原因上,前者是上古为了解决汉字“兼职”(一字多义)所产生的词义含混不清的现象而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区别字,它的产生,是汉字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意义的历史现象,具有历史必然性;而后者则是古人在书写时有意无意所写的别字,是…  相似文献   

17.
在此,“见”字的读音应为(xiàn),意义为“接见、召见”;“于”字为介词,是被动句式的标志。同时,可以为之佐证的《四书集注》中也有注释。见,贤遍反。即读音为(xiàn)。且“(孟子)见于王”注:见,音现。即读音为(xiàn)。由此可见,全句应翻译为:“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  相似文献   

18.
“死去元知万事空”之我见长期以来,人们对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一句理解为:诗人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将“元”理解为本来,把“空”理解为没有了。我认为有点偏颇。让我们来看看陆游坎坷的一生再作评论吧。陆游生于仕...  相似文献   

19.
先看第一册。在《两小儿辨日》中,“孰为汝多知乎”原注释为:“为,以为,认为。”笔者认为应注释为:“为,同‘谓’,说。”在《乐羊子妻》中,“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原注释为。廉,廉隅,方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谁能知道“廉隅”是何义?又有谁能理解“廉”为何作。方正”讲?故笔者认为注释应通俗些,注为“廉,不贪,廉洁。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不接受别人施舍的食物。”在《卖油翁》中,“但手熟尔”原注释是“不过手熟罢了。”笔者认为句中“但”字的含义无着落,故当注释为:“只(不过)手熟罢了。”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请献十金”句,课本的注释是:“金,古代计算铜质货币的单位,一斤为一金。”我以为这个注释不妥。《正字通》:“或曰,史记注,臣瓒曰,‘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后一斤为一金,盖汉以前以镒名金,汉以后以斤名金也。镒者,二十四两;斤者,十六两也。’”(见《康熙字典》)《孟子》:“于宋,馈七十镒而受。”赵岐注:“古者以一镒为一金,一金是为二十四两也。”《墨子》与《孟子》均先秦作品,据此,“请献十金”句中的“金”字,应该用汉以前的货币计算单位去解释,即“一镒为一金”,这样才符合原意,与作品的时代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