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丁岩峰 《今日科苑》2006,(12):I0023-I0023
根据因子分析原理,建立了企业竞争力的盈利能力因子、成长能力因子、偿债能力因子和经营效率因子的得分模型,并通过综合得分实现了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最终通过波士顿矩阵法帮助企业进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杜君  冯套柱 《情报科研学报》2013,(6):584-587,614
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构建出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实证评价研究,得出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因子以及16家上市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单项及综合评价排名,据此对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评价中国区位造船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指标体系中提炼出了影响区位造船发展能力的隐性因子;基于隐性因子和综合评价指数对中国区位造船发展能力进行了排序,得出了影响中国造船工业区位发展的因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中国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量化评价指标,在解析城市交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和协调能力3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并将其分等级标定,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评判方法计算出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数,以此评判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并将该指标体系用于评价淮安市的交通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5.
中国空港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航空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空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目前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并未将空港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当作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这也影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健全发展。根据中国空港实际情况,本文首先定义了空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并引入区域差异系数概念,并且从经营能力、社会效益、资源利用、环境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空港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运用组合权评价模型,结合2006-2010年各大空港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影响空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我国空港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决策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客观、科学合理地评价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可拓理论,以天津市为例,从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构建了天津市可持续发展可拓评价的物元模型,并采用简单关联函数确定指标权重,通过计算关联度和等级度,对天津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强,评价模型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7.
高校的发展路径是每个高校都必须面对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从生态学理论基础的角度,分析了减少高校之间的教师生态因子争夺,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突出毕业生生态因子的差异化,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高校科研生态因子水平,保证有效的教育生态因子互动等的具体选择路径,以期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构建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对广东省15个城市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结论为:粤东西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上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城市,粤东三城市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略高于粤西的三个城市;并提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创新驱动、产业集聚和营造良好的环境等建议来实现广东省科技园区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对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基础上,剖析了影响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根据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建构了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特征值法的指标体系优化方法,为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提供新思路,利用差异信息驱动机理提出了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为量化确定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健生  李萍  张玉清 《资源科学》2008,30(6):850-856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基于生态足迹计算的发展能力指标是较有效的评价指标之一。本研究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按不同土地类型与不同消费类型计算了2005年深圳的生态足迹,分析了生态赤字构成并给出生态足迹矩阵,以使政策建议更有针对性;修正了Ulanowicz的发展能力模型,将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因子引入计算公式中,对深圳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深圳人均生态赤字为3.16hm^2/人,生态足迹是其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的57倍;1986年~2005年深圳生态赤字扩大10倍,20年间系统稳定性逐渐下降,近年有向良性化方向好转的趋势,2003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上升,2005年最大,为6.49,是20年前的4倍多。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性评价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指数和人文发展指数构建了可持续性评价框架,运用该评价框架对我国社会发展及其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1-2003年间,我国基于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社会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最后就如何提高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水平,降低社会发展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土地持续利用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土地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该文在分析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国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的源起及评价指标选取的研究进展,并从“生态-经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产性-安全性-保护性-经济性-社会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侧重土地持续发展水平与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土地质量评价指标研究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相关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由此归结出国际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达成的普遍共识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共享经济行业可持续性评价的社会感知和客观绩效不一致将造成认知错位、投资误判和政策失效等结果。本文在线挖掘2017—2019年我国主要社交媒体上29 771条文本信息,并收集行业统计数据,综合测度共享经济行业的可持续性并比较其差异。研究发现:社会公众并不认为共享经济行业具有显著的总体可持续性,而且行业实际绩效展现的可持续性与社会大众认知截然不同。进一步发现:受限于主观认知能力,社会公众认为共享经济可持续性主要来自可观察到的行业外部经济和外部生态等维度,但客观绩效表明共享经济行业内部的经济和外部的技术优势才是其可持续性的重要支撑。此外,二者评价的差异在住宿与医疗等产能共享内部过程不易被大众观察的行业中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高度敏感生态脆弱区景观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慧  陈海  毛南赵  聂霞 《资源科学》2018,40(6):1277-1286
运用熵变分析方法从景观的视角阐明生态脆弱区景观可持续动态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景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以高度敏感生态脆弱区陕西省米脂县高渠乡为例,构建景观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构建研究区景观可持续评价模型,通过计算熵流、熵产生和总熵变,分析研究区2009—2014年间的系统承载力、活力和有序度,探讨研究区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①建立的景观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反映景观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演化机制,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生态脆弱区景观可持续性评价研究;②在2009—2014年间,高渠乡熵流呈减少趋势,熵产生总体上升,总熵变除2012年外,其余年份逐年下降,景观复合生态系统内部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③高渠乡可持续总得分呈上升趋势,景观可持续性总体上升。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项目目标持续性评价是高速公路项目后评价的组成部分。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高速公路项目目标持续性评价的四种方法,并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速公路项目目标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得出高速公路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17.
蒋依依  张敏 《资源科学》2013,35(2):332-340
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旅游地生态持续性评价体系,以云南省玉龙县为例,将旅游活动集中区作为评价单元,定量评价全县旅游生态持续性状态的空间分异,以综合反映旅游地内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以及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各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指标体系反映了生态环境结构与功能、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求满足程度,以及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管理之间的联系与反馈,能够辨识这些关联作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以旅游活动集中区作为空间评价单元,能够直观反映与分析生态持续状态的区域差异与根本原因,有助于生态管理措施的制定与空间落实;虽然旅游者的大幅增长导致对资源和能源消耗量的增长,同时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态保护的意识,奠定了生态保护的经济基础,形成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国家和农户层次上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经济学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媛  张凤荣  姜广辉 《资源科学》2007,29(6):170-175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以经济可行性为前提,以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为保障,以社会的可持续性为目标的。本文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为基础,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市场机制,重点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农户和国家等不同层次上经济人主体的土地利用行为,并相应地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统计数据及项目组的调研数据,对我国24个省(市)在不同层次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各个地区在国家和农户层次上,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是存在差异的,而且,这种差异在一些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最后,文章指出,国家应当采取相应的经济手段,规范和引导农户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国家和农户层次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地球大数据对于克服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中传统统计数据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凭借宏观、动态、多样的优势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提供新的动力。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研究与评估实践的基础上,以SDG 11(可持续城市与社区)为核心,兼顾其他SDGs中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充分挖掘地球大数据完备、实时、稳健、客观等优势,选取12个适合运用地球大数据来进行评估的指标。其中,7个直接指标从SDG11具体标中抽取,依次为SDG 11.1、SDG 11.2、SDG 11.3、SDG 11.6、SDG 11.7、SDG 11.a、SDG 11.b等;另外5个关联指标为不包含在SDG 11中,但与城市可持续评估息息相关的代表性评价指标,分别为SDG6.3、SDG 7.2、SDG 8.1、SDG 9c、SDG 15.1等。文章介绍这12个指标在城市可持续评估中可发挥的作用,以及评估的数据、指标与方法。最后,提出基于地球大数据进行可持续指标计算,实现了对多源信息的整合利用,将有助于实现更加定量、实时、精细的城市可持续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本文在归纳水资源评价分类基础上,论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Indicators system for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use,ISSAWRU)的研究基础,即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指出SAWRU需要ISSAWRU。水资源评价方法按指标数量可分为单项指标法、多项指标法和指标体系法。水资源评价所需指标数量因评价内容而异。综合评价常需要用指标体系法。SAWRU是水资源常规评价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发展形成的一种多属性综合评价。由于水资源系统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压力下日趋复杂化,其可持续性影响因素也复杂多变,其可持续性度量具有不确定性。指标体系是衡量具有不确定性的复杂系统可持续状态的良好工具。我国水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指标筛选原则和方法、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及指标体系应用方法日趋多样化,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如何构建和应用科学的指标体系SAWRU充分表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建议今后多关注主要用水部门指标体系构建、构建过程整体性、新理论新技术成果吸收等研究,加强SAWRU内涵对ISSAWRU构建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指标体系的通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