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小说家莫言,在话剧创作上也是卓有成就的。他以一种不同于传统戏剧又与当代极端的先锋戏剧有差别的创作姿态,创作了《我们的荆轲》《霸王别姬》《锅炉工的妻子》三篇优秀的剧作,显示出了其在戏剧创作上丰富的想象力和思想深度。文章主要从话剧《霸王别姬》中的女性形象来进行分析,从而彰显出莫言对于当下人的生存状态选择的一种思考。  相似文献   

2.
“荆轲兄,久仰大名,今日相见,实乃三生有幸!”浑厚低沉的男音传入耳鼓。“荆轲?莫非是语文教材《荆轲刺秦王》中的英雄荆轲?”我循声望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两位身高八尺的男儿,一副古代将军的打扮,虎背熊腰,玉甲金袍,威风凛凛,气宇轩昂,眉宇间透出一股英武阳刚之气。其中一人双眉紧锁,迟疑道:“在下正是荆轲,你是……”那个手持砍刀的男子说道:“我是在函谷起义,覆灭秦朝的楚王项羽。”“西楚霸王,眼前的这位竟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我心中有种抑制不住的喜悦,真想一个箭步冲上前请他们签名留念,但理智让我控制住情绪…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年过六旬的特级教师罗伟源的一节“平凡”的好课——《矛与盾》。这节课没有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没有吸引眼球的精彩表演,也没有使人大跌眼镜的奇招妙术。整堂课如潺潺流水,平凡之中见艺术,细节之处显理念,给人的感觉是那样朴实、扎实。细节之“霸王别姬”【教学实录1】师: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寓言?生1:《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生2:《惊弓之鸟》《揠苗助长》《坐井观天》。生3:《霸王别姬》。(全班同学笑。生3有些不知所措)师:《霸王别姬》不是一则寓言,而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讲了西楚霸王被困垓下,他…  相似文献   

4.
《史记·项羽本纪》之所以被反复重写,一是司马迁的原文本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值得后人反复咀嚼和填充;二是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价值观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可以对原本忽略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补充和想象。郭沫若的《楚霸王自杀》是为传统士大夫代言;曹聚仁的《亚父》则是一个被冷落、被抛弃的古代谋士的内心呓语;张爱玲的《霸王别姬》对自己角色和地位有清醒认识的女性的内心独白,是觉醒后的女性对爱情和自身命运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报》报道,继刘恒原创话剧《窝头会馆》创造了一票难求的佳绩后,北京人艺再度请名家出山。日前,人艺今年首部原创话剧《我们的荆轲》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该剧是作家莫言的首部大剧场话剧作品。莫言表示,《我们的荆轲》取材于《史记·刺客列传》,人物和史实基本上忠实于原著,但对人物行为的动机却做了大胆的推度。导演任鸣说:《我们的荆轲》关键不是荆轲,而是我们。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读来令人失望。一部小说的形式足够花哨,但内容却很苍白、浅薄,让人读后感觉并无新意,或者并没有多大意思,这应该是致命伤。《生死疲劳》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手法,比如章回体,比如驴、牛、猪、狗、猴的六道轮回,有人称之为“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理解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样,小说以蓝解放、大头儿和莫言三个人来叙述,在叙述中拼贴小说中“莫言”的一些作品,以及“莫言”作为小说人物的出现,也为新潮的批评家提供了理论阐释的广阔空间,但也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7.
“管仲相桓公”作为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事件,在《周驯》《列子》《管子》不同文本中被加以改造,增添了该历史事件的思想性。因文本的思想旨趣各不相同,故不同的文本在叙述详略、叙述重点、叙述情节、人物设定等方面对“管仲相桓公”一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周驯》侧重叙述桓公一人,旨在凸显桓公为君具备选择贤才的优良品质,这是由《周驯》的性质及其思想氛围所决定的。《列子》注重揭示管仲被重用的缘由为“命”“力”二者。而《庄子》以桓公杀兄的不义之举与管仲辅佐弑兄之君的张力,传达“守真”之旨。《管子》的《大匡》《小匡》则侧重叙述管仲之治国才能,旨在塑造管仲具备高超治国之才的形象。在历史叙事的视域中考察“管仲相桓公”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叙述方式,以期呈现历史叙事与思想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褚峥  殷慧勤 《现代语文》2002,(11):22-23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节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历来注家皆以为“白衣冠”乃凶丧之服。其理由有二:一、明知荆轲难以生还,故像送丧那样的送他,制造一种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表示生离死别;二、有激励荆轲之意。果真如此吗?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其理由有二: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一直是丧服的主色,但不可忽视的是,白色又曾经是中国古代平民的常用服色。《辞海》“白衣”:古代人民衣白衣。《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就是说公孙弘原来是位平民学者出身。“白冠”令…  相似文献   

9.
莫言,原名管谟业,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如《酒国》及《丰乳肥臀》等,不少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侯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也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 无论故事的情境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莫言的丰富想像空间与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能叫人惊叹不已——诚如张大春在为Ⅸ红耳朵》作序时所音“千言万语,何若莫言”![编按]  相似文献   

10.
作家莫言以自己为原型创造了许多少年儿童形象。在新作《生死疲劳》中,作家又塑造了一个“莫言’,形象。“莫言”形象的复杂性在于,他既是以作家为原型的丰满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起着补充故事情节、讲述故事进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是故事的叙述者,是作品中的第三种声音,他的叙述使小说呈现出典型的复调型叙事特征。“莫言”的存在是作家为寻找新的叙述方式而做出的新的探索,也是作家对少年生活的再次回望。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四十一炮》以其独特的“后现代”结构技法,叙述了当下中国的“现代性”故事,然而“狂欢化”背后却凝结着一片浓浓的古典乡愁。《四十一炮》在形式与内容上表现出的张力,代表了莫言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但是《四十—炮》也显示出了莫言“民间话语”的价值迷失。  相似文献   

12.
《荆轲刺秦王》中对秦王拔剑的描写十分精彩:在手持匕首的荆轲的追赶下,绕柱奔逃的秦王企图拔剑还击十分困难,前后至少三次拔剑;若不是侍臣“王负剑!”的提醒,秦王就很可能拔不出剑而被刺。这也使人产生了下面的疑问:秦王的剑拔不出来究竟是何原因?为什么“负剑”就能使“长”且“坚”的剑轻而易举地被拔出?秦王的剑到底有多长?“负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  相似文献   

13.
歌声·历史     
音乐延续了人的生命,歌声使历史的画面也深深地烙进了人的记忆中。曹操横槊赋诗,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是何等的慷慨豁达;霸王别姬时“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呜咽之声又是何等的缠绵凄凉;荆轲易水河畔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令  相似文献   

14.
唐忠 《学语文》2014,(1):21-22
太子丹因“见陵之耻”而耿耿于怀,发誓行刺秦王,一洗耻辱;荆轲则是此次刺秦行动的主角。按理说,既然太子丹与荆轲目标完全一致,就应该同心同德。但事实却如周殿芳所说的,“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似乎并没有惺惺相惜的恩情。相反却有些不融洽”,这就注定了荆轲与太子丹两人之间的冲突。太史公正是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了荆轲与太子丹的鲜活形象。荆轲与太子丹之间的冲突有三个回合。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的天空中,荆轲,是一个让独裁者、暴君难以人眠的人物,也是一个让无数“草根”眼睛发亮的形象。无论是《战国策·燕策三》中,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都是一个“节侠”形象,他性格深沉、刚毅、慷慨,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每一人都可以有他心目中的荆轲,而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了解真正的荆轲,  相似文献   

16.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文章记述了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并雪个人的“见陵”之耻,派荆轲到泰国刺杀秦王的史实。全文充溢壮烈气概,又处处涂染悲剧色彩,读来令人感慨万端。《荆轲刺泰王》在写作上很有特色。文章开首一展泰国争强称霸、侵权略地的历史背景,这既是剌秦王事发的原因,又是为下文作铺垫,可谓开篇不凡。文章接下来写太子丹“请荆卿”到“令武阳为副”,假如本文前峰突起之后,马上就写荆轲剌秦王的动人心魄的场面,而没有对剌秦王之前的准备工作的从容叙述,那就会使读者觉得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在叙述了准备之后又异蜂突起。展开了“易水送别”的悲壮  相似文献   

17.
从《红高梁家族》到《丰乳肥臀》,从《生死疲劳》再到2009年的《蛙》,莫言以巧妙的向度和深人的刻画将中国大地和人民遭受的灾难与被历史叙述所遮蔽的独特生命感受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他始终"把自己被酱油染黑的心挖出来,切成三份,在那片红红的高梁地里,为我们的祖先,招魂"的姿态和面对历史、现实的文化忧患意识是尤其值得敬佩的。莫言的文学世界既是个人化的,又因为深深浸染着中国历史文化的记忆而萦绕着民族的灵魂;民间资源、魔幻色彩、民族意识、历史思索,种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却被莫言汪洋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  相似文献   

19.
铁凝的新作《笨花》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中潜藏着强烈的女性意识:战争可以使男性成名成家、发财致富,而女性却成为战争与男人的双重牺牲品;日常生活对男女关系混乱的认同凸显了女性权力的丧失;无论是地狱还是天堂,女性的解放都充满艰辛而归于幻灭。作家通过叙述历史,发现了女性往往因"正义"而被摧残与戕害的荒唐,并通过"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残酷解构了男人的"丰功伟绩"与自恋的呓语。可见,《笨花》与其说是发现历史中的女性,不如说是女性去发现历史。  相似文献   

20.
教《荆轲刺秦王》一文,在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时,大多数同学认为荆轲是一个机智勇敢、深沉刚毅、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但在盛赞荆轲的义勇刚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之余,也常会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似乎荆轲刺秦王失败,是因荆轲剑术“疏”所致。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