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其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参照系。本文从分析后现代主义的“放逐思想”、“消解责任”、“求异多元”等价值取向的特征出发,阐述它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影响,并提出对重新构建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所引发的文化模式的急剧变化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猛烈的冲击,形成文化震荡.就大学生而言,文化震荡使得他们对其角色的认知、行为目标的选择和人格的取向都发生了变化.通过文化手段调适文化震荡时当代大学生心理行为取向的影响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价值观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它使个体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我们试图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进行调查和分析,从而了解大学生在就业时的价值取向,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们设计了“毕业生就业价值观调查问卷”,问卷问题分行为取向和价值判断两大块。并且于2003年6月对我院应届毕业生进行了书面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719份,其中男生429人,女生290人,贫困生347人,非贫困生482人…  相似文献   

4.
浅谈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之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性质如何界定,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基于不同的事实状况和价值取向,对于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值得分析借鉴。本文在此加以考察的基础之上,结合对我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后勤关系、教学关系、管理关系、学位授予行为等的法律关系的详细分析,证成了高校与大学生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所引发的文化模式的急剧变化,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猛烈的冲击和震荡,形成的文化震荡使得人们对其角色的认知、行为目标的选择和人格的取向都发生了变化.通过文化手段调适文化震荡对当代大学生心理行为取向的影响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性质如何界定,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基于不同的事实状况和价值取向,对于高校与大学生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值得分析借鉴.本文在此加以考察的基础之上,结合对我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后勤关系、教学关系、管理关系、学位授予行为等的法律关系的详细分析,证成了高校与大学生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实际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现状,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已经在网上购物大学生和未曾在大学生消费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出催使网上购物行为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感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使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量表、压力知觉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14名大学生进行测量以考察大学生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取向及其与心理适应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集体主义比个人主义得分高;集体主义取向没有性别差异,但男生在个人主义取向上得分显著比女生高;在我国当前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集体主义取向有利于心理适应,极端集体主义者有更好的适应;虽然个人主义取向与心理适应相关不显著,但极端个人主义者心理适应较差。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即经济建构的多层次性及由此所带来的利益的配方式的多样性,致使反映社会观念“前卫”性的大学生的观念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一系列的特征,在以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为主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一系列带有负面性的价值行为,本就当前大学生价值取体系中的价值取向负面性予以辨析。  相似文献   

10.
丁霄晓 《考试周刊》2014,(80):161-162
公众人物以其相对独特的身份及自身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媒介,将自己所代表的事物、精神、价值等方面平面化、直观化,从而实现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转向。随着公众人物在各领域的影响力愈发强大,盲目追求公众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判断能力,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而大学生作为建设未来中国的主力军,他们对价值取向的方向的选择无疑也影响着中国未来的方向。因此,对于公众人物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促成了人们关注内容的一次转换,由现代主义的关注自身转向关注自身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它包含三个基本观点:反对追求“普适性真理”,认为它是不可到达的地平线,但对“他者”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允许存在有价值的原则和思想;关注意义和公平,认为人类是互相联系的生物,我们对他人具有最基本的责任;关注具体特定的关系,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继续与重写,两者是辨证的统一。关注关系的思想,加强了心理学对个体文化背景的重视,使心理学出现了关注各种“文化关系”的趋势,从而促进了对心理学作为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人文学科性质的全面理解;关注关系的思想突出了人的创造性,采取了开放的兼收并蓄的方法论思想,促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关注关系的思想认为具体而特定的关系才是心理学建构的基础,从根本上促进了研究内容的本土化;关注关系的思想认为人是意义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促进了研究倾向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诗歌里,“南山”意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列。深入探讨这个意象系列,可以感受到其中暗含的某种联系,体悟到“南山”意象背后先民对于自然的本能反应、本能反应背后的深层情感力量和共同感受,以及先民乃至人类审美反应的共同心理程序。“南山”意象的生成与承传,也集中表现了一个本体性的内涵:原始意象较之其它人类表达形式,更能深刻地切近人的本质特点,更能表现与集体无意识相关的人类复杂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3.
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发展和创新。邓小平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人民民主论等方面。这种民本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实现了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当代中国合乎逻辑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中国人为大我争面子的行为与小我争(或护)面子行为间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中国人大我争面子行为的心理学意义。研究一结果显示:小我争、护面子导向量表得分双高组的大我争面子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一高组和双低组,即提示前者更需要采取为大我争面子的方式来解决小我争面子与护面子需要间的冲突;研究二结果显示:小我争面子导向高的个体会在能力类特质上进行自我增强,小我护面子导向高的个体会在共享类特质上进行自我增强.而大我争面子导向高的个体则同时在两类特质上表现出自我增强,即提示为大我争面子可以让个体同时实现两类社会赞许价值。最后,笔者针对本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的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不确定度关系是量子力学中重要的法则之一,应用它可以解释诸多量子效应。在广义不确定度关系基础上,推导出不确定度关系取等号的一般条件。在坐标表象下,计算出位置一动量不确定度关系取等号的条件,即等式在高斯型波函数下成立。  相似文献   

16.
论心理辅导与咨询中的“价值参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心理辅导与咨询中,“价值参与”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价值导向”是“价值参与”的最佳选择。“价值导向” 主要方式有:价值澄清、价值归因、价值选择、价值干预和价值认同等。无论运用哪种方式或由这些方式构成的“模式”,辅导员(咨询员)均应遵循“价值导向”的基本准则。为使“价值参与”、“价值导向”正确而有效,辅导员(咨询员)还应着力于建立良好的辅导(咨询)关系,结合认知与情感的因素,并对道德发展的理论有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等方面的和谐关系,它体现出的伦理是一种人本的定位和一种人性化的关怀,其实质是依靠人,更要规范人。为此,需要一种新的伦理观来引导。“八荣八耻”的新时期荣辱观就是这种最适合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伦理观。新时期荣辱观能培养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人主体,能规范人的理念和行为,其本身也融入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  相似文献   

18.
王乃圣 《德州学院学报》2005,21(5):16-19,15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民本"思想不仅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远见卓识的前瞻思维,而且还积极继承、吸收了中国儒家"民本"思想中的许多精华,其价值取向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发展和创新."三个代表"的民本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包括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民主论等方面.这种民本思想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实现了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的合乎逻辑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世界教育主题转变为"学会关心",营造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国际环境.本文从"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探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及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一种辩证的世界观、理想的价值取向及用中华智慧合理解决矛盾的思维模式和有效方法。文章从“和合”文化的视角,积极探寻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主动应对生活的有效路径,以期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有所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