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社会称谓语是交际的先行官。近年来社会称谓语“亲”广泛地被使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可是对它的研究却寥寥无几。通过对它的产生、演变历史以及对其流行原因的分析,说明“亲”这一社会称谓语的出现和流行并非偶然,并对其未来的生命力持有相对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王雪 《考试周刊》2015,(6):17-18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方法收集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称谓语"亲"的使用情况的性别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及性别差异是否会影响称谓语"亲"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预测它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意义在于站在性别的角度,而不是称谓语"亲"本体的角度研究称谓语"亲"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美女"称谓语的流行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特点的探究,说明"美女"称谓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由此引发对社会称谓语有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称谓语的习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亲属称谓语的习得主要受家庭的影响;社会称谓语的习得则主要受媒体、书本、周围环境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可以明确区分称谓语与称呼语。称谓语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类,各自都存在着缺位现象和不同成因。通过认知与文化相关知识可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缺位做出分析、研究和归类。  相似文献   

6.
"小鲜肉"作为当下比较流行的网络流行称谓语之一。在使用过程中,"小鲜肉"具有独特的词汇意义的特征,其流行的原因主要是由语言自身因素、语用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女性社会称谓语始终受到众多语言学研究者、学者的关注。因此,有必要从典型作品中的女性社会称谓语与个别常见女性社会称谓语等两个方面,对近十年女性社会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综述,并扼要对女性社会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性别歧视现象在各种文化中均或多或少存在,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而称谓语,作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标识人际关系的一种标签,直接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关系。所以性别歧视现象在称谓语这一活跃的交际因素中有鲜明的体现。本文试图在称谓语性别歧视表现以及产生原因基础上探讨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援引John Austin和Thakera的理论,在具体的动态使用过程中分析钱钟书力作《围城》中称谓语的使用及称谓言语行为所传递的语用信息。《围城》中称谓语的主要语用方式有递进、降格、逆转和错位,它们的转换实现着情感指示、人际关系指示、交际场合指示功能及行事功能等社会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称谓语作为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隐含着丰富的文化特性。文章对英汉两套称谓系统从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姓名称谓三大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了其折射出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1.
对文学本质进行界说,就是回答"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涉到不同的本体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以生产(实践)为中介,建构文学的艺术生产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文学本体论。以此透视"审美意识形态"论,可以发现,无论是审美意识还是意识形态,都不构成文学的本体,它们都可以纳入文学的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着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缺陷。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祝福》的主题思想前人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大多认为是揭露了四大权力对祥林嫂的迫害,但是本文认为分析作品更应该从小说本身提供的信息为主要分析依据,而不能总是站在类别化的立场上去分析和定论问题,或者以某种时代观点去分析,据此,本文认为祥林嫂的悲剧并非完全是四大权力造成的悲剧,而是有其命运的原因,也有封建迷信的问题,还有"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称呼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日常交际有着重要影响,称呼语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在跨文化规约中使用称呼语必须遵循不同的民族礼貌规范,体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加强对称呼体系及其背后的民族文化的了解,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误,这对培养人们得体的称呼语使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交际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建立完整的科研管理模式,不仅需要“刚性管理”。更需要“柔性管理”,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进行人格化管理,有利于创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和科研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形成自主化科研模式。  相似文献   

15.
"傩仪"是甘肃傩文化中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要环节,它们以不同的规模出现,小到庄院的打醮活动,大到"会首"的请神活动,都以肃穆庄严的格调表达出"礼"的性质,几乎成为任何一种傩活动的必备前奏与法定开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乎是一个纯粹的男性世界,当我们从性别社会学的视野去分析整个过程时,会发现,女性禁忌几乎与傩仪发挥基本功能的过程中相伴始终,而其次生功能则又纠结着女性诸多的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16.
歌德在悼念挚友的诗作《席勒的遗骨》中表达了对生死的深刻思考,诗中凝望头骨的沉思与《庄子·至乐》中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歌德与庄子都表现出对世俗物质生活的鄙弃,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分别秉承泛神论与"天人合一"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崇尚自然,二人都主张到自然那里寻求拯救和解脱,从而达到"物我无间"的境界,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相似文献   

17.
“即”和“既”是古汉语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音、形、义比较相近,却又有很大区别。通过“即”与“既”字形差异、用法差异和语法功能演变三个角度辨析,分析“既”与“即”虚化过程的清晰轨迹。  相似文献   

18.
19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运动是由带着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思想接近马克思主义的鲁迅与在马克思主义的组织、思想和文学观念中成长的党员知识分子共同展开的.从二者之间的联合与矛盾看左联时期鲁迅的思想文化形态,则可概括为:阶级理论视野和文化启蒙立场并行,“真的知识阶级”和无产阶级大众二元平等,“个人的无治主义”和左翼阵营意识的消长共存.与左联党团领导人的新旧对立、非此即彼的典型思维相比,鲁迅的思想呈地质层般的“多层累”形态,是一种非政治实践的批判性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9.
形式和意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什么形式就有什么意义,就有什么功能。用这一理论探讨术语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对于术语的翻译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文章较系统地探讨了术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及其对术语意义的影响,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术语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小说是由人物组成的符号系统,如果将《家》的人物置于一个坐标系中,那么,觉新或可作为这个坐标系的原点。觉新及"觉新类"原点性格的塑造,为《家》的其他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基点,点明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脉络,而且在扩大作品内涵以及表现社会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也是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