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蒋苏  曾艳梅 《新闻世界》2013,(7):254-255
【摘要】长期以来,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存在着模式化、脸谱化、刻板印象等诸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媒介形象的相关报道在引导公众对农民工形象认知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1983年-2011年《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为例进行分析,对农民工媒介形象进行考察,并对农民工媒介形象的重塑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张向阳 《今传媒》2013,(4):152-154
“留守儿童”近年作为一个农村问题被提出并逐渐得到重视的,并成为报道热点之一,新闻媒体对这一群体的报道和对这一问题的报道和解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引导舆论为主要功能《人民日报》对“留守儿童”形象建构采用了选择消息来源、大量引用官方数据等策,使“留守儿童”形象趋于群体化、类型化.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媒体融合加速推进的媒介环境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以下简称国庆70周年)作为我国盛大庄严的政治仪式,成为我国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媒体创造的国家形象,也在国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相关报道展示了我国多元国家形象,包括和平友好、繁荣发展、民族团结等;通过多种手段,创新传播技术,明确国家立场,贴近国际传播现实语境;同时得到多重启示,迎接时代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以《人民日报》1949—2020年关于图书馆的新闻报道为材料,运用话语分析与语料库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工具WordSmith Tools 7.0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主题词、搭配词以及词簇分析。研究发现,70年来图书馆媒介形象逐渐从边缘位置进入大众视野,其变迁路径基本沿着时代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建设与改革的轨迹。图书馆稳固的媒介形象元素包括藏书地、借书地及读书地,社会公众对于图书馆作为文献阅读中心的基本职能有着普遍认同;与此同时,图书馆经历了服务理念、服务内容从单一向多元的变化,其媒介形象在变化发展中确认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教育传承的社会定位。图书馆把握自身的媒介形象,对于修正自身定位,改善或丰富社会形象,促进图书馆未来建设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于小薇 《新闻世界》2012,(7):219-220
国家形象的重要性以及在塑造国家形象过程中的媒体作用已毋庸置疑。《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代表性媒体,本文试分析其所报道的内容以及海外读者的反馈,以期从中浅析其在国家形象塑造方面作用及不足。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媒是区域形象构建和传播的重要途径。由于《人民日报》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其勾画的内蒙古地域形象在受众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人民日报》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报道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内蒙古自治区报道中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作为华中重镇的武汉是一座有着35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曾经凭借张之洞开创的近代工业跻身一流城市之列,被称为“东方芝加哥”,铸就“大武汉”的辉煌。建国后武汉一度独领风骚,但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武汉在全国经济政治格局变化中城市地位开始下降。当前,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部署的推进,武汉正进入发展的重要阶段。2011年武汉提出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挥全国性重要影响。而当前我国主流媒介所呈现的社会现实图景中,武汉媒介形象如何?本文以《人民日报》近年来对武汉的报道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主流大众传媒中呈现的武汉媒介形象。揭示其形象的基本框架和具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舒环 《新闻世界》2011,(1):131-132
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呈现作为女性刻板印象研究在媒体上的延伸和扩展,最近几年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研究中却逐渐流于模式化。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不同受众定位的两家媒体——《人民日报》和《华商报》进行比较,对两家媒体上所呈现出的女大学生群体的形象进行对比评析,通过比较2009年《人民日报》与《华商报》有关"女大学...  相似文献   

9.
丁超 《东南传播》2018,(7):149-151
春运作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每年都会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媒体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直是讨论与研究的重点。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2013至2017年铁路春运报道进行分析,以从报道数量、版面呈现、报道主题、报道篇幅、报道倾向五个方面来探析《人民日报》如何构建铁路春运的话题以及其报道内容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匡小娟 《新闻世界》2014,(4):190-192
本文以《人民日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分布、体裁、立场等方面进行编码、量化,力求总结媒介对这一新群体的媒介形象及其话语权报道的现状,分析报道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大众媒体、受众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态度、认识、交流提供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1.
大陆报纸媒介奥运报道建构下的台湾议题,已成为大陆媒介大型赛事报道中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起到了让大陆民众走进台湾,了解台湾体育及其社会发展的传播功效。本研究梳理了《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1984—2012年奥运会期间有关台湾议题方面的报道,指出大陆媒介建构下的台湾形象呈现出:友善、多元、体育与政治议题时常交叉、通过奥运报道促进两岸和平、共享中华荣耀的传播图景。建议大陆媒介在今后的国际大型赛事报道中进一步挖掘和扩宽台湾体育报道的内容和质量,加大图片报道和体育人物、事件的报道深度,使更加全面、鲜活的台湾形象呈现在大陆受众面前,为搭建海峡两岸民众的相互认知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对钟南山媒介形象的塑造很好地表达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传播优势,对于发扬中国抗疫精神和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引领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对钟南山媒介形象的塑造很好地表达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和传播优势,对于发扬中国抗疫精神和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引领和进步.  相似文献   

14.
姚远 《视听》2022,(9):174-176
本文聚焦《人民日报》2017年至2021年关于贵州的新闻报道,进行词频统计分析和关键词热度分析,探讨中央主流媒体对区域报道的框架和策略。综合词频统计和文本分析结果,《人民日报》对贵州报道呈现出正面宣传为主营造良好氛围、围绕中心工作设置重点议题、聚焦特色题材呈现区域形象三大特点,对于新时代贵州媒介形象传播、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之际,作为中国主流纸媒的《人民日报》,从政治、职工和城镇等方面,对兵团进行了集中刻画,塑造出了国家兵团的形象,但是其对兵团的宣传侧重于宏观叙事,没有突破政治主导和特殊时间节点的宣传窠臼。  相似文献   

16.
王韶 《新闻世界》2011,(8):234-235
通过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海世博特刊》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报道的内容、特点研究,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具权威的综合性中文日报,是如何通过对这一重大媒介事件的报道,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国际认同的。  相似文献   

17.
孙卫华  咸玉柱 《当代传播》2021,(5):41-44,68
转型期中国主流媒体的维权报道,反映了中国维权议题的实践特征和社会治理的行动路径.通过对《人民日报》维权报道的历时性考察、报道语境的社会学分析以及微观文本的内容解构发现,该报的维权报道凸显了合法化基础上的"行动-共识"框架.行动框架主要关注维权实践的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而共识框架则从凸显正面性、弱化冲突性以及重视平衡性等视角出发,构建正向、有序的社会治理空间.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失地农民因农地被征用而实现了户籍上的"农转非",向市民化角色转变。媒体能否站在公正的立场展现真实、多元的失地农民问题,关系到新市民的自我认同与城市社会对其的认同。以《人民日报》2000年至2017年间的失地农民报道为样本来研究,发现报道呈现出三项偏差:失地农民"主角配角化";农民"市民化"内涵有失简单;过多的"妥善安置"报道存在片面性。同时对这三类偏差可能引起的社会文化后果做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新的传播语境下,《人民日报》作为官方历史叙事的载体,积极探索建构媒介记忆的创新路径。本文以《人民日报》为研究样本,通过分析其抗美援朝战争纪念话语,呈现抗美援朝精神在我国主流话语空间中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0.
路璐 《新闻世界》2011,(6):250-251
中美两国在国际格局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两国国家关系的变化,彼此间媒体对对方的报道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并影响着本国国民对对方国家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也成为了反应两国关系的一面镜子。美国在中国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的变迁,不仅仅是一个报道内容上的改变,也不仅仅是报道思想的变迁,更是中国在处理美国问题中的战略思维发生转变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